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灌阳县 2019-2020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 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震悚.(sǒng)溃.退(kuì) 歼.灭(qiān)B.要塞.(sāi)瞥.见(piē) 惊骇.(hài)C.横亘.(ɡèng)藻.井(zǎo) 诘.问(jí)D.闪烁.(shuò)佃.户(diàn) 缅.怀(miǎn)锐.不可当(dǎng) 荒谬.(miào) 噩.耗(è) 杳.无音讯(yǎo)2.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造旨 帷幕 因地制宜 造形艺术B.斟酌 制载 别出心裁 永垂不朽C.驻足 湛蓝 张皇失措 精疲力竭D.轩榭 伧俗 月明风轻 转弯抹角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部文学名著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不少形象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呼.之.欲.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由于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个曾经风光秀丽、游人如织的著名风景区,近年来,已经无. 人.问.津.了。
C.阳平镇有一处大型的露天蔬菜批发市场。
这里每天门.庭.若.市.,来来往往的人们忙着购买各种新鲜蔬菜。
D.经北京市公安部门的全力侦破,轰动一时的故宫文物失窃案终于水.落.石.出.,出人意料的是,偷窃文物者竟然是一个普通游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桂林的仲夏时节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B.良好的学习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成绩能否提高。
C.从叙利亚目前紧张的局势来看,我们不得不认为世界和平距我们还很遥远。
D.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5.下列文学常识中作者及相关内容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弘景——思想家——《答谢中书书》B.鲁迅——文学家——《藤野先生》C.郦道元——地理学家——《三峡》D.吴均——文学家——《记承天寺夜游》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的病》既讽刺庸医,也批评封建主义的孝道,提出了一种崭新的人道主义态度。
B.高尔基根据亲身经历,以娴熟的艺术技巧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从觉醒到成长的艰苦历程。
C.祥子买到新车遭到流窜的大兵劫掠后,孙侦探的敲诈夺走了他准备第二次买车的积蓄。
D.保尔·柯察金当过童工,从小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科托夫斯基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
7.“它的尾巴----实际上就是它的肚腹----系五节相连的状如酒桶的棱柱体,相互间由桶底板连接,形成粗细相通、错落有致的棱状条条,好似一串珍珠。
”这段文字是描写()A.黑蝎B.郎格多克蝎C.螳螂D.金步甲二、综合性学习 研读下列两则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南国早报记者从广西戏剧院了解到,“地方戏剧进校园”演出活动为公益性演出,目的在于丰富当代学生的文化生活,让学生深入了解广西本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目前,“地方戏剧进校园”展演活动已纷纷在各校开展起来。
精彩剧目如《戏曲绝活》、彩调经典歌舞剧《刘三姐》片段、彩调传统小戏《探干妹》等陆续呈现,此次活动在我市多所中小学演出五十余场。
材料二: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戏曲艺术在传承文化、涵养道德方面的独特作用,广西戏剧学院到我市第十八中学开展“戏曲进校园”文艺演出活动,为学校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受到广泛好评。
本次演出活动以壮剧为主,惟妙惟肖的表演、悠扬高亢的歌声让在场的师生们都赞叹不已。
活动中还让学生们上台现场体验壮剧教学,让学生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体验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爱上中华传统艺术,自觉加入到传承的队伍中来。
8.根据材料一写一则“一句话新闻”,最恰当的一项是()A.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B.精彩戏剧在我市多所中小学演出五十余场。
C.“地方戏剧进校园”活动在我市多所中小学开展。
D.“地方戏剧进校园”活动丰富了当代学生的文化生活。
9.班级拟开展“我为地方戏剧传承建言献策”活动,以下哪条建议与主题不符()A.开展以“做好桂林人,创建文明城”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B.开设以“地方戏剧展演”为内容的第二课堂。
C.请戏剧演员进校园指导学生进行戏剧排练。
D.进剧院观看“地方剧”经典剧目。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小题坚守本真,绽放生命光彩 ①面对缺陷,有人认为只有改变自己才能获得赏识。
而我认为,坚守生命的本真, 依靠实力,才能绽放生命光彩。
因为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②“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声①”,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在任何领域都能展现 自我,演绎生命的精彩。
“躬耕陇亩”的诸葛亮,无需周游于群雄,将自己的品行节操 寄予清风,即可闻名遐迩。
“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无需巴结权贵,将自己的理想人 格托与南山,亦在文坛称杰。
