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株洲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

株洲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

成,总面积4073平方公里,为都市 区绿道系统研究范围。
株洲县
(2)规划年限
近期:2012年-2015年 中期:2016年-2020年 远期:2021年-2030年
3、系统组成
对象界定:慢行交通系统由步行系统与自行车交通系统两大部分构成。步行具体对象为行人, 自行车具体对象为普通自行车、公共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车、人力三轮车等。 步行交通系统 步行路径与网络:通过步行方式可以联系不同地点的路径与网络,大部分是依托道路形成的 人行道,少数是绿地和商业区内部形成的独立存在的路径。 步行设施与环境:围绕或分布在步行路径和网络上的各种设施与环境,包括沿街界面、建筑、 人行道地面铺装、公共艺术品、无障碍设施、夜间照明系统等。 自行车交通系统
市发展的新诉求;
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投入使用,居民绿色交通出行比例的 增加,成为株洲市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新需求;
2、规划范围
(1)规划范围
第一层次:株洲市中心城区,总 面积260平方公里,为相关设施规 划研究范围; 第二层次:株洲市都市区,由株
株洲市 醴陵市
洲市区(包括株洲县)、醴陵市构
刺激经济增长——美国东海岸绿道
范围广: 绿道全长约4500公里,途经15个州、23个大城市和122个 城镇; 功能丰富:是全美首条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 的绿道;
公共性:连接重要的州府、大学校园、国家公园、历史文化遗迹;
经济效益:为沿途各州带来约166亿美元的旅游收入,为超过3800万 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公共自行车:“绿色交通计划”进行时
丹麦:哥本哈根在1995年推出了一个名为“城市自行车”的自行 车短期租赁计划,以满足“适当距离”的出行需求。2000多辆白色 自行车被分布在全市125个自行车站里,使用者往投币机里投入20 克朗就可以取到一辆自行车,并在归还该车后取回这些押金。
5、经验借鉴
(3)绿道系统
四港 枫溪 港 现状 1、机动车跨港通道3个:沿江路(2个),枫溪大道(1 个); 2、慢行跨港通道3个,分别为4米、3米和5米; 3、沿枫溪港有一条宽7米的慢行通道。 1、机动车跨港通道8个:(红旗路、南华路、文化路、十三 中、东湖公园东门、东湖路、支路、沿江路); 2、慢行跨港通道22个,平均间隔约50米/个,宽度在3-6米 之间; 3、沿建宁港的石宋大道,非机动车宽2.5米以上,绿荫内规 划约1米人行道。 1、机动车跨港通道4处:沿江路彩虹桥、建设路、人民路、 红旗路; 2、沿白石港有一条宽约5米的慢行通道。 1、机动车跨港通道2处:沿江路、建设路; 2、慢行跨港通道5处; 3、存在部分沿港通道,以土路为主。
连续畅通的自行车道和完善的自行车停靠点
荷兰:拥有世界一流的自行车交通“硬件”。1.5万公里自行车道 不仅遍布城乡,还连通不少旅游景区。城市规划中,道路设和城市 建设均施不能截断主要自行车道。自行车标志标线及配套设施非常 完善。此外,在大型公共场所、商场、景点等都有存车场,停放十 分方便。相反,荷兰城市的机动车停车位不仅稀少,且收费奇高。
慢行交通出行目的特征:通勤、购物、餐饮出行 是步行的主要目的,占81.42%。通勤交通是自行 车出行的主要目的,占全目的自行车出行的75.52 %以上。
时间特征: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在早晚高峰时段相当 集中
2、慢行交通流量分布
步行交通流量分布: 从城市特点来看:现状步行交通流量要集中在城市公园、商业中心区、交通枢纽等地区; 从区域分布来看:现状人行流量主要集中在中心广场、株洲火车站、芦淞市场群区域、长江广场、 神农公园以及田心、三三一等大型社区; 从路段分布来看:现状人行流量主要集中在建设路、芦淞路、人民路、新华路、天台路、长江路、 沿江路、泰山路等道路沿线;
单位小汽车/班车 摩托车 4.55% 非法营运车(黑车) 人力三轮车
其他
小汽车 9.59 2 1.7 0.1
单位车 2.98 2.9 3.7 2.8
出租车 2.96 2.5 1.3 0.2
摩托车 8.79 8.9 7 0.7
其它 1.47 1.7 0 0
1、居民出行特征
慢行交通出行分担率:2011年之前慢行交通出 行的总比例逐年下降;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投入使用 后,慢行出行比例显著提升。 时耗、距离特征:慢行交通主要为短时间、短距离的 出行服务。
味着富于活力的城市。
交通平静化
通过系统的硬设施(如物理措施等)及软设施(如政策、立法、技
术标准等)降低机动车对居民生活环境的负效应,改变鲁莽驾驶为人性
化驾驶行为,以达到交通安全性,可居住性和可行走性。
POD、BOD模式
POD:以行人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
BOD:以非机动车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
绿道系统(Greenway)
自行车系统公众咨询: 公众对自行车交通现状评价满意度大幅度提高,说明公共自行车的投入使用提高了人们幸福指数。
