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颈椎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颈椎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附件1:项痹诊疗方案【定义】项痹是因长期低头工作,年老正虚,经气不利等所致。

以项部经常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1)有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2)旋颈试验阳性,多伴有交感症状;(3)X线片多有颈椎节段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等颈椎退变表现;(4)应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除外椎动脉Ⅰ、Ⅲ段供血不全、颅内病变、神经官能症等疾病1、神经根型⑴一侧或双侧手臂麻木无力、疼痛,伴颈部活动受限。

⑵皮肤感觉障碍呈节段性分布,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力、肌张力减低,肱二头肌、上肢前臂肌、大小鱼际、骨间肌可有轻、中度萎缩。

⑶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⑷颈椎X线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线变直、反弓、“S”形或成角、项韧带钙化等。

⑸肌电图检查:可显示纤维电位,正相电位等。

⑹应排除前斜角肌综合征,颈肋或胸腔出口综合征。

2、椎动脉缺血型⑴多见于中年人,病程缓慢,无明显外伤史。

⑵有持续性头痛(或偏头痛)、头昏、耳鸣、恶心、呕吐或出现一过性眩晕,甚至突然昏倒。

⑶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⑷颈椎X线检查: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椎体移位或颈曲异常。

⑸多谱勒、B超可见椎动脉走行变异,管径变小,每分钟血流量减少等。

⑹眼震颤图检查:呈阳性。

3、脊髓型⑴多见于中、老年人。

⑵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肢体麻木、共济失调、自主神经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⑶霍夫曼征阳性(Hoffmann)或可疑阳性,伴或不伴下肢肌张力增高。

⑷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移位,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颈曲变异。

CT、MRI提示硬脊膜、脊髓受压或椎管狭窄。

⑸腰椎穿刺:奎氏试验阳性,脑脊液蛋白含量增加。

4、交感神经型⑴常伴有颈椎病神经根型的症状及阳性体征。

⑵有反射性交感神经刺激症状,如视力模糊、瞳孔散大、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同侧面部充血、出汗、头痛、咽部有异物感及血压升高等症状。

5、混合型此型具有颈椎病两种类型以上症状及体征。

纳入标准:1、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

2、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其他病患后方可诊断颈椎病。

3、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颈椎病。

中医诊断标准:(1)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口干咽干、失眠多梦,心烦易怒,肢体麻木,舌红少津,脉弦细。

(2)气血亏虚型: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3)痰饮内停型:由于脾肾阳虚,运化无力,痰湿内盛,气机受阻,清阳不能上升头部。

症见头晕目眩,心悸胸翳,恶心呕吐,四肢麻木乏力,纳呆少气,舌质淡白,苔白滑,脉沉弦。

【辩证分型】由于患者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腠理空疏,易为外邪所侵;正不胜邪,风寒湿热之邪得以深入,留连于颈项筋骨血脉;人至中年,营卫气血渐弱,肝肾渐衰,筋骨懈惰,血脉壅滞,易致颈椎病;或长期感受寒湿,日久积而成疾;或颈部外伤致气血瘀滞;或慢性劳损致气血失和,经脉不通,血瘀痰聚,累及肝肾督脉,则病根深入,缠绵难愈。

因此,临床上常把颈椎病分为以下六型:1、痰瘀交阻证症候特点:肩颈痛日久,反复发作,绵绵难愈,或痛则剧烈,或麻而不仁,或不痛而麻,或伴手足无力,肢体偏痿,舌质淡暗,有瘀斑,苔白腻,脉细滑或涩。

2、气血不足证症候特点:发病已久,缠绵不愈,其痛稍缓,或麻木不仁,遇劳则复发,面色少华,舌淡,脉弱。

3、阳虚痰阻证症候特点:眩晕,恶心,或四肢麻木不仁、无力,或疼痛,体形虚胖,肢凉怕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苔白腻,脉细滑,重按无力。

4、肝肾阴虚证症候特点:肩颈痹痛麻木,或手足肌肉萎缩,或四肢拘紧,行走不稳,伴口干,体削,面色潮红,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肌肤甲错,大便干结,小便短涩,舌红绛,苔无或少,脉细。

5、痰火上扰证症候特点:眩晕,头痛,胸闷烦热,恶心欲呕,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6、风寒痹阻证症候特点:肩颈疼痛初期,局部肌肉拘紧,或窜痛至上肢,痛处无固定,舌淡红苔白,脉浮紧。

病理分型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人椎管。

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

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

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

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

【类证鉴别】肩痹:以肩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为主症。

落枕:因睡时头颈姿势不当所致,起床后感项强作痛,病程短而易愈。

【治疗方案】治疗原则1、“留者去之,虚者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2、以通为用。

颈椎病的病机特点,是肝肾不足为本,气血瘀滞、经脉闭塞为标,故在治疗时特别强调补肝肾,而活血通络则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

3、治未病。

避免不良体位及习惯对颈椎的不良影响以及外伤,做到以预防为先;如已发病,则更加注意,防止病变的加重和复发。

4、非手术治疗为先。

大多数颈椎病经非手术治疗后均能好转或痊愈,而少数如脊髓型颈椎病和重症的神经根型等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则可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5、重视的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治。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一旦出现锥体束征,则尽快手术治疗,以免耽搁病情。

