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曲发展概述 PPT课件

元曲发展概述 PPT课件


对她那恪守封建礼教并有点儿昏庸的父 亲,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在复审时出 堂作证,终于使冤案得以昭雪。冤案的平反, 与其说是清官的功劳,还不如说是窦娥斗争 的结果。窦娥由一个本分善良的妇女到成为 一个坚强的斗士,被写得合情合理,真实可 信。《窦娥冤》,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 冤》。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
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 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 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 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 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 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 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的组成
元曲发展概述
正当南宋诗人在浅吟低唱祸慷
慨悲歌的时候,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所 喜爱的胡乐与中原地区的里巷之歌相 结合,形成了词以后的又一种变体诗 歌形式-------“曲”。
曲萌生于金,繁盛于元,故称 “元曲”。
元曲
❖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 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 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 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 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 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 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 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 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关汉卿的代表作是 《窦娥冤》 白朴的代表作是 《墙头马上》 马致远的代表作是 《汉宫秋》 郑光祖的代表作是 《倩女离魂》
《墙头马上》和关汉卿的《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亭》,王实甫的 《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被称为元杂剧 中的四大爱情剧。
《窦娥冤》
窦娥是一个身兼孤女、童养媳,寡妇、死囚的 人物。她三岁丧母,七岁被卖作童养媳,十七岁结 婚,不到二年又夫死守寡。这个孤苦无依的女子, 不但遭受着地痞无赖的欺侮而且最终被官府无端杀 害。她的一生正是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 窦娥是一个本分善良的普通妇女。丈夫死后,她忍 受着精神的痛苦和折磨,用命运观念自我安慰,安 分守己地遵循着当时的道德教条,尽孝守节。但即 使如此,她在黑暗的社会中也无法容身。
但她并不低头。在第三折著名的[端正 好]、 [滚绣球]二曲中,她叱天骂地,对黑暗的 社会进行了猛烈抨击和愤怒的控诉,并把怨恨指 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主宰,表现了对封建秩序的 怀疑.她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楚州大旱三年。而这三桩誓愿都得到 了实现。自然界顺应正义的呼唤,发生了反常的 现象,这表现了窦娥的冤枉,也是对黑暗现实的 强烈抗议。为了报仇伸冤,窦娥的鬼魂继续进行 斗争。
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 《叼叨令》、《刮地风》、《喜春来》、 《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 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 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 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 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 包括两类文体: ❖ 一是散曲;
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 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散曲”是和“杂剧”相对存在的。杂剧是用于 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 散曲则是广义的诗歌,分抒情和叙事两大类。
元杂剧的体制上的特点
(1)以唱为主,说白只是起很次要的作用 (2)元杂剧一本四出,因此一般篇幅短小. (3)元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外,杂五
大类. (4)从音乐的角度看,元杂剧的曲调与词有
密切的联系.
散曲
❖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 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 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 些。 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 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 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 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张驴儿父子闯进了她的生活,她不得不起
而反抗,坚决地拒绝了张驴儿的无理要求。面 对张驴儿的诬陷和见官的威胁,她毫无惧色, 并且天真地相信官府是“明如镜,清如水”的。 面对严刑拷打,她据理力争即使“捱千般打拷, 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昏死 三次,但仍不肯屈服。只是在桃杌要拷打她的 婆婆时,她才含恨屈招。无情的板子打碎了她 对桃杌的幻想,但她还幻想上级官吏会加以复 勘,直到最后押赴刑场时,她才对统治阶级完 全绝望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