他们没有必要改变自己的本真,却凭本真在历史上留下绚 丽篇章。
③“酒香不怕巷子深”,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在何处都能发挥本领,造福苍生。
不管是一贬再贬的苏轼,还是背井离乡的林则徐,他们都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不管 是在水患肆虐的江南,还是在风沙肆虐的边疆,只要有真才实学的人在,总会有苏堤, 总会有水利,总会有黎民百姓苍生的福祉,因此,金子般的人才无论身处何方,都会被 百姓所尊重,都会被历史所记载。
④“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这是在人们心中视同真理的思想,于是便有了“三 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说法。
诚然如此。
“蓝领专家”孔祥瑞,在平凡的岗位上绽 放出了不平凡的光彩,用技术创新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亲 身下到稻田,研制出举世无双的超级水稻,为中国以及世界解决了难题;中国的“导弹 之父”钱学森,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们是金 子,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了价值,他们没有因环境的艰难、工作的艰苦而放弃本真, 他们是最璀璨夺目的明星。
⑤反之,一味地掩饰和造作,只能使自己堕入虚伪的深渊,对人、对己、对社会都 不利。
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不都是盲目借鉴、不懂得珍惜自我价值的典型吗?⑥坚守本真,用实力打造人生,用智慧充实人生。
不要羡慕“高床暖枕”的舒适,不要奢求“飞黄腾达”的富贵;而是做一个本分、踏实、勤勉的人。
坚守住本真,脚踏实地、默默耕耘,让自我的舞台上绽放出生命至纯至真的光彩!(文/明晓磊,选自《微素材革命·1000 则》,有删改。
)(注释)①诗句出自唐朝虞世南的诗《蝉》,意思是:蝉餐清风饮晓露,栖于梧桐树上,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
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只有改变自己才能获得赏识。
B.坚守生命的本真,才能绽放生命光彩。
C.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D.做人要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地耕耘。
11.下列论证方法文章第④段没有使用的一项是( )A.道理论证B.举例论证C.比喻论证D.对比论证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③段都是用名言佳句引出文章的分论点。
B.第⑤段从反面的角度分析盲目借鉴、不珍惜自我带来的后果,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
C.第⑥段得出结论,号召人们做一个本分、踏实、勤勉的人,让生命绽放光彩。
D.文章的结构样式是:“分——总”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炊烟远去是故乡 (作者:郭震海)①炊烟是乡村大地上千年行走的诗行。
A 那袅袅上升的炊烟,是乡村的符号,是村 庄的魂魄,是割不断的情愫,更是忘不掉的乡愁。
②“山村炊烟映朝阳,远陌青山绿意长”“万家年后炊烟起,白米青蒿社饭 香”……千百年来,炊烟就如虚掩的柴门、亘古的土地一样,被诗人信手拈来入诗,被 画家抓几缕入画。
赶路人的脚步匆匆,抬起头,远望的目光多会被大山遮挡,但闻烟可 识村,炊烟成为乡村最为独特的“胎记”.③我的家乡山西长治被太行、太岳两座大山紧紧地“搂”在怀中。
一道皱褶就是一 道沟,一个纹路就是一道岭,数不尽的村庄就如天上的繁星一样,散落在这沟沟岭岭中。
村庄里的人,曾经三餐靠劈柴烧火,房屋多是随坡就势,高低不同,但家家户户的屋顶 上都有一个高高凸起的烟囱。
④宁静的清晨,在薄雾弥漫中,“吱吱呀呀”的柴门次第打开,炊烟就会从每一家 的屋顶上袅袅升腾,此时,整个村庄就笼罩在一层淡淡的烟雾之中。
若是远观,青山环 绕中,烟雾笼罩的村庄,隐隐约约的树梢和高低错落的屋顶,就如一幅水墨画。
可于我 而言,一路闻着炊烟长大,既懂得这令人遐想的美,也最晓得生活在这美中的辛苦。
⑤在乡村,家家三餐烧火做饭,炊烟就从火塘里发芽,顺着高高挺起的烟囱生发, 微风给它施肥,迎风便长成了行走的云。
这些俯仰生姿、变幻莫测的“云”相互汇聚, 所到之处是一股呛鼻的烟火味儿。
日久天长的烟熏火燎,家家屋内四壁皆黑,只有在每 年春节时,农人们才会找些旧报纸贴裱,焕发出时日不长的新。
⑥乡人四季劈柴,日久烧火。
厚实的双手上,烟灰能和肌肤融为一体,就连帮忙的 孩童们,小脸蛋上也时常挂着几道烟火的灰。
冬天的村庄很冷,取暖靠火炉子或烧柴, 整个冬天的村庄烟火味儿不绝。
如果落一场雪,就会发现洁白的雪花里,总会夹杂着星 星点点的柴灰和煤灰。
⑦冬日入山砍柴,对于村庄里的人来说,是必要的劳动。
苍茫的山里没有太多枯死 后的老树供作柴火,冬眠的小树或灌木就遭了殃。
农人砍回这些活着的灌木后,不着急 烧,就堆放在房前屋后等风干。
所以,在冬日的太行山里,户户房前或屋后,都会有杂 乱的柴堆。
来年开春,山里被砍掉小树和灌木的地方抽不出新枝,原本美丽的青山就像 是患了“白癜风”。
⑧这是我关于炊烟的记忆。
炊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
伴随着乡村的成长,炊烟越过 了千年的历史,送走了一代又一代人,也迎来了一代又一代人。
山外,现代文明的风来 势凶猛,势不可挡,炊烟就如那苦涩的井水、人畜共居一样,正逐渐远去。
但这并不意 味着农耕文化的消逝。
相反,那些忠厚传家、耕读继世、宽厚仁爱、纯朴敦厚等千年传 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渐彰显,而告别了烧柴的村庄环境更加美丽,炊烟消逝的 故乡则更显诱人。
⑨有人担心,炊烟消逝的村庄,乡愁何在?其实,远去了炊烟的村庄,也不会让远 归的游子找不到故乡。
你看,村中那古老的祠堂还在,那淳朴的村风家风还在,就如儿 时母亲哼唱的歌谣一样,村边那条日夜不停歌唱的小河还在,水清得喜人,流淌得比过 去更加欢快。
13.请说一说第②段引用古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1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⑴我的家乡山西长治被太行、太岳两座大山紧紧地“搂”在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