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语文核按钮答案【篇一:【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第1单元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对“语言文字运用”提出的总的要求是: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考试说明》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考试内容(俗称“考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1.识记 a(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本书的第1—8单元,对应上述除“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之外的8个“考点”设置(“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见“附录”)。
本单元对应的考点是“识《考试说明》将语文能力由低到高划分为a.识记、b.理解、c.分析综合、d.鉴赏评价、e.表达应用、f.探索六个层级。
本单元所涉考点的能力层级为“识记”(识别和记忆),内容设定是“字音”,这就是说这项考查主要是通过在一定语境中辨识或根据注音拼读来考查考生对“字音”的识记(包括声、韵、调)情况,一般不会要求考生用汉语拼音为汉字注音。
考点中的“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是对“字音”考查范围的三重限定。
“现代汉语”的限定,排除了古汉语中使用而现代已不再使用的古僻汉字的读音或汉字的古音。
“普通话”的限定,表明“字音”要“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作标准,湖北考生应注意方音辨正。
“常用字”的限定,表明对“字音”的考查会以2013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共8105个字)中“一级字表”中收录的3500个汉字为主,并适当拓展。
近年来,高考湖北卷对这一考点的考查,都是单设一道单项选择题;考查的重点是多音字认读、同音字辨识、形近字(包括形声字)辨读和习惯性误读字辨音等等。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应特别关注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和一些习惯性误读字。
一、多音字a.崇高/作祟殷红/赝品调适/调和......同读音不同,词性不同读音不同,语体不同读音不同等。
多音字是历年高考识记字音考查的重点。
1.多义多音字。
题: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2.同义多音字。
题: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b.熟(sh?u) 熟悉成熟烧熟了...熟透了熟视无睹..二、同音字同音字就是在现代汉语中读音相同,即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的字。
1.形异同音字。
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因而同一个发音,可以写出许多不同的字;很多字读音相同,但形状相去甚远。
这类形异同音字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2.形近同音字。
读音相同、字形相似的字主要是同声旁的形声字。
题: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三、形近字汉字中有很多字的形状相似,差别细微,但意义不同,这类字叫形近字。
形近字往往在字义、字形上有区别,在字音上常常也有区别,如“己”“已”和“巳”,“燎”和“了”。
1.声旁相同的形近字。
具有相同声旁的形近字,有的读音是相同的,但有时因形旁所表意义不同而出现读音不同的情况。
2.笔画差异较小的形近字。
有一些汉字笔画只有细微的差别,但读音迥然不同。
题: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四、习惯性误读字还有些汉字以前有多个读音,1985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电部已对此重新作了整理,确认以前的一些多音字现在不论用于何种场合,都统读一个音,这些字,我们称之为“统读字”(详情可以查阅《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题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灵秀磷光玲珑剔透聆听教诲....b.诞生旦角淡泊明志担当重任....c.宿营诉说夙兴夜寐素昧平生....d.咨询滋生芝兰之室孜孜不倦....〖思维导引〗本题的每个选项选取四个音近字,让考生来判断其读音是否相同。
a.考查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分,“灵”“玲”“聆”为后鼻音,“磷”为前鼻音。
b.考查声调的区分,“诞”“旦”“淡”均为第四声,“担当”中的“担”读第一声。
c.“宿”“诉”“夙”“素”均为平舌音第四声。
d.考查翘舌音与平舌音的区别,“咨”“滋”“孜”为平舌音,“芝”为翘舌音。
答案:c。
a.猝然/精粹汗渍/啧啧粮囤/囤积......冠冕/分娩..b.讥诮/硝烟土坯/胚胎果脯/胸脯......跬步/硅谷..c.商埠/阜盛敕造/赦免复辟/辟邪......箭镞/簇拥..d.朔日/溯源嗔怪/瞋目落枕/落款......渎职/赎罪..(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思维导引〗本题以填空式题型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答案:剔。
解答字音题,一般运用下面五种方法。
一、字义定音法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这为我们辨析字音提供了便利。
许多多音字都“音随义转”,所以我们在记忆、辨析时可以将字音与字义结合起来。
如:【篇二:核按钮答案】“和”写蝉鸣与燕语一唱一和,既和谐又富有情趣。
雨珠用“撒”,证明骤雨来势汹汹,荷叶上呈现飞珠溅玉的景象。
(2)作者着力绘声绘色,燕语、蝉鸣、雨打新荷。
声情并茂;初绽的红花、婆娑的绿柳,色彩艳丽。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燕与蝉的唱和、雨珠与新荷的碰撞相映成趣。
