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课外补充)
中国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课外补充)
(二)清代的《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 京报,作为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它是清代由北京 的民间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于民间的新闻传 播工具。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性质。 1、清代京报出现的经过 (1)乾隆18年(1753年)“传抄伪稿案”审结后,邸报 由统一抄发改由民营作坊荣禄堂统一承印,并冠以 “京报”固定名称,为民营京报诞生埋下伏笔。 (2)乾隆中期后,京报因需求扩大,报人在正阳门外另 办民营报房直接供应私人订户。京报开始完全脱离官 报发行系统公开发行,成为合法的民营报纸。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唐代报状有以下特点
(1)是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传发的,其 读者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 (2)在行文上保留有某种官方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 般的官文书,它所提供的官方消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 文书。 (3)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有 的和收阅者有直接关系,有的并无直接关系。
二、古代报纸的出现与发展
唐代的官报 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三、《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
清代的《京报》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一、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1、口语传播在中国已有万年历史。 证据: 青海民和县阳山新石器后期的考古发现:陶制喇叭。 舜(前2255年即位)设“纳言”——即所谓“喉舌 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 2、文字传播 (1)用文字向群众传播新闻始于秦代;秦代向全国发 布新闻的媒介是皇帝诏书。 “四十字诏书”: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 皇帝。乃诏承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 皆明一之。”
它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 统一编发给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 的中央一级官报。 其次,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 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 事信息的重要载体。它的读者已仅限于少数藩镇长 官,而是逐步扩展到京朝官、地方各级行政官员和 广大的士大夫知识分子。 再次,它已经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2)汉代,由御史府向地方发布传播官方新闻的皇帝 诏书。 御史府将传播官方新闻的诏书通过邮驿发给郡,郡的 长官郡守按军政两大系统抄传给都尉府和县衙门, 再由他们各自逐级抄传到乡、亭。抄传的内容多为 摘要。如图: 御史府 郡守 县衙门(县令) 乡(游徼) 亭 都尉 县尉
*牒:文书。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二)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民间的“小报” 1、宋代对官方新闻发布权的控制 宋太宗太平兴国6年(981)整理进奏院,设立钤辖诸 道都进奏院(统称都进奏院),由门下省给事中负 责,统一管理。两年后合并之,改组为中央政府的 一个官署都进奏院,门下后省管辖,称进奏院。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3)秦汉以来的露布 露布,原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文书。秦汉时作为 一种新闻传播手段开始出现。 汉末军中将讨敌檄文和战后捷报抄写在丝绸上,悬 挂于高竿,由将士快马传送京城,沿途百姓可见, 形成舆论声势。是一种时效性强、影响大、具有极 大宣传鼓动作用的新闻信息传播形式。以后被南北 朝、隋唐沿用,历时千年。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抄报行:明代出现的一种专门的抄报行业。明代邸报 以手抄为主,各省提塘从六科抄来的邸报内容,各 州、府、衙门为了尽快获取信息则在京另雇抄报人 转抄若干份,由驿站按时传送。由于需要转抄的邸 报数量较多,京城有人专门以抄报为业,称“抄报 行”。他们不仅为地方官府抄报,也为京城官员服 务。 (4)明末出现报房京报——合法民营报纸。 16世纪中叶,明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邸报稿 件,出现了个别小吏和商人向报房订阅邸报的现象, 人称“京报”。这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 官方报纸。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3、实物传播
烽火、旗帜、锣、鼓、符等,多用于军事信息传递。 如: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鸣金收兵 《孙膑兵法》:“夜则举鼓,昼则举旗”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二、古代报纸的出现与发展
(一)唐代的新兴传媒:朝报、进奏院状
“新闻”一词出现于唐代,中国的报纸也出现在唐 代。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小报”盛行的原因和意义 小报是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新闻传播媒介,最 早出现于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邸报的商品化, 是小报得以产生的内在原因。 小报提供了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 新闻,满足了人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 的需求,成为邸报的重要补充。
