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财政概念●财政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1.“财政”一词的来源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综观我国几千年留下来的古籍,可以找到关于古代财政即政府理财之道的记载,如“国计”、“国用”、“大司农”等。
日本引进西方Finance一词,同时借鉴中国古代的“财”与“政”的词意,创立“财政”一语。
1882年日本率先使用“财政奏折”一词。
我国文献中最初启用“财政”一词,见于1898年戊戌变法“明定国是”诏书中“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
《辞海》对“财政”作如下解释:财政谓理财之政,即国家或公共团体以维持其生存发达之目的,而获得收入、支出经费之经济行为也。
2.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经济现象),换言之,财政行为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因而,财政学是一门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学。
当代西方基于财政与政府国家之间的关系,把财政学等同于政府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
3.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与发展的目标。
●财政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公共产品与公共需要——财政学的两个基础性概念——公共产品的定义1.布坎南的定义:在《民主财政论》一书中,他指出:“任何集团或社团因为任何原因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商品或服务,都将被定义为公共产品”。
也就是说,凡是由团体提供的产品都是公共产品。
2.奥尔森的定义: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指出:“任何物品,如果一个集团X1,…,Xi,…,Xn中的任何个人Xi能够消费它,它就不能适当地排斥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
”则该产品就是公共产品。
也就是说,该集团是不能把那些没有付钱的人排除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之外的。
3.萨缪尔森的定义:所谓公共产品就是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社会全体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而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
现代经济学广泛接受的定义所谓公共产品,就是那些在消费上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基本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私人产品的特征其是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通过收费能够阻止他人消费的特征;竞争性是指某人消费了某产品会减少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
1.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对于纯粹私人产品来说,每个消费者只有在支付产品价格之后,才能获得消费这些产品的权利,从而存在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是指,产品一旦提供出来,就不可能排除任何人对它的不付代价的消费。
它包含两层含义:⑴任何人都不可能不让别人消费它。
其原因有二:第一,是在技术上不可能,或不易于排斥众多的受益者。
第二,技术上可行,但成本太高,不可接受。
也就是说,排他的成本通常要大于排他后所带来的好处,因此在经济上是不划算的。
⑵任何人自己都不得不消费它。
即使有人不愿意,也无法对它加以拒绝。
2.非竞争性(Non-rivalry)对于纯粹私人产品来说,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的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产品无法同时被其他人享用,由此产生私人产品消费的竞争性。
而公共产品,在一定范围内,一旦被提供出来,任何人对某一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影响他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也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
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有两层含义:⑴新增他人消费,或使用这一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⑵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
也就是说,这种产品不但是共同消费的,而且也不存在消费中的拥挤现象。
其他特征1.效用具有不可分割性。
即指的是它要么向集体内所有的人提供,要么不向任何人提供。
2.规模效益大。
规模经济往往是公共产品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初始投资特别大,以后所需的经营资本额却较小。
如电信光缆。
4.生产具有自然垄断性。
如,铁路交通。
5.对消费者收费不易,或者收费本身所需成本过高。
6.其消费具有社会文化价值。
如,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支持。
公共产品与公共需要——财政学的两个基础性概念——公共产品的分类纯公共产品:严格满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条件的产品。
这种纯粹的公共产品实际中是很少的。
准公共产品:只具备两个特征之一的产品。
包括俱乐部产品和公共资源两类。
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划分[1]私人产品——同时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2]俱乐部产品——有排他性,无竞争性。
[3]公共资源——有竞争性,无排他性。
[4]纯公共产品——无竞争性,无排他性。
⑴俱乐部产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可以轻易地做到排他。
例如,那些可以收费的公路桥,以及公共游泳池、电影院、图书馆等都是这方面产品的例子。
正是由于消费这些产品的使用者数目总是一定的,而这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和俱乐部中的产品消费一样,所以形象地称之为俱乐部产品。
⑵公共资源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无法有效地进行排他。
①非排他性与纯公共产品相同。
