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

危害因素辩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确保酒店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危害因素得到有效的识别、评价,制定与实施风险控制,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酒店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危害因素的辩识与更新、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

3职责
3.1安保部是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酒店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监督管理。

3.2 各部门负责所属区域产品、活动和服务中危害因素的识别与更新,以及风险控制措施和应急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4 工作程序
4.1危害因素的辨识
4.1.1辨识的范围
覆盖酒店所有部门的各项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

至少包括:
a)
b)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
c)
d)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除酒店员工外,还包括顾客、租赁者、承包
方、临时来访问者等相关方人员)的活动;
e)
f)工作场所内所有的设备、设施(包括外界提供的设备、设施);
d) 以往活动的遗留问题,新开发(建设)项目,以及在工艺技术、设备、人员、作业环境和条件等方面发生变更的情况。

4.1.2作业活动信息的收集
对于每项活动、产品和服务,在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前要收集作业活动的相关信息:
a)工作场所、设备的设计信息,设备、设施的完整性,以及施工设备、设施的运行情况;
b)主要生产服务流程与岗位设置,以及日常、计划与临时性活动,以及外包的相关业务活动;
c)物料的物理形态、化学特性、物料要用手移动的距离和高度;
d)生活配套设施,消防、应急、卫生和环保设施的配备;
e)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使用的易燃、易爆、噪音、粉尘等;
f)员工的不良习惯、心态、健康状况及违章操作行为等;
h) 社会治安状况,交通、医疗卫生条件、突发传染病情况等;
i)各项制度的有效性。

4.1.3 识别时要考虑三种时态和三种状态。

三种时态是指过去、现在、将来;三种状态是指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正常生产情况属正常状态,设备开停机及检维修,临时停水、停电、停气等情况,属异常状态,紧急状态则是指发生火灾、爆炸、地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治安事件、恐怖事件等情况。

4.1.4 危害因素辨识的方法
风险识别以事故预防、控制和减少事故发生为指导思想,采用现场观察、查阅资料、专家座谈、安全检查表、工作危害分析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涉及到的全部危害因素进行辨识。

a)现场观察:对作业和服务活动、设备运转或系统活动进行现场观测,分析人员活动、作业、服务,以及设备运转存在的危害因素;
b)查阅资料:通过查阅有关不安全活动、事件、事故记录和台帐,从中发现存在的危害因素;
c)安全检查表:依据相关法规、标准和服务规范系统剖析,确定检查项目,按顺序编制表格,以提问或现场观察等方式确定检查项目的状况,确定危害因素;
d) 专家座谈:召集安全管理人员、专业人员、服务人员,集思广益、讨论分析作业活动或设备运转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因素;
e) 工作危害分析(JSA):识别存在的作业和服务活动,把一项作业活动分解为几个步骤,识别每一步骤中的危害因素。

4.1.5危害因素辨识的步骤
a) 安保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各部门危害因素辨识工作;
b) 各部门应召集具有现场安全管理经验、熟悉业务和服务流程的人员组成辨识组,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本部门的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填写“危害因素清单”;
c) 各部门将“危害因素清单”经本部门领导审批后报安保部一份,本部门留存一份。

4.2风险评价
4.2.1机关各部门采用矩阵法进行风险评价分级,风险评价分级:风险评价结果分为重大风险、中度风险和一般风险三级。

4.2.2 矩阵法风险评价
a) 对“危害因素清单”中的危害因素,对照表1从人员伤亡程度、财产损失、停工时间和对声誉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对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取值,因不同的事件造成的后果不尽一致,如只能确定其中一项,就以这项的取值C作为后果的严重程度,如能确定二到四项得分最高的分值作为其最终的C值。

如后果为涉外事件,可考虑提高一个严重性等级。

表1 评估后果的严重性(C)
b) 对照表2从发生偏差的频率、安全检查的频率、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员工的胜任程度、现有防范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等方面,评价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如只能确定其中一项,就以这项的取值L作为可能性的取值,如能确定二到五项,取其中分值最高的分值作为其最终的L值。

表2 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
c) 确定了C和L值后,依据表3进行风险评价分级,评价结果分为以下三种:一般风险R=L*C=1~6;中度风险 R=L*C=8~12;重大风险R=L*C=15~25。

填写“危害因素清单”。

表3 风险评估表R
d) R值的界限值,以及L和C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可由安保部依据自身情况和发展变化加以重新界定。

4.3 评价结果
安保部收集机关各部门的“危害因素清单”对各部门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价的结果进行确认并存档。

同时编制酒店的“重大风险清单”,报管理者代表审批。

按照《文件控制程序》的规定,发放到相关部门,作为建立目标、指标、管理方案、运行控制和应急反应计划的依据。

4.4风险控制
4.4.1风险控制应遵循如下原则:首先考虑从根本上消除风险,其次考虑风险降低措施(降低风险概率、降低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潜在严重度),将使用个体防护作为最后手段。

4.4.2必要时,各部门可根据自身作业性质、以及风险控制的实际需要,选择采用领结图分析法(Bow-Tie Analysis等方法,对重大风险进行进一步分析,为风险控制与应急措施的制定提供充分依据。

4.4.3各部门针对本部门存在的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和应急措施,分别落实到HSE作业指导书、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应急反应计划中,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4.4.4安保部应根据实际需要,将重大风险纳入目标和管理方案、相应的过程控制、培训及应急计划加以控制。

4.4.5各部门负责就识别出的风险及其控制措施,通过信息交流与培训,使员工了解本岗位的风险以及削减措施和应急措施,具体执行《信息交流与协商控制程序》和《员工能力评价与培训控制程序》。

4.5 危害因素的更新
4.5.1 体系正常运行时,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每年年底进行一次,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更新危害因素:
a) 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发生变化时;
b) 酒店的活动、产品、服务过程发生变化时;
c) 内、外审和管理评审的要求发生变化时;
d) 事故、事件不符合整改要求时;
e) 相关方观点、要求发生变化时;
f) 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时;
g) 绩效测量与监测发现危害因素识别有疏漏时;
h) 其它情况需要时。

4.5.2发生上述任一情况时,安保部应组织相关部门依据上述程序,对发生变化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更新。

5 相关文件
《员工能力评价与培训控制程序》
《文件控制程序》
《信息交流与协商控制程序》
6 记录
GSZH/HSE-01-01危害因素清单
GSZH/HSE-01-02重大风险清单
危害因素清单
重大风险清单
编号:汇总:审核:批准:日期:
9 / 10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