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说课稿
永隆中学——吴秋香
我说课的内容是《女娲造人》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女娲造人》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
作者以各种奇思妙想描绘出一个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令人惊叹。
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
女娲完全是在一
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
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
孩子,并非一个神。
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创新思维。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根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扫清文字障碍。
2过程和方法:运用联想创编故事;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像力,激发学生探求欲望,养成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多角度合作探究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1、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二、说教法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
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讨论探究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因此,我准备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兴趣激学法: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讨论探究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3、情境教学法:可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学法上,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内容非常有趣,体现了神话艺术永久的魅力。
在教学中,具体采用朗读法、讨论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
上复述故事,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然后加以点拨,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激发起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导入新课
环节二: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环节三:研读赏析
环节四:合作探究
环节五:课堂小结
环节六:课后作业
环节七:板书设计
1、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我采用的是提问法,“人,是从哪里来呢?”这个有趣话题,引出
同学对此问题的理解和想像,(生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了人、中国的女娲造人……)接着,板书课题《女娲造人》。
同学们还听过那些神奇有趣的故事呢?(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像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像,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
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捏土造人的神奇。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切盼你们的回应:《伊甸园里》(参考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的资料,西方上帝造人的神话)和《女娲造人》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如果喜欢,请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由此进入“故事推荐”环节,推荐袁珂《中国古代神话》、施瓦布(德)《希腊神话故事》、《山海经》、《一千零一夜》
作者及文学常识:
袁珂: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
生前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神话学会主席、国际知名学者,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
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代表作:《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选》、《中国传说故事》、《山海经校注
字词小测试:
女娲wā澄澈chěngchè莽莽榛(zhēn) 绵延(mián) 揉团rou 这样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绘声绘色的复述课文内容。
3、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1)比较《伊甸园里》课文与本课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像力?(2)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句,并谈谈你的体会。
(如课文4自然段中: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6·7自然段,人类获得生命的欢呼,如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女欢呼跳跃等;“妈妈”是对女娲的心理神态描写,写出诞生时的欢欣,愉悦。
有了人类,大自然才生机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人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
(3)课文中“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属于什么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么?(景物描写,表现出女娲造人工作的辛苦)
这两个问题一脉相承,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4、合作探究:
(1)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像的焦点女娲
讨论:结合文中想像的情节,提问:女娲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女娲是一个
通过讨论法、合作探究法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