公共资源总量既定,具有向任何人开放的非排他性,这种性质意味着在消费中会产生不合作的问题,也就是每个人都按自己的理性行事,怎么对自己有利怎么做,却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破坏了公共资源,过度滥用公共资源。
②消费上的竞争性与私人产品相同,不同于纯公共产品。
公共资源的竞争性意味着个体消费的增加,会给其他人带来外部负效应,影响别人的充分消费。
2.混合产品和公共中间品混合产品:是指具有较大范围的正的外部效应的产品。
或者说,是同时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和私人产品性质的产品。
这些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不完全的。
公共中间品:是指未被最终消费,而是被用作投入生产过程的公共产品。
它的消费主体是一个生产者,厂商。
3.社会共同消费的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公共产品社会共同消费的公共产品:顾名思义,是指由整个社会共同消费的公共产品。
按照萨缪尔森的观点,所有公共产品的可得性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相同的。
每个人都同样容易得到这种公共产品。
地方性公共产品:只有居住在特定地区的人才能消费,个人可以通过选择移居来选择他要消费的公共产品。
4.几点说明(1)即使每个人消费该产品的数量都一样,也不能要求所有人对这种消费的评价都相同。
(2)公共产品的划分取决于市场和技术条件,不是绝对的。
(3)许多在传统上不被认为是商品的事物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如诚实,可以使整个社会节省商业交易成本而获益。
(4)私人产品并不一定完全由私人部门来提供;公共产品也并不一定必须由公共部门来提供。
实际上,许多私人产品是由公共部门提供的——政府提供竞争性产品。
(5)公共部门提供某产品并不一定必须由公共部门来生产这种产品。
政府在本质上,应是一个公共产品的安排者或提供者。
●公共产品与公共需要——财政学的两个基础性概念——公共需要所谓公共需要,指的是那些由个人和企业无法通过自身的市场活动得到满足,但又是为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良好发展所必需的,这些共同消费需求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需要。
●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1.有关英文“public finance”一词的译法问题Finance 含义广泛,一般理解为“金融”public finance 财政business finance 公司财务2.从理论上讲,涉及财政学的发展方向问题1776年,亚当·斯密创立了财政学1892年,英国经济学家巴斯塔布尔第一次以《公共财政学》为书名出版了财政学专著,标志着国家财政学向公共财政学的转变。
●20世纪50、60年代,公共经济学产生,80年代,公共经济学理论被西方经济学界广为接受。
90年代引入我国。
3.“公共财政”一词的实际应用问题在实际应用上,“公共财政”并没有在财政概念、财政改革和财政管理等词汇所表达的含义之外提出什么新思路,因而本书没有使用“公共财政”一词。
第二节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财政学的基本问题●学习财政学为什么从政府和市场关系说起?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
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
明确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学习财政学、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
●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1.市场主体与市场活动家庭、企业、政府、外国部门没有政府介入的市场活动政府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介入市场、干预市场。
2.市场机制与市场效率市场是一种结构精巧而且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法制、竞争、“看不见的手”、价值规律、帕累托最优3.市场失灵及其表现广义的市场失灵是指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以及市场运行所产生的自身不能解决的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的,垄断破坏了这个前提。
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获得超额利润,使消费者受损,还会造成社会福利损失。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会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造成效率损失。
逆向选择(adverse section)是指市场的一方不能察知另一方的商品的类型或质量时,市场中大量的劣货会排挤好货并最终占领市场的过程。
二手车市场阿克洛夫《柠檬市场: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1970);保险市场道德风险(moral hazard)①起源于签订合同的两方,其中一方(通常为代理方)不能忠诚地执行合约,因此其可能不用承担不好的结果或享受其大于他付出努力的结果。
②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
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加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机会主义强调损人利己。
威廉姆森把人一有机会就会不惜损人而利己的“本性”,称之为机会主义。
(3)外部效应与公共产品负外部效应使生产者不用负担全部成本,正外部效应不能使生产者获得全部收益,会出现产品过度提供和提供不足的情况,损失社会福利。
公共产品可以理解为正外部性的特例。
公共产品一般具有规模大、周期长、收益低等特点,还不能有效排除“搭便车”行为,私人没有能力,没有激励提供。
(4)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分配不公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与经济波动都可以理解为市场的缺陷。
公平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收入差距过大,严重不公,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反过来又会影响市场效率。
(5)经济波动会导致通货膨胀、经济萧条、失业率上升、贸易环境恶化等。
●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1.政府的经济作用政府广泛地执行政治、社会和经济的职能,财政学关注的是政府的经济职能。
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稳定。
2.政府干预程度和干预手段政府干预程度是和政府规模相联系的,而政府规模一般是以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表示。
不同的经济制度,不同的发展阶段,干预程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