10.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
此联的“有情”为点睛之笔,承前启后,总括了风的行为,使主题明确。
11.本诗的诗眼是“孤”。
一个“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
“孤”字既表现了失群大雁的处境,又表现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12.诗歌末句卒章显志,表达思乡之情。
首联写漂泊在外的凄苦,颔联写风餐露宿的艰辛,颈联写“落叶”引发乡愁,最后一句点明主旨,表达归乡无期的愁苦。
13. 幽竹、寒花(菊花)寓含高风亮节之意,新月、新霜都是高压圣洁的象征。
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映,烘托出一个品行高洁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形象。
14.诗的前四句描写优美宜人的草堂环境,显示出诗人心灵的清静和愉悦。
后四句调转笔锋,写生活的艰难清苦和世态炎凉,表明自己疏远仕途,狂放自适的心境。
可见狂夫是一个宁折不弯、不屈不挠、笑对挫折、老而弥坚的志士形象。
15.这首词塑造了孙权年少有为,不断征战、具有非凡胆识和盖世武功的英雄形象。
词人人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讽刺了当朝文武的庸碌无能和苟且苟安。
16.手法:对比,用典。
形象: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如今流浪憔悴、落魄江湖的词人形象。
17.“红”“绿”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既将无形的不可捉摸的自然变化规律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形象,又将“流光”催人老岁月不饶人的深意艺术地表达出来。
18.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
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
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19.“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
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0.这首诗主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以动写静的描写技巧。
按照常理,人立舟中,舟动山静,诗人却反过来,将群山比喻为马群,把静态的群山形象化,赋予它们以运动感,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描写蜀中奇绝风光的同时,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板块二1 这首诗歌颂的是父母的爱子之情,围绕这一中心,细腻地描绘回家的真情实感:(1)欢喜。
漂泊在外的游子回到了家这一温馨宁静的港湾,又赶上年关时节。
(2)感激。
对父母的爱心又有了具体的切身的感受。
(3)惭愧。
作为子女,长期在外,难尽孝心。
(4)害怕。
父母如此的牵挂,害怕父母为自己在外操心、担心。
2两首词分别赋予了菊花、红药以人的感情。
秦词问菊花,着意表现自己的愁绪难解,联系上文一系列的“伤怀”和下文“酒未醒,愁已先回”的描写,可见词人的愁思之深。
姜词问红药,是要表现扬州城战后的衰败、荒凉,抒发黍离之悲。
3 是让你寄居他乡日久,见秋景而生出孤寂落寞、思乡怀归之情;又因为秋景而感叹怀才不遇、进身无望的苦闷与愤慨。
4本诗作者的情感由乐而悲,进而由悲而怨。
前两联先写欢乐春景;中间一折,抒发悲抑归情;末句再折,责备“新滩不解人意”,情感变化一波三折。
5 颔联一方面写夏季的雨景,另一方面写但是国家风雨飘摇的处境。
颈联写虽然风雨猛烈,但雨中的万物并没有全然屈服,竹枝在顽强地举起,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了光明。
表明时局也并非黑暗一片,摇摇欲坠的危局中也有一丝生机,颈联既是对眼前实景的描写,也体现了诗人对局势的期望。
6 这首诗舒服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作者通过对贾谊故居及周围荒凉萧条景象的描写,借用屈原因刚直被贬的典故,表达对贾谊命运多舛的同情,以贾谊自况,怀古伤今,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7 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发了诗人的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寄寓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8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景象,而自己被贬伊犁,只有天山相伴,表现了寂寞孤独之感。
后两句写自己与山灵“笑”白头,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9 这首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孤寂落寞、知音难求的情怀和百无聊赖、年华虚度的痛苦。
饮酒而“易碎”,下棋而敌手“难逢”,蕴含着知音难求和百无聊赖的心绪;夏日长长,无所事事,最适合睡觉,作者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自题自赏,自得其乐。
10 这首诗既有对战争长年不断给百姓带来离乱之苦的不满,,也包含着希望有人能带兵克敌、一举夺取胜利的期盼。
诗歌鉴赏的答案全部结束。
你做了没有?文言虚词6a都是介词,??的人。
b 之:助词。
(1)取独,(2)定语后置标志。
c 乎:(1)介词,表比较,相当于“于”,翻译为“比”,(2)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d 也:助词(1)用在句中,表停顿,舒缓语气。
(2)用在句末,表判断。
7 d 表顺承,就,那么。
a 为:(1)介词,替。
(2)句末语气词,表感慨,啊。
b 焉:句尾语气词,(2)兼词,相当于“于此”。
c 与:(1)动词,给。
(2)连词,表并列,和,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