6、医患合作。

加强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交流与配合,医院治疗与家庭治疗结合。

辩证施治1、辩证论治⑴痰瘀交阻证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

桃仁9g 红花9g 当归9g 五灵脂6g地龙6g 川芎6g 香附3g 羌活3g秦艽 3g 牛膝9g 蜈蚣6g 全蝎6g一日一剂冷水煎取汁400ml 早晚温服中成药:七厘胶囊,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

⑵气血不足证治法: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24g 桂枝10g 当归12g 生姜3g白芷12g 白芍25g 甘草6g 赤芍10g红花10g一日一剂冷水煎取汁400ml 早晚温服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口服,每次8粒,每日3次。

⑶阳虚痰阻证治法:温阳益气,化痰利水。

方药:真武汤加味。

熟附子15g(先煎)桂枝10g 生姜3g 茯苓15g 白术12g 白芍10g一日一剂冷水煎取汁400ml 早晚温服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口服,每次8粒,每日3次。

⑷肝肾阴虚证治法:滋养肝肾,活血通络。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味。

熟地黄15g 山药15g 山萸肉10g 丹皮6 g茯苓10g 泽泻10g 当归6g 桑枝15g络石藤12g 田七3g 丹参15g一日一剂冷水煎取汁400ml 早晚温服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8粒,每日3次。

⑸痰火上扰证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温胆汤加味。

竹茹15g 茯苓15 g 半夏9g 枳实12g陈皮3g 胆南星10 g 羚羊骨15g (先煎)黄芩10 g 僵蚕12 g一日一剂冷水煎取汁400ml 早晚温服中成药:全天麻胶囊,口服,每次1-3粒,每日3次。

⑹风寒痹阻证治法:祛风散寒,养血活血。

方药:疏风活血汤。

羌活12g 独活10g 防风10g 白芷10g 葛根15g 升麻6g 红花6g 桃仁6g 当归10g 川芎 10g 白芍12g 甘草3g 一日一剂冷水煎取汁400ml 早晚温服中成药:祖师麻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2、其他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a.体针疗法基本穴:颈夹脊穴、风池、百会。

操作手法:颈夹脊穴针尖向脊柱方向倾斜刺,刺入0.8—1.5寸。

风池穴针尖向鼻尖及以下方向刺入0.8—1.2寸。

百会穴针尖向后顶穴方向平刺。

穴位加减:神经根型:肩井、曲池、外关、合谷。

椎动脉型:太阳、率谷、大椎、合谷。

脊髓型:肩髃、手三里、后溪、阳陵泉、悬钟、丘墟。

交感神经型:合谷、太冲、神庭、尺泽、阴陵泉。

混合型:根据出现的证型加减。

颈夹脊穴加用电针治疗,一般一侧接1—2对电极,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限。

留针约30分钟,取针后行拔罐治疗,5—10分钟后取罐结束。

局部可加TDP照射。

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

b.腹针疗法穴位处方:中脘、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

穴位加减:神经根型加上风湿点、石关。

椎动脉型加下脘。

上肢麻木、疼痛加滑肉门三角。

头痛、头晕加气穴。

耳鸣、眼花加气旁。

对于针刺恐惧者,或对针刺敏感者,或年老体弱者,或数次体针治疗无效者,可酌情使用。

2)推拿治疗:除外脊髓型颈椎病、严重骨质疏松症、急性炎症者。

运用按摩舒筋、旋转复位等手法对颈部及相关部位进行治疗,隔日1次,每次20分钟,10次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

3)西医治疗[1]药物治疗神经根型:莫比可胶囊,7.5mg,每日1次;妙纳片,50mg,每日3次;维生素B1片,30mg,每日3次,或弥可保片,500ug,每日3次。

椎动脉型:莫比可胶囊,7.5mg,每日1次;妙纳片,50mg,每日3次;西比灵片,5mg,每日1次,或都可喜片,40mg,每日1次。

脊髓型:莫比可胶囊,7.5mg,每日1次;妙纳片,50mg,每日3次;弥可保片,500ug,每日3次,或神经节苷脂(GM-1),100mg,肌内注射,每日1次。

交感神经型:莫比可胶囊,7.5mg,每日1次;妙纳片,50mg,每日3次;维生素B1片,30mg,每日3次;叶酸片,30mg,每日3次。

混合型:根据兼有不同类型的颈椎病选用不同的药物治疗。

[2]牵引治疗:除外脊髓型颈椎病、椎管狭窄者。

取坐位或卧位牵引,牵引重量由轻到重,以患者舒适为准,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

[3]物理治疗:所有类型的颈椎病全程治疗。

采用磁疗、微波疗法作用于局部,起到镇痛、消炎、消肿等作用,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

[4]手术治疗:颈椎病的治疗,原则上不主张手术治疗,但在非手术治疗3—6个月后,症状仍无明显减轻或逐渐加重,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符合手术指征的,可考虑手术治疗;对脊髓型颈椎病,初期仍可行非手术治疗,但有锥体束症状出现时,应尽早手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