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讲评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文章的好坏与写作的快慢无关。
顷刻间成数千言,未必可诵,吟得一字拈断数茎须,亦未必。
我们欣赏的是成品,不是过程。
“手不辍笔,俄得七纸”,固然资为美谈,终究不是常人轨范。
的人,也许是早有腹稿。
A.斐然字字珠玑文不加点B. 斐然字字千钧一文不名C.蔚然字字珠玑一文不名D. 蔚然字字千钧文不加点【答案】A【解析】“斐然”有文采的样子;显著。
“蔚然”指草木茂盛,亦可指文采华美。
“字字珠玑”比喻说话、文章的词句十分优美。
有时也延伸指说话或写文章言简意深,凝炼有力。
“字字千钧”形容文字有份量。
“一文不名”指一文钱不占有,形容非常贫困。
“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写成,不用涂改。
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
①它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②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③“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④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⑤空口念着是没用的⑥这源头很密迩、广大A.②⑥④①③⑤ B.②⑥⑤③④① C.③⑤②⑥④① D.③⑤④②⑥①【答案】D【解析】注意话题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核心词暗示。
②④⑥讲的是“源头”,形象化的阐释;③⑤观点句,显然应该在前面。
①是对⑥的说明。
3.下列诗句所描述的风俗,不属于古代年俗的一项是(3分)A.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B.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C.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D.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答案】B【解析】屠苏,是酒名。
古代中国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秦琼敬德守门”汉族民间旧俗逢除夕,将秦琼敬德贴在临街大门上,用以避邪驱灾,纳福迎祥,保佑合家平安。
“灶君”又称灶王爷,灶神,灶君司命。
中国民间传说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天汇报,正月初四日返回人间。
祭灶神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春社”是最为古老的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之一,春社的时间一般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
4.下列教室励志标语中,最贴切的一组是(3分)A. 唯有埋头,方能昂首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今天辛苦一阵子,明天幸福一辈子今日不努力,明天去搬砖B.笑看人生峰高处,唯有磨难多正果C.修身,治国,平天下天王盖地虎,全上985;宝塔镇河妖,至少211【答案】A【解析】B项“一阵子”与“一辈子”夸大其词,不切实际;C项突出“磨难”的价值意义;D项语言诙谐戏谑,不够严肃,不和教室环境。
5.下列选项中,对右图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A.无论闲乘电梯还是勇攀悬崖,都呈现了精彩的人生。
B.人一旦实现了目标,就会失去奋斗动力,无所事事。
C.经历艰难攀登的人,比走捷径者更懂得成功的快乐。
D. 不同的人机遇不同,但是奋斗可以弥补机遇的不足。
【答案】D【解析】读懂漫画要看清楚画面和文字,揣摩作者的意图;其次是关注四个选项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A项强调都能有“精彩人生”;B项突出“成功后无所事事”;C项比较两者的做法强调“成功的快乐”显然都不够全面,D项寓指只要肯努力,即使条件不好也能抓住机遇获得成功。
