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第一节国土整治国土整治是为全国或国内某个具有经济联系的广大区域拟定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和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其任务是结合广大区域的经济建设进行组织管理。
简单地说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以及为此目的而进行的国土规划、立法与管理。
一、国土整治基本理论国土整治工作包括国土调查研究,制定区域开发规划方案,规定相应的政策和进行管理四方面的内容,而区域规划是所有工作的中心环节。
区域规划的含义主要是根据区域的自然结构设计生产力布局,进而确定相应的经营管理体制。
生产力布局除需考虑自然结构外(自然结构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水热结构、土地结构、矿产资源结构及水资源结构),同时还需考虑属于技术经济条件的区域因素。
二、国土整治提出的背景和内容(一)国土整治提出的背景1.人口的快速增长2.资源的供求失调3.环境的质量恶化4.城市化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二)国土整治的内容1.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2.生态环境的保护3.生产力合理布局三、国土整治的发展趋势1.目标由以经济开发为主向以社会发展为主转变;2.内容由单一的国土开发向综合治理方向转变;3.周期由短期向长期方向发展;4.服务对象由经济发展向地区发展规划转变;5.主体由一国行动向多国合作转变。
国土整治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四、建立协同的区域规划结构我国正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全面推进,经济结构必然是由不同层次适用技术组成的混合型结构。
因此不能要求同步发展,只能要求总体协同发展,以便国土整治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分近、中、远期三阶段协同发展。
六、国土整治区划原则和方法国土整治区划是国土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综合分区。
第六个五年计划明确把全国分为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即边远地区)三类,并要求“积极利用沿海现有经济基础,充分发挥它们的特点,带动内地经济进一步发展。
”这可作为划分一级国土整治区的主要根据。
划分的国土整治区必须具有下列特征:(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结构的相对一致性,即相似性。
(2)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似性和联系的密切性,可以是一个经济功能区,也可以是一个枢纽吸引区,或者同时两者兼有。
(3)开发、利用、治理和改造途径的相似性。
(4)地域完整性。
因为国土整治分区具有管理区性质,因此必须充分考虑行政区划作为分区的基础。
国土整治区划分级系统及其相应划分根据:(1)从国土整治开发顺序和关系出发,根据中央关于开发建设我国的战略部署,加强各区的区际联系,发展大规模商品生产,首先把全国分为3个一级区,称为地区(或带)。
(2)每个地区(带)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的相似性、对外交通和商品贸易关系分为一系列二级区,称为国土基本整治区。
(3)一、二级的划分以省级行政区划为基础。
只有甘肃省例外,分为两部。
(4)为全国国土整治总体规划服务的国土整治区划分到一、二级区。
为了补充只划分一、二级区的不足,还必须进行区域性的国土整治选片工作。
另分出四类重点整治区:(1)经济发达区(或带)。
(2)环境失调或利用不当而急需治理,或因开发不够而生产潜力大的农业区。
(3)重点流域开发区。
(4)矿产资源开发区。
七、国土整治区划方案首先把全国自东向西分为沿海、内地和边远3个一级区。
其下各划分若干二级区。
决定生产力布局的4个主要自然结构:气候水热结构、土地结构、水资源结构和矿产资源结构。
八、国土整治重点区1.经济发达带(区)2.环境失调或利用不当或开发潜力大的农业区3.重点流域开发区4.矿产资源开发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gua 土堆)。
国土规划是指国家或地区以市场配置国土资源为基础,以实现地区间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单位国土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和质量为宗旨,以搞好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整治、保护为主线,按照法定程序组织编制和实施并进行滚动修订的全部环节和整个过程。
具有宏观性、长远性、综合性、前瞻性和战略性。
国土规划的任务和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整合国土资源,提高综合效益;2.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3.探讨区域发展新动向,通过战略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引导作用,实现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整合;4.提出生态脆弱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战略性资源等国土整治的主要目标;5.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建设经济充满活力、人文环境优良、生态环境良好、适宜人生活的富有魅力的国土。
第二节区域发展战略一、理论基础全息发展战略就是从提高人的价值观出发,针对具体区域的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技术结构,使贸易结构从内向型转变为外向型,最终建立上述诸结构间合理的、令人满意的协同关系。
二、总体发展战略依据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梯度论反映了最高级尺度,即全国经济的不平衡性。
多极化论和生长极论反映了局部不平衡性。
点轴开发论则是梯度和反梯度结合的产物。
T形结构战略、TY形结构战略、TYIs战略实施TYIs战略,必须加速下列建设:1.合理布置海港建设;2.加速长江黄金水道开发;3.以陇海线东段的淮海经济区为第二产业重点投资带;4.加强各I字形结构出海港口的扩建和腹地建设,以及交通联系。
