1.( )孔子的本名為:(1.尼
2.丘
3.鯉
4.仲)
2.( )孔子生於春秋時期的魯國,是現在的:(1河北 2山西 3
山東 4河南.)
3.(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1孔子十分厭惡禮樂2.他在當時受
到國君的重用,一生在魯國為官 3他的政績非常好,使鄰國害怕 4.他的學生眾多,自成一家,稱為道家)
4.( )關於孔子的學生(1.他們共四千人 2身份都是貴族 3.孔
子教他們的方法都一樣 4.孔子要他們學會六藝)
5.( )下列關於孔子敘述何者有誤? 1.他以豐富的知識寫了《春
秋》及《論語》,並修訂《詩》、《書》、《禮》、《樂》、《易》2.十五歲時立志向學 3.他最喜歡的弟子是顏回 4.後世稱他為「萬世師表」)
6.( )下列關於《論語》敘述何者有誤?(1.孔子自己所作 2.內
容都是政治相關的問題 3.可以了解孔子的智慧與人格 4.形式是「編年體」
)
(1)
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
為羞恥。
語出《論語.公冶長》:「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2)
《論語.雍也》: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後用以形容人舉止文雅有禮。
(3) 誠懇。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
(4) 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5) 路途中說給其他的人聽。
語出《論語.陽貨》:「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後指沒有經過證實、缺乏根據的話。
(6)
的人,使其安居樂業。
語出《論語.季氏》:「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則安之。
」後指既然已經來了,就且安下心來。
(7) 冉求曰:
「非不悅子之道,
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如畫。
」
1.( )孔子的本名為:(1.尼
2.丘
3.鯉
4.仲)
2.( )孔子生於春秋時期的魯國,是現在的:(1河北 2山西 3
山東 4河南.)
3.(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1孔子十分厭惡禮樂2.他在當時受
到國君的重用,一生在魯國為官 3他的政績非常好,使鄰國害怕 4.他的學生眾多,自成一家,稱為道家)
4.( )關於孔子的學生(1.他們共四千人 2身份都是貴族 3.孔
子教他們的方法都一樣 4.孔子要他們學會六藝)
5.( )下列關於孔子敘述何者有誤?(1.他以豐富的知識寫了《春
秋》及《論語》,並修訂《詩》、《書》、《禮》、《樂》、《易》2.十五歲時立志向學 3.他最喜歡的弟子是顏回 4.後世稱他為「萬世師表」)
6.( )下列關於《論語》敘述何者有誤
?(1.孔子自己所作 2.內
容都是政治相關的問題 3.可以了解孔子的智慧與人格 4.形式是「編年體」)
(1) 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
為羞恥。
語出《論語.公冶長》:「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2) 《論語.雍也》
: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後用以形容人舉止文雅有禮。
(3) 誠懇。
語出《論語.學而》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 (4)
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5) 路途中說給其他的人聽。
語出《論語.陽貨》:「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後指沒有經過證實、缺乏根據的話。
(6)
人,使其安居樂業。
語出《論語.季氏》:
「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則安之。
」後指既然已經來了,就且安下心來。
(7) 「非不悅子之道,
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如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