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课程论文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汉语言11-2班学号: 11114809姓名:何瑞歌《灵与肉》中的存在主义摘要:“自由”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核心命题。
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中对于文学本质做了一个详细的论述。
本文借助萨特对文学本质的理解及定义分析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张贤亮的《灵与肉》。
分别从写作之前张贤亮心中对于文学的定义和对自由的把握,以及作品中的人物许灵均在文本中的存在之思。
通过这两个方面把理论同文本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作品是作家艺术生命力的一次性呈现。
很多时候作家的创作只是在借助自己虚构的人物形象来传递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文中的许灵均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张贤亮自己。
同样有着留学于美的父亲,同样面对着一日三餐的饥渴境遇,同样有着被流放的命运......关键字:命运、自由、虚无、存在一、写作之始,终得存在主义萨特将文学的本质看作是自由的,同时,他也认为这只是文学的纯粹本质或者一种文学理想。
此外,他还认为文学的唯一题材就是自由。
他曾经这样指出:“不管作家写的是随笔、抨击文章、讽刺作品还是小说,不管他只谈论个人的情感还是抨击社会制度,作家作为自由人诉诸另一些自由人,他只有一个题材:自由①”我认为这种文学自由总体归纳出来就是两个方面。
一是文体上的自由,二是内容或者是表达主旨上的自由。
这两种自由都是由作者自己来掌控的。
张贤亮在创造《灵与肉》这不短篇小说的动机中,就含有着自己内心对于这种自由的认同,对于“人的存在首先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的核心内容是自我选择。
②”这句话的的认同。
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释。
1、《灵与肉》—文学本质萨特的存在主义中的一个观点是“文学本质—对人的存在和自由的揭示”③。
张贤亮的创作就是这样的动机。
张贤亮因为发表《大风歌》而被打成右派,《大风歌》的,是他神经上受到巨大震撼,他的精神气质又渗进了一种悲剧色彩,一种激愤、悲怆的孤独感。
他自己也曾说过:“心灵深处总有一个孤独感的内核。
”他《灵与肉》的创作就是源于他20多年承受的生活给予的磨难。
如接受了大西北的自然环境和劳动人民的熏陶,并阅读了大量的著作,这也使得他的文学作品多了一份哲思。
他自己也谈到,写《灵与肉》的意图就是要表现“痛苦中的欢乐,伤痕上的美。
”并说“美和欢乐,必须来自痛苦和伤痕本身,来自于对这种生活的深刻体验。
”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④。
张贤亮对于许灵均的期待融入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感叹。
一个作家对于社会的认知体现在他的控诉之中,其控诉的表现形式则是文字。
张贤亮在思考自己存活的意义,他在质疑,但是现实的复杂让这种明目张胆的抱怨只能假借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内心。
因为文学作品是拥有自由的,任何人都能在文学作品中寻求到倾诉的欢愉之地。
2、文学介入生活萨特的文论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他的笔是他战斗的武器,他无时无刻不在用笔告诉着人们如何用写作来战斗。
所以他认为文学的本质同样表现为文学对现实的“介入”⑤。
“文学把你投向战斗;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愿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⑥”。
对于张贤亮来说这句话再合适不过了。
张贤亮说过:“一个人在青年时期的一小段对他有强烈影响的经历,他神经上受到的某种巨大的震撼,甚至决定他一生中的心理状态,使他成为某一种特定精神类型的人......如果这个人恰恰是个作家,那么不管他选择什么题材,他的表现方式、艺术风格、感情基调、语言色彩则会被这种特定的精神气质所支配。
”一个人经历了不该属于自己的苦难,还要他对于这种苦难进行及其真切的歌颂,这样的自我安慰法恐怕只有阿Q才能做得到。
作家之所以异于常人因为自己超乎常人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张贤亮从来没有认为自己的苦难给你自己创作带来过什么本质的改变,相反,他是以介入文本的方式传递着自己关于过去关于社会的思考,。
他自由说话,他去争取自由,这是他所有文本表现的一个共同的特征。
他看到知识分子在上山下乡的改造中灵魂和肉体的一种脱离,但又有几丝残存的善良做着垂死的挣扎,所以他创作了《男人一半是女人》《绿化树》等作品,他也看到了饥荒中变异的道德和人狗之怜,他创作了《邢老汉和他的狗》,他洞察到了改革开放后曾经接受改造的知识分子面对巨大的政策调整之后内心的茫然和信仰之间的抗衡,他创作了《灵与肉》。
这些都是张贤亮的自由话语,可是话语发表的太多,尤其是挑战人们思想的话语发表的太多只会招致来更多的非议。
这也就是张贤亮为什么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作家的原因了。
一个作家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能够思考,愿意思考。
我想不管人们怎样评价这个作家,你都是他的读者。
二、许灵均的存在之思许灵均是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
80年代是一个政治和思想联系紧密的时代。