公众对骑自行车安全性表示一定的担忧,机非分隔要求比较强烈,支持机非分隔达到了89.5%。
4、现状道路分析
根据自行车道路网络成网成系统原则, 对全市主要道路进行了梳理,与本项目相关 的现状道路 140Hale Waihona Puke 条,总里程 241.7km 。其中:
5、经验借鉴
经验借鉴
制定优良的政策; 完善的规划概念; 设置因地制宜的布局模式; 构建畅通安全的步行、自 行车交通系统; 建立自然高品质的步行、 自行车交通环境。
6、功能定位
交通功能
通勤交通、 “公交最后1公里”、换 乘衔接重要方式之一。
生态功能
防洪固土、保护生态环境、净化水源;
游憩功能
一种沿着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连接主要的公 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兼具生态、社会、经济、 文化多种功能,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组成。
5、经验借鉴
(1)步行系统
良好的交通习惯和方式
法国巴黎:由于公交系统发达,巴黎市区无车户的比例始终保持在30%左右,每 天市内流动人口中逾1/2步行,约1/3借助公交。 丹麦哥本哈根: 80%经过市中心的交通是步行交通 ,同时市区中心的18个广场完 全取消了停车位,并将其返还给市民作为休闲活动的场所。
5、经验借鉴
区域宜居性——中国珠三角绿道网
自2010年起,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建成6 条区域绿道,串联200多处主要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 区、郊野公园、滨水公园和历史文化遗迹等发展节点,连接广佛 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区,服务人口2565万人。
生态型绿道: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都市型绿道:提高区域宜居性、扩内需促增长 郊野型绿道:保护历史文化,推动珠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
株洲市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专项规划
株洲市规划设计院 城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二〇一二年八月
一、项目源起及功能定位
1. 规划背景 2. 规划范围及年限 3. 系统构成
4. 发展趋势及理念
5. 经验借鉴 6. 功能定位 7. 技术路线
1、规划背景
在“两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须秉承“以人为本,可 持续发展”的理念,对株洲市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建设提 出了新要求。 “四个株洲”建设目标,打造“绿色株洲”已成为株洲市城
1、居民出行特征
出行方式构成
2.98% 0.48% 0.14% 0.75%
步行 自行车
电动自行车 41.26% 公交车 长途班车 出租车
株洲市出行交通方式呈多样化,居民出 行是以步行为主,占41.26%。 自行车出行比例较低仅为 4.55% , 2011 年推出公共自行车后,出行比例有所提升, 经调查校正,目前自行车出行比例为约 12.0%。
5、现状跨江、跨港、跨铁路设施概况
跨江通道
通道数量:5座,天元大桥未设自行车道,机
非混行,建宁大桥、石峰大桥、株洲大桥、芦淞 大桥有非机动车道。
存在问题:
1、五座桥均设人行道,但天元大桥无非机动 车道; 2、建宁大桥、石峰大桥为快速路一部分,机 非隔离设施不完善,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名称 现状断面 3、上下桥不便,人行通道连续性欠佳。 宽度 25m 25.5m 23m 25m 23m 2.5(人)+3(非)+4*3.5(车)+3(非)+2.5(人) 2(人)+3.75(非)+4*3.5(车)+3.75(非)+2(人) 1.5(人)+3(非)+4*3.5(车)+3(非)+1.5(人) 2(人)+6*3.5(车)+2(人) 2(人)+2.5(非)+4*3.5(车)+2.5(非)+2(人) 红线
促进社会和谐——新加坡绿道
无缝串联:新加坡于1991年开始建设一个畅通的、无缝连接的串联全国的 绿地和水体的绿地网络,连接山体、森林、主要的公园、体育休闲场所、隔离 绿带、滨海地区等。 城市在花园:绿道为生活在高密度建成区的人们,提供了足够的户外休闲娱 乐和交往空间,为多民族社会的和谐融合创造了物质基础,使新加坡成为一个 “城市在花园”的充满情趣、激动人心的城市。
完善的规划概念
中国香港:制定铜锣湾步行环境规划概念及图则。就行人设施制定一个概括 的规划和发展大纲,并且根据这个大纲,提出行人环境规划概念图则。
5、经验借鉴
(2)自行车系统
优良的政策:限制汽车、鼓励骑行
英国: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减少环境污染,部分城市将向大排量 机动车征收高额“环保税”。2000年至今,骑自行车的人数翻了一 番,而在交通事故中被撞死或严重受伤的比例却下降了40%。
天元大桥
株洲大桥 石峰大桥 建宁大桥 天元大桥 芦淞大桥
5、现状跨江、跨港、跨铁路设施概况
跨港通道
总共有47处跨港通道,其中慢行跨港通道为30处,
主要存在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