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珣_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精华)

刘珣_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精华)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对外汉语教育,或称其核心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语言甚至更多,称为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划分的。

母语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

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注意:不能把第一语言与母语完全等同起来,第二语言也不一定就是外语,如移民国外的子女,学习的第二语言倒可能是自己的母语。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分的。

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非本族语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但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不能叫做外语,只能叫非本族语。

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关系是包容的关系。

二、学科名称的讨论1、对外汉语教学(现在在我们国内,其正式名称是“对外汉语教学”)2、汉语教学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英文缩写TCSL)以下是关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名称4、应用语言学5、外语教学法6、外语教育学7、第二语言教学(有取代外语教学这一名称的趋向)三“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提出(P7、8)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教学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传授和学习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只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教学的研究通常以教学过程及其规律为对象。

而教育的内涵则丰富得多,指从德智体美方面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我们应当把本学科的研究提升到教育层面上。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一、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任务二:以自身的学科理论建设,为第二语言教育学科甚至整个语言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做出贡献。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内部因素:学习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和教师,包括学习者心理、生理、策略等个体因素和教师的基本素质。

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客体——所教的目的语,即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

学习与教学活动的本身——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四大环节的理论与实践。

➢外部因素:首先是一些基础学科,包括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

其次是语言环境,包括社会语言环境和教学语言环境,及其对学习者所产生的影响还包括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资源、条件对教学实践所产生的影响。

二、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体系1、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各种语言教育体系模式(P10)2、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理论基础。

七个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学科、哲学。

➢第二层次:学科理论——属于本学科范围内的学科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基础理论:对外汉语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汉语习得理论、学科研究方法学。

应用研究:总体设计研究、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教学管理、师资培养研究(P18)➢第三层次:教育实践。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2、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P21)①、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②、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③、以基础阶段为重点④、以语言对比为基础,找出难点、重点,进行分析和纠错。

⑤、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⑥、集中、强化的教学,课程集中、课时密集、内容多、速度快,班级规模小。

二、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特点1、对外汉语教育是专门的学科2、对外汉语教育是综合的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以及哲学、横断学科(包括数学、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社会学)3、对外汉语教育是应用的学科第四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定位与争论一、“小儿科”论(P27)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学科”论(P28)三、“应用语言学学科”论(P31、32)首先,第二语言教学所“应用”的理论不仅是语言学,还有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单单应用语言学理论解决不了语言教学的所有问题。

第二,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决不仅仅是“应用”,而是“应用和启示”的关系;第三,“应用语言学”这一名称非常笼统,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本学科的内容。

四、学科定位——语言教育学科(P34)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的发展与现状第一节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开始于1950年,以1978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一、“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时期1、初创阶段1950年成立的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拉开对外汉语教育的帷幕。

1958年出版我国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汉语教科书》2、巩固阶段1962年成立“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是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的高校,北京语言大学的前身。

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3、恢复阶段二、“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时期(P44)1、构建学科理论框架阶段(80年代)2、深化学科理论研究阶段(90年代)第二节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一、国家和民族事业二、学科地位1979年正式出版的季刊《语言教学与研究》是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87创办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普及型刊物《学汉语》。

“语言教学研究所”,这是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研究机构。

三、学科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四、学科理论体系五、教师队伍建设第三节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P56)一、新世纪语言教育的重要性1、语言教育的重要作用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育的重要性二、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P58)1、对外汉语教学与世界汉语教学的关系2、世界汉语教学的现状与特点(1)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规模扩大,但仍属“非普遍教授语言”(2)很大程度仍附属于汉学,未能成为独立学科。

(3)教学出现向中小学发展的趋势,但总的看来学生学习汉语的起点仍比较低。

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一)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文化学,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语言学、文化学主要作用于内容和目的。

教育学和心理学则主要作用于方法和途径。

理论语言学,成为不同的教学法流派的理论基础。

一、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结构的本质属性语言的物质形式是声音,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

语言系统有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分支系统。

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特征启示我们:a,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意义。

B学习一种语言要掌握语言系统和各分支系统。

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四个要素。

2、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区分。

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和概括,常常指作为社会惯例的语音、词汇、语法的规则系统;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个人对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运用,即运用语言的词汇和语法手段组成具体的话语。

启示:a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只有通过言语才能学会语言。

b从言语中接触到的大量语言事实,应当总结归纳成一定的语言规则,让学习者自觉掌握。

3、语言有生成性。

可以用有限的语言规则生成无限的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

启示:a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汉语的能力b 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要着重引导学生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规则。

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是其最本质的社会功能。

启示:a对外汉语的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也是检查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

b语言课要充分体现工具课、交际课的特点。

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可以分为技术思维、形象思维和概念思维。

概念思维(人类主要的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词和句子),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进行。

思维的过程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思维的结果则必须通过语言来固定、完善并保存、传播。

启示:a要学好目的语,必须了解目的语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b课堂中要尽量用汉语进行教学。

6、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启示: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语言只有人类才具有。

启示:语言是可以学会的;成功的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第二语言学习具有普遍性质。

二、语言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中国、印度、希腊很早就成为语言研究的三大中心。

语言学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出现了四个主要思潮代表了语言学发展的四个阶段:1、历史比较语言学(P72)➢历史比较语言学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

➢最初是英国学者琼斯于1786年揭开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序幕。

➢历史比较语言学奠基人: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德国语言学家格里姆和葆朴。

➢19世纪中期德国学者施莱赫尔提出了语言的“谱系树”理论,并画出了印欧语系谱系树形图。

➢德国学者洪堡特被成为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

2、结构主义语言学(P73)➢索绪尔被公认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其语言理论成为了现代语言学的指导思想。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核心是语言是符号系统;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任意性;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区分“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提出“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

P73结构主义思潮,在30年代有三个流派:布拉格功能学派:强调语言符号功能歌本哈根学派:强调语言符号间各种关系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强调共时描写语言事实(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派)创始人为鲍阿斯(F.Boas)和萨丕尔(E.Sapir)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语言论》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主要主张用共时研究的方法,通过可以观察到的语言材料科学地、客观地描写语言的内部结构,揭示系统内部的关系。

盛行于本世纪上半叶的结构主义学派,中心在美国。

3、转换生成语法(P74)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出版。

标志转换生成语法学派诞生。

他提出区分“语言能力”(Linguistics competence):人们内化了的语言规则体系“语言表现”(Linguistics performance) :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即人们实际说出来的话语他提出“语言习得机制”,“普遍语法”的假说和“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