三、区域发展模式1. 据点式开发模式2. 点轴式开发模式3. 网络开发模式4. 优区位开发模式5. 梯度开发模式6. 跳跃式开发模式1.增长极理论模式(据点式开发模式)法国佩鲁创立的, 将空间中心称作增长极, 认为经济增长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 通过吸引力和扩散力不断扩大自身规模, 并对周围地区经济产生影响。
增长极有二种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极化效应: 即在极点上, 由于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的建设, 首先对周围地区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把周围地区乃至外区外省的生产要素吸引到极点上来极化效应的作用:自我发展能力;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乘数效应(通过循环和因果积累这种作用不断强化放大、不断扩大影响。
它是以乘数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终量的增加的一个变量。
);因此,极化效应是增长极形成的首要标志.2.点轴开发理论模式70年代沃纳. 松巴特提出来的, 核心内容是: 连接中心地的交通干线形成了有利区位,方便了生产要素流动, 降低了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 促使企业和人口向交通线聚集,并产生新的居民点. 这种对区域开发具有促进作用的交通线被称为生产轴.点轴开发:就是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大区间,省区间,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地带的若干点市进行重点发展。
点轴开发主要内容:确定生产、位置、资源好的重要干线作为重点开发轴;在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市及其发展方向;确定中心城镇和发展轴上的等级体系。
3.网络开发理论模式一般为较发达地区所采用。
认为经济重心区一般是由若干工业枢纽和若干工业城镇所组成,经济地位在全国举足轻重。
这类地区面临双重任务;一方面对老区进行整治,对部分传统产业进行扩散、转移;另一方面又要全面开发新区,新区开发一般采用点轴开发形式,这种新旧点轴的渐进扩散和经纬交织,将逐渐在空间上形成一个经济网络体系。
4. 优区位开发理论模式由于各地区生产力发展千差万别,发达地区有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有优区位,因此,国土资源的开发、生产力的布局重点,应有选择的确定最优区位,作为生产力布局的重点。
优区位地区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城镇集中的地区、交通便利和位置优越的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人口众多的地区等。
5.梯度开发理论的要点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
特别是主导产业部门所处的阶段。
如果区域主导专业部门是由处在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所组成,则列入高梯度区;反之,由处在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属于低梯度区。
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多发源于高梯度地区,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转移。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城镇体系逐步拓展实现的。
我国沿海地带为第一梯度区,中西部为第二第三梯度区。
随着产业技术的梯度转移,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将缩小。
6.反梯度推移理论要点认为落后地区开发不能依据现状顺序,而应根据需要与可能,跳过发达地区,直接对不发达地区进行开发,即超越现有生产力状况顺序的跳跃式转移。
7.大推动理论模式由英国罗森斯坦—罗丹提出来的,认为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几个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外部经济效果”——有两种含义:一是同时投资可以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克服落后地区市场狭小的问题;二是同时投资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因为不同企业通过分工协作减少企业开支。
成本降低,又使利润增加,增加了再投资资本,从而能增加供给。
8.产业滚动理论模式是针对落后地区开发的模式。
首先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第三产业,而后发展一些投资额不大的加工业“一极”即构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就是“郑汴新区”,包括“大郑东新区”和“汴西新区”。
“两圈”即加快城市群轨道交通体系建设,在全省形成以郑州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和“一小时交通圈”。
“半小时交通圈”就是以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为纽带,实现以郑州为中心、半小时通达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8个省辖市;“一小时交通圈”就是以高速铁路为依托,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一小时通达安阳、鹤壁、濮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9市的快速交通格局。
“三层”即中原城市群核心层、紧密层、辐射层。
核心层指郑汴一体化区域,包括郑州、开封两市区域;紧密层包括洛阳、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7个省辖市区域;辐射层包括安阳、鹤壁、濮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9个省辖市市区。
云南省“一极三向五群”空间开发战略布局一极:滇中发展极三向:对内开放取向五群: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发展潜力大的区域构建滇中城市群、红河城市群、思(茅)普(洱)景(洪)城市群、大理城市群、保(山)腾(冲)潞(西)瑞(丽)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