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构筑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新课改的实质在
于创新教育教学。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开展探究性教学,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物理课程中应增设物理探究活动的
内容,给学生创设一个亲近生活、亲近社会的情景。
本文就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作初步的探讨。
一、创设课堂教学问题情境
1. 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本知识
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也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2. 通过做实验、提出实验问题,创设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通过实验创设。
实验是进行探究的灵魂。
很多物理现象,如果补充一些简单的实验,
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试一试,可以激活探究欲望,使学生体验到物理过程的内在美,如讲声现
象时,设置这样一道题:给灌开水时,发出声音的音调是逐渐升高还是逐渐降低?学生通过
实验得出结论:音调升高。
然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实验能顺应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实验问题创设情境。
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
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
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学生原有任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
用时,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
二、课堂教学思维开放和能力培养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
探究式学习
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
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
具有思维开放特征,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探究式
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应
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
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
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
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探索
活动,一是要组织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平面镜成像有何
特点”等问题,我们都不先公开结论,而是指导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三是要重视引导
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法。
四、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
因此,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
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体特征,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独立思考,自
主实践,主动学习。
例如,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学生自主
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
实践(实验)检验,最后写出研究报告。
学生提出了温度、空气湿度、气候、液体表面积、
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的质量、体积都能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等许多猜想,做了“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比较用电吹风吹和不吹的两杯水的蒸发”“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发”
等大量实验,查阅了管道输水、动物散热等大量资料,写出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探讨”“‘蒸发’研究实验报告”等大量研究报告和小论文。
教学活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
特征。
五、课堂渗透物理方法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索真理的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初中物理探
究式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物理研究方法教育的特征,对学生适时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初中物理教材中,潜存着许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
关”“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中的控制变量法;“研究电压”中的
类比法;“研究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中的推理法;“研究力的概念”中的归纳法。
另外,实验、观察、假说、比较、尝试、模型、理想化、抓主要因素等,也都是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上述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
体验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