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不结盟外交政策的原因探析
【摘要】:一不结盟政策是尼赫鲁为独立后的印度确立的四大基本国策之一。
尼赫鲁根据当时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从印度的民族利益出发把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运用到国际关系领域,提出了不结盟的外交思想。
不结盟外交战略的提出不仅符合了当时印度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反应了那个时代正在崛起的第三世界国家,在两极格局下要求世界和平和维护自身安全与发展的共同愿望。
印度的不结盟外交战略成为上个世纪”弱国”取得强势外交的成功典范。
【关键词】:尼赫鲁;印度;不结盟
印度的不结盟外交思想的含义是指印度不与美苏等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即在冷战时期,印度不会与美苏两级中的任何一极结盟。
不结盟思想的实质是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中立主义。
正如尼赫鲁所说”这种政策产生于印度的国情,产生于印度总的意识形态,产生于我们在争取自由的斗争期间所形成的印度人的心理,产生于当前的世界的现状。
”①所以说,尼赫鲁选择不结盟作为印度外交的基本思想,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国际、地缘和个人因素的而不是凭空捏造的。
一、国际方面
尼赫鲁在二战后,选择不结盟作为印度的基本外交政策从国际方面看主要是利用现实主义的国际理论分析了当时国际政治、安全和经济等形式所做出的。
(一)为了确保印度的国家安全和维护国家独立
印度在独立之初,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冷战已经开始,两大阵营也初步形成。
由于印度国力薄弱,为了避免卷入战乱尼赫鲁选择了不结盟政策,他认为这一政策可以维护印度的独立并能保证国家的安全。
尼赫鲁指出”不结盟是根据我们最佳判断的唯一选择它能够保障印度的安全。
因为,不结盟能使对立的任何一方都找不到攻击印度的理由,相反的对立的双方为争取中立的印度容易产生相互竞争,而这种大国之间的竞争是使印度免于遭受进攻的最有效保证。
”②
(二)为了保证印度可以同时获取对立双方的经济援助
印度在独立之初,经济十分困难作为农业大国的印度连粮食都不能自给。
经济命脉又主要控制在外国资本家尤其是英国人手里。
因此,尼赫鲁意识到经济恢复和发展对实现印度国内的稳定重要性。
1948年3月8日,尼赫鲁在印度制宪会议上说,”我们想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时不能倒向何一方以免使自己陷入被动”。
他还强调”印度在接受经济援助或政治援助时,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不明智的政策,我们不应该牺牲自尊的代价获得援助,否则任何一方都不会尊重你;我们也许会得到某些小的利益,但最终我们因此会遭到别人的唾弃”③
因此,尼赫鲁认为奉行不结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在两大阵营下同时获得来自双方的援助并不得罪任何一方,保证本国经济的复兴。
二、国内方面
印度在独立之初,面临着严峻的国内问题,尼赫鲁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是结合印度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地缘等因素综合做出的,并非他本人凭空想象的。
(一)从国内政治上看,印度国内政治力量多元化
首先,在印度除国大党外还存在其它有影响力的大党,如印度共产党。
印共虽然在国内武装斗争中失败,但是他们并没有走上消亡而是转入议会斗争。
在1959年印度人民院的500个席位中,国大党拥有380个席位,占74%对的席位,但是印共仍占据31席居第二大党。
印共在议会中的合法存在,对执政的国大党存在很大的牵制作用,使国大党在对外政策上不可能一边倒。
其次,国大党内部也存在多股相互制约的力量。
在印度国大党内部,由于存在来自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力量,他们之间有激进的、保守的和中立的势力,因此很难形成统一的对外政策。
所以,由于印度国内政治力量的多样性,不采取不结盟的对外政策是很难调和不同力量需求的。
(二)经济上的”混合经济”模式,为不结盟政策提供物质保证
印度独立之后,尼赫鲁在印度积极倡导公营和私营并行发展的”混合经济”模式,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尼赫鲁把它”描绘成计划经济与西方民主的独一无二的结合物”。
并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更明确的指出”不应该把社会主义类型的社会看作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
它不是以任何教条为基础的。
社会主义形式的着重点是提高生活水平,为大众开创各种机会,在处于不利地位的阶级中间兴办企业,提倡社会各阶层互相协作的精神”④。