中国近代报刊史始于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 两个发展阶段:1815年到鸦片战争前;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 19世纪末。 两种报纸内容性质:传教士创办的宗教报刊,外商创办的商 业报刊。 两种文字或读者类型:中文报刊和外文报刊。 出版地:鸦片战争前集中在马来半岛、香港、澳门、广州; 鸦片战争后逐渐向通商口岸扩张,先后形成了广州和上海两 个报刊中心。 数量比例:1815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华创办中外文报刊达 200种,占当时全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形成了垄断之势。 意义:在华外报的出现与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对华军事、文 化侵略密切相关,是列强侵华的产物。但客观上也起到沟通 中西文化交流、引导西方近代报刊制度、办报思想及方式进 入中国的作用。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2、京报的内容 与邸报无大差别。也有自行采写的新闻,其中少量是社 会新闻。 3、京报的形式、特点及意义 固定的刊期和报名。日刊或两日刊;每期一册,少则 五六页,多则十余页;长约6寸,宽约3寸;黄色封面 上印红色“京报”二字,下面印有报房字号。 具有大众传播工具性质。传播行为组织化、信息共享 公开化、传播对象大众化、传播信息目的商业化。 京报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最完备的形式。
中国新闻史
第一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 诞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的迅速发展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内容概要
一、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口头传播:万年以前 文字传播:商周、秦、汉 实物传播:周、春秋时期的烽火、鼓、符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进奏院状
进奏院及进奏官:进奏院是唐代各地方当局(道) 的驻京办事处,其负责人进奏官由地方当局长官任 命,职责是接待地方来京官员,承转公文,搜集情 报。
进奏院状:是唐代地方驻京机构进奏院的进奏官归 纳、搜集的呈给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节度使阅读的半 官方情报。内容主要包含中央政府公开发布的官方 新闻,如官员迁除、皇帝谕旨、军事捷报、皇室动 态等,还有进奏院自行采集的新闻信息,甚至有向 地方长官通报的绝密信息。
“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初唐孙处玄) “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李咸用)
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封建官报。 唐代的官报有两种形式:“朝报”和“进奏院状”。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朝报,是唐代朝廷分条发布的朝政简报,内容主要 报道皇帝和百官动态,朝廷政务。 开元杂报,开元年间首都长安宫门外,朝廷每日条 布皇帝起居和百官动态的朝政公报。当时有人将这 种简明的朝政公报抄寄外地,扩大了传播范围。晚 唐人孙樵将这些抄件称为“开元杂报”,实际就是 朝报。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2、宋代官办的“邸报”
(1)邸报 宋代进奏院进奏官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 向全国各州及同级官员抄送的文告手抄件就是“邸 报” 。邸报的基本内容为朝政简报(朝报)、明发 上谕及大臣奏章。“邸报”具有更多的报纸特征和 封建官报色彩。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2)邸报的特点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5、京报之衰落 乾隆中期至同治初,民办报房从提塘报房分离,民办 《京报》稳定发展,此后衰落。原因: 1)官方控制过严,内容照录科钞,少有自行采写新闻, 更无评论。新闻面窄量小,时效性差。 2)近代化新式报纸出现。
中国近代报刊的开始与初步发展概述
(3)“小报”的发行人包括进奏官、使臣、在省寺监 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 工作的“书肆之家”。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4)它的信息比较灵通,新闻的时效性较强;所发表 的大多是中枢部门还没有公开的“朝廷机事”。
(5)“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6)“小报”的读者范围很广。有京官,也有地方官 员和一般的士大夫知识分子。皇室成员和社会上关 心朝廷政事的人,也有不少是“小报”的热心读者。
管理驿传事务的官员称达鲁花赤,各路府州县都有, 只任命蒙古人担任。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2、明代的邸报
(1)发行方式:明代邸报的发布和传抄主要通过通政 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实现。
(2)内容:明邸报抄报制度宽松,内容十分丰富。皇 帝谕旨、宫廷消息、官员动态、臣僚奏章、军事活动, 包括农事、灾象、社会新闻均可收录。
京 报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4、京报的发行及社会作用 发行范围广。北京,地方各省都有发售。 发行公开。北京及各省官僚、士绅、商人、小市民 等均可公开订阅。 社会作用:官绅可从中了解朝廷政事;商贾拿它装 点门面;西方列强藉此制定侵华政策。
惟恐人疑不识丁, 日来送报壮门庭。 月间只费钱三百, 时请亲朋念我听。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3)邸报的管理——定本制度
“定本”制度,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 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 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 样本进行发报。定本制度从公元999年(宋真宗咸平 二年)开始执行,一直实施到南宋末,其间几度废 止和启用。“定本制度”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