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与论语新论》看儒学翻译与海外英语儒学研究的理路资源。
库珀曼由此推定,孔子有自然性的哲学思想。
孔子认为“礼”的灵魂在于与人交往要自然。
库氏将儒家自然交往的思想与亚里士多德和尼采的思想相比较,认为伦理抉择在亚里士多德和尼采(Friedrich Wihelm Nietzsche)哲学中只是个人游戏,而在孔子哲学中则是多人游戏。
库氏说:“什么是自然?这个词暗示着行为上的自由自在,即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理所应当,舒适自如。
”自然的态度不仅在礼仪中是重要的,在政治上也有重要意义。
可见,库珀曼关于自然的一切论述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孔子思想,而仅是一管之见。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由误译引发的儒学讨论,在国际汉学界绝非仅仅发生在库珀曼身上。
如何对待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探讨。
五、比较哲学解读 [41]李耶理的《〈论语·里仁〉的存在主义解读》(“An Existentialist Reading of Book 4 of the Analects”)是从存在主义哲学角度对《论语·里仁》有关道、孝、死亡等伦理观念的解读。
虽然作者所引译文中有的意思不够准确,譬如“Of neighborhoods virtue is the m ost beautiful. Ifone does not choose to dwell in virtue, how could one be wise?”(《论语·里仁》“里仁为美,则不处仁,焉得知?”)但其对孔子思想的整体把握还是基本准确的。
李耶理认为,对经典的解读可以用原教旨主义(fundamentalism)人的方法,也可以将经典与现实联系在一起解读,以指导当下的生活之道。
他的解读方法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结合,既尊重经典文本意义的历史性,看到其中的缺点,又力求发现对于人的生存有指导意义的东西。
首先,存在主义认为,好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仅是反射式的反应而已。
而孔子认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仿佛只有仁者才能有好恶,因为只有他们的好恶,才是真正意义的好恶。
关于美德的性质,李耶理认为美德有两种,一种是表现性的(expressive),另一种是获得性的(acquisitive)。
表现性美德行为的动机是因为道德行为本身表现了善的理念,获得性美德行为的动机是因为这种行为有助于行为者得到所求的东西。
这两种美德在《里仁》篇中没有明确论述。
后世儒家的著述里,在语言上通常得以表现的是获得性美德,但也论述了一个人如何选择一种表现善观念的行为或生活方式。
显然,李耶理对孔子美德观的分类方法与西方当代伦理学是一致的。
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认为,德性(即美德)是一种获得性品质,是一种亚里士多德哲学意义上的德性论。
“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时间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
”他把孔子和西方当代伦理学联系在一起。
最后,李氏据“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论述了《论语》中关于死亡的主题。
存在主义者认为,人们的正常视野中并没有重视死亡,甚至连死亡观念都没有。
当然,人们都知道人是注定要死的,但仅把死亡看作是生命的本体论结构的一部分,且这种理解还没能以一种足以改变人的视野的方式被把握。
对于生命,人们所拥有的仅是存在层面而非生存层面的理解。
用存在主义者的话语来说,人们不愿意选择死亡。
李耶理认为,儒家的“闻道之后面对死亡”催生了一种信念,它使拥有美德的人既能看到他们需要弥补的弱点和需要获得认可的行为,又能继续拥有那些他们已经拥有的意义。
拥有美德的人可以依靠表现性美德而非获得性美德来生活。
他们完全可以生活于世界而又不属于世界,因为他们把握了世界的偶然,也把握了美德和追求美德的意义。
所以,李耶理认为《论语》中有存在主义的哲学意义,并在文中演绎了这一意义。
瑞丽的《一个达礼的女性》(“A Woman Who Understood the Rites”)忠实地研究和描述了《列女传》中鲁季敬姜的德行。
文章的主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知识女性;(2)孔子关于通达知礼的女性的论述;(3)敬姜的后期命运。
作者通过历代儒家者对敬姜的评价,创造性地分析了自孔子至宋明时期女性地位的变化,肯定了孔子和早期儒家对女性的地位和才能的自然公正的评价态度,也指出了宋明时期新儒学对妇女的偏见。
瑞丽的研究从表面上看是对季敬姜的评价,实际上是其女性主义观的宣示。
六、儒家典籍译本——XX儒学研究的重要蓝本 [42]XX汉学家的儒学研究与儒家经典的诸种译本密切相关。
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凡涉及《论语》原文的地方,一般要引用某种《论语》译本。
涉及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考证原文古义为目的对《论语》原文语言进行讨论,一种是以探讨道德伦理为目的,作为论据引用。
研究者对译本的引用并没有客观的标准,主要看的是译本的翻译方式是否符合其研究目的。
譬如,乔·库珀曼《重温自然:为什么西方哲学家应该研究孔子》主要引用韦利译本,次数达13次。
白牧之和白妙之的《〈论语·子罕〉其一的文字和文本语文学研究》则主要探讨《论语》中篇章的意义,所以文中引用其译本《论语辨》(The Original Analects: Sayings of Confucius and His Successors)达38次,其他各个英译本也都有所引用。
从总体来看,研究者们的儒家思想研究总是要涉及《论语》的文本,所以一般需要阅读和引用某一种译本。
有时为了使讨论更加客观和准确,不得不同时引用几种译本。
《孔子与论语新论》共收录11篇儒学研究论文,每一篇都涉及了一种或几种译本,对译文的引用率较高。
其中,《〈论语·子罕〉其一的文字和文本语文学研究》一文几乎涉及了所有重要的《论语》英译本。
此论文集还涉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春秋左传》《诗经》等典籍的译本,具体统计如下:译本名称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次数The Analects D. C. Lau New York: Dorset Press 1986 1Confucius: The Analects D. C. Lau New York:Penguin Books 1979 25Mencius D. C. Lau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70 4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Wing-tsit Cha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 1 The Book of Songs Arthur Waley New York: Grove Press 1987 1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rthur Waley 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 1938 7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rthur Waley New York:Vintage Books 1938 32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 Roger T. Ames and Hey Rosemont Jr. New York: Balantine 1998 1Confucian Analects, The Chinese Classics (reprinted) James Legg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0 9The Chun Tsew with the Tso Chuan James Legg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60 5Confucian Analects, 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James Legge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71 4The Tso Chuan Burton Wats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9 3The Original Analects E. Bruce Brooks and A. Taeko Brook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8 38 Confucius Raymond Dawson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81 4Confucius Raymond Dawson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82 1Confucius: The Analects Raymond Dawson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2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Simon Leys 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 1997 2Confucius William E. Soothill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10 4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Huang Chichung 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Confucius Ezra Pound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PB 1969 1The Sayings of Confucius Lionel Giles London:John Murray 1907 1The Sayings of Confucius James R. Ware New York:New American Library 1955 1The Wisdom of Confucius William Jennings New York: Avenel Brooks 1982 1表1 《孔子與论语新论》中的典籍英译本及引用情况这些译本,虽对《论语》原文有各自的解读方式,而且其中不乏对原文的误读和扭曲,但它们却以不同的方式,一直在影响着XX的儒家思想研究,其价值也是不容否认的。
这些译本的影响不仅在于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儒家思想,还在于是否引发了哲学界对儒家思想的新阐释,有效扩大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以译本为基础的儒学讨论常常不是沿着一个单一的路线进行,而是以古义考证为目的的语文学研究和以伦理哲学当代应用为目的的研究交织进行,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