因此,印度的经济模式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又区别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而是一种兼具公营和私营经济的第三条道路模式。
这一经济模式就决定了印度在制定外交政策时,面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都不会得罪,而是对它们进行相互借重,以争取双方的援助。
而要达到以上的目的,只有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才能达到。
(三)印度社会的多样性和传统习惯对不结盟政策的制定起了重要影响
印度不仅拥有复杂的地形,而且还有着多种人种、语言、宗教和文化。
由于印度的人种比较混杂,被称为”人种博物馆”。
并且据统计印度共有106种语言,500多种方言,并拥有多种形形色色的宗教。
尼赫鲁曾经说”印度的多种多样性是惊人的”。
⑤以上印度社会的多样性,为不结盟政策的制定以提供了广阔的社会根基。
同时,由于印度一直以来在本国的文化传统中就有崇尚和平的传统,加上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盛行,为不结盟政策的兴起和实行提供了社会认知感。
三、地缘政治和地理环境方面
印度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这是与印度的地缘政治、印度的地位和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一)地缘政治方面
印度远离美苏争霸的焦点-欧洲大陆,并且不是处在以麦金德为首的地缘政治学家所认为的战略要冲,因此可以作为印度洋的避风港,不会受到两极格局对抗的太大冲击。
此外,印度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地处印度洋运输的交通要冲,即可以沟通欧洲、中东和非洲,又可以连接东南亚、远东和美洲。
因此,它可以作为国际局势天平的重要砝码,拥有居中调停的回旋余地。
这样的地缘政治有利于印度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正如1960年4月5日,尼赫鲁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演说时讲到”我们的地理位置使我们扮演了不结盟的角色。
在这类问题中,地理位置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你是个小国,四周又是一些强大的并怀有敌意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就不容易正视这种局面,自称不结盟或许并不是对于任何人都适合的。
尽管不结盟似乎有利于任何人,但别的人可能不那么容易不结盟”
⑥。
因此,印度这一突出的地缘政治优势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其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战略提供了客观条件。
(二)印度潜在的大国地位,也为不结盟政策提供了现实保证
印度在二战结束后,取得了独立并成为亚洲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
印度拥有当时居世界第二位的人口总量,国土面的也是亚洲的大国并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以上这些条件能使印度有成为地区性大国乃至世界大国的潜力。
尼赫鲁认识到,以印度所处的地位使其能够坚持独立的外交政策。
他指出”我理解一些欧洲小国和一些亚洲小国,由于环境所迫而屈服于大国成为他们的卫星国”。
”印度本身是一个太大的国家以至它不可能向任何国家卑躬屈膝”。
因此,印度的大国地位和潜力使印度可以游刃于大国之间而不至于屈服于任何一方,这为他施行不结盟政策提供了现实基础。
四、小结
综上,印度独立之后采取不结盟的外交策略,是受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式以及其特殊地缘政治等条件决定的。
这一政策的实质是带有实用主义特色的中立主义,但由于它符合了当时第三世界国家的呼声,因此它的实施为印度赢得声誉和获得不菲的利益同时也为尼赫鲁带来了国际认同和声誉。
在这一政策的主导下,印度取得了追求大国地位的初步成功。
它也成为尼赫鲁外交取得成功的最大亮点。
注释
①Jawahrlal Nehrus Speech,V ol.4(1957-1963),New Delhi,1964,p.361.
②Indias Quest forurity ;Defence Policies ,1947-1965,California ,1967,p.23.
③ A.Appaddorai, Select Documents on Indias Foreign policy and Relations,1947-1972 。
V ol.1,pp.19-20.
④《今日印度内幕》,第96页.
⑤(印度)贾瓦哈拉尔. 尼赫鲁:《印度的发现》,第63页.
⑥[英]D.瓦特编著. 《国际事务概览》1961年,下册,第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