1、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萨特自述》中有一篇文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⑦”"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
"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
"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
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也就是说一个人躯体的存在不是真正的存在,生命真正意义的苏醒是在个体站出来,实现自己话语权的时候。
如此说来,许灵均真正意义上的存在是在对于父亲的要求的抉择之中。
以前的许灵均是一个对于命运逆来顺受的老实人,他不会做任何反抗,以至于他的妻子在向别人形容他的丈夫时只能对别人这样讲“我们清清她爹可是个老实巴交的下苦人,三脚踢不出个屁来,狼赶到屁股后面都不着急。
要是欺负这样的人,真是作孽,二辈子都要背时。
”由此可见,现在的许灵均并没有达到走出去说明自身存在的地步。
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如果一个人仅仅只有存在,而暂时的掩藏他的本质的时候,他还不能完全意义上称为完整的人。
我想当时的中国像许灵均一样的“失语者”肯定遍地都是。
也许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语者,他们只是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以求的相安无事的结果。
尽管现在的许灵均是名老师,但是她没有真正的思考,他没有走向存在之思。
2、走向人道主义的超越“人道主义是人在不断地超越自己,正是对于超越目的的追求,他才可能存在⑧”如果说许灵均真的是没有自为存在,只有自我存在的“人”也是不准确的,如果真的是这样,他应该会抛弃农场里的一切义无反顾的跟着父亲移居国外。
许灵均的父亲此次回国就是为了能让儿子回到自己的身边,正如老父亲所言:“有你在我身边,我感觉踏实一些。
”跟着父亲走,许灵均可以拥有更多的财富以及更加富有的生活,甚至连自己的家人也有别样的优待,可是那时候他会丢失自己的信仰。
我很难想象像许灵均这样的失语者心中也暗藏着信仰。
而且对于信仰无比坚定,竟是任何优厚的物质所不能动摇的。
许灵均在被父亲抛弃他的时候是共产党救了他,并送他去读书。
和父亲相处的日子,他也明白了他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的的长房长孙,曾经裹在锦缎的襁褓中,在灯红酒绿之间被京沪一带工商界大亨和他们的太太啧啧称赞的人,已经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劳动者了。
北京的灯红酒绿的舞厅生活在他的眼里变成这样的不堪。
文中是这样描写的“小时候,他也曾跟父母到过上海的“梯梯斯”、“百乐门”、“法国夜总会”,可是现在给他的感觉却不是故地重游,但是,当他看到有柔和的乳白色的灯光中,像男人一样的女人一样的男人在他身边像月光中的幽灵似地游荡的时候,却感到不安起来,就像一个观众突然被拉到舞台上当演员一样,他无法进入他扮演的角色。
刚才在餐厅里,他看见有的菜只动了几筷子就端了回去,经从肠胃里发出一阵痉挛似的反感。
”萨特有过这样一段话“在没有任何一种痛苦、任何一种乐趣、任何明显的不快,并非意识使之‘存在’的情况下,自为不断地自身谋划超出纯粹的偶然性之外并且可以说是未被定性的偶然性之外。
意识不断地‘拥有’一个身体。
于是一般机体觉得情感是对一个没有颜色的偶然性的纯粹非位置性的把握,是把自我当作事实的存在的。
我的自为有一种无地自容的无味的体味。
这种体味甚至在我努力从中解脱时也一直伴随着我,并且就是我的体味,对我的这种自为的不断把握,就是我在别的地方在‘恶心’名下所描绘的东西。
一种隐蔽的、不可克服的恶心永远对我的意识揭示我的身体.......我们远不应该把恶心这个词理解为从我们生理的厌恶中引出的隐喻,相反,正是在它的基础上,产生了所有引起我们呕吐的具体的和经验的恶心⑨”我相信许灵均的这种恶心不是因为身体上对于某种食物的不适应而造成的反感,而是一种纯粹的意识形态的冲突。
自在的存在通过恶心而被揭示,自为的存在也在自在的存在的被揭示中同时显现自己。
恶心是对人生存在最根本最清醒的认识。
即使人的实在除了在其“之前”什么都没有,即使它已经给自己结清了账“它的存在仍然由这种‘自我期待’决定,例如所有希望的丧失,并没有剥夺掉具有可能性的人的实在,这只是意味着一种通向那些同样可能性的存在方式”。
许灵均肠胃的痉挛是自己的内在的意识同此刻自己的所处的环境进行着斗争,正是这种反应提醒着他的存在。
总结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是对哲学与文学关系的一次论辩。
萨特的思想之深邃远不止文本分析中所用的这些皮毛,他的文本因为融入了过多的哲学知识,致使文本产生了阻拒性,所以我现在还是无法完全理解。
下面,仅从我理解的层面对本文做一个小结。
一方面,创作文本之始,我相信很多作家受到过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
殷谦对文学价值做过详细论述:“作者的人格状况和人文素质是诠释文本的必要条件,一部作品反映了作者对读者的态度以及作者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他能不能使读者体验到诗性的意味和纯正的美感,能不能以健康积极的趣味创造一个真善美的世界;他能不能以充满同情和悲悯的情怀叙述具有人类性和社会性的经验内容,摆脱自恋和自我主义的倾向,使笔下的文字成为人们真正的精神食粮;他能不能读者前行之路上提供温暖和光明,能不能以文化自觉客观地发现社会残缺和病象;他能不能捍卫自己的理想以及内心的尊严与自由,能不能不沦为市场的奴隶而用娱乐和虚假的方式来粉饰现实以及回避历史,能不能对他的读者说真话,能不能直面权力并勇于斗争;他能不能摆脱市侩对自己心灵的毁坏而以升华力来描写和叙述,能不能摆脱金钱和权力等异化性力量的消极影响,能不能以充分的教养和健全的人格来以笔为旗,文以载道。
⑩”所以,一位负责人的作家在写作之初会考虑到自己的读者,确定作品受众。
另一方面,萨特以一种身体上的恶心表达出来的思考,是人物内心矛盾的一种真实写照,这是对人是什么本质问题的一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