二、文言文阅读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苏轼神宗初临海内,厉精为治,旁求天下,以出异人,得英伟大度之士。
滕公元发始见知于英祖,而未及用,书其姓名藏于禁中,帝以是知之。
既见公,姿度雄爽,问天下所以治乱。
不思而对曰:“治乱之道,如黑白东西,所以变色易位者,朋党乱之也。
”帝曰:“卿知君子小人之党乎?”公曰:“君子无党。
譬之草木,绸缪相附者,必蔓草,非松柏也。
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不治。
”帝太息曰:“天下名言也。
”遂以右正言知制诰谏院,开封府,拜御史中丞、翰林学士,且大用矣。
【译文】神宗皇帝即位之初,励精图治,搜求天下英杰,希望有奇异的人才应时而出,从而得到俊异伟岸雄才大略的士人。
滕元发最初为英宗皇帝所知,可是没有来得及重用,就把他的姓名记下存于宫中,因此神宗皇帝听说过他。
后来见到滕公,看滕公果然姿态气度雄健而豪爽。
神宗向滕公询问天下太平和动乱的原因。
滕公不加思索地回答说:“天下太平和动乱的规律,就像黑和白、东和西,之所以黑白混淆、东西颠倒,是朋党使它们错乱。
”神宗说:“你了解君子小人如何结党吗?”滕公说:“君子不结党。
就像草木一样,紧密缠绕互相攀附的一定是蔓草,不是松柏。
朝廷如果没有朋党,就是中等智虑的君主也可以治理好,不然的话,就是非常圣明的君主也治理不好。
”神宗叹息说:“真是至理名言啊。
”随后以右正言之职知制诰、知谏院、任开封府知府,又拜为御史中丞、翰林学士,神宗准备重用他。
而公性疏达不疑,在帝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
帝知其诚尽,事无钜细,人无亲疏,辄以问公。
或中夜降手诏,使者旁午,公随事解答,不自嫌外。
而执政方立新法,天下汹汹,恐公有言而帝信之,故相与造事谤公。
帝虽不疑,然亦出公于外。
以翰林侍读学士知郓州,移定与青,留守南都,徙齐、邓二州,用公之意盖未袁也。
而公之妻党有犯法至大不道者,小人因是出力挤公,必欲杀之。
帝知其无罪,落职,知池州。
徙蔡,未行,改安州。
既罢,入朝,未对。
而左右不悦者,又中以飞语,士大夫为公危粟,公谈笑自若,曰:“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忧哉!”乃上书自明,帝览之,释然,即以为湖州。
【译文】滕公性格疏放豁达,从无疑心。
在皇帝面前议论大事,就如同对自家之人,父子之间一样,说话毫不掩饰,像是能直看到他的心肝肺腑。
神宗了解他的赤诚,事不分大小,人不分亲疏,都向滕公征询。
有时半夜降下亲笔诏书,使者来回传递,滕公随事解答,从不假意谦逊。
当时执政大臣(王安石)刚刚制定新法,天下反对的声势很盛,他们担心滕公对新法提出意见而皇帝采信他的话,所以一起捏造事实诽谤滕公。
神宗虽然不相信这些谣言,但还是让滕公离开朝廷去外地任职。
以翰林侍读学士任郓州知州,又改任定州和青州知州,接着留守南京,后又任齐州和邓州的知州。
可见神宗皇帝重用滕公的想法并没有衰减。
此时滕公妻族中有人犯了大逆不道的重罪,朝中的小人们就利用这件事极力地排挤滕公,一定要达到剪除滕公的目的。
神宗知道滕公并没有罪过,只是降了他的职,让他任池州知州。
后改任蔡州知州,还没赴任,又改任安州知州。
滕公遭罢黜,入朝辞行,没有见到天子。
而天子左右那些嫉恨滕公的人又用流言蜚语中伤他,士大夫都为滕公的安危担心,滕公却谈笑自如,说道:“上天知道我正直,天子知道我忠诚,我怕什么呢!"于是上书为自已辩解,神宗看了之后,心知滕公之冤,随即命他任湖州知州。
方且复用,而帝升遐。
公读遗诏,僵仆顿绝。
久之乃苏,曰:“已矣,吾无所自尽矣。
今上即位,徙公为苏、扬二州,除公龙图阁直学士,复以为郓州,徙真定、河东。
治边凛然,威行西北,号称名将。
而宦官为走马者,诬公病不任职,诏徙许州。
御史论公守边奇伟之状,诏复留河东,而公已老,盖年七十有一矣。
即力求淮南,上不得已,乃以龙图阁学士知扬州,未至而薨。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节)【译文】就在准备重新任用他的时候,神宗皇帝去世了。
滕公读了神宗的遗诏,仆倒在地上昏死过去。
很久才苏醒过来,说:“完了,我没有向朝廷尽忠的机会了。
”当今皇帝即位,改命滕公任苏、扬两州知州。
加龙图阁直学士,又命他为郓州知州,调任真定府知府和河东路帅臣。
滕公治理边镇十分严厉,威严惊西北,被当时士民称为名将。
有一个任走马承受的宦官,诬告滕公有病不能胜任职守,朝廷下诏迁滕公任许州知州。
御史台上疏说明滕公镇守边关威镇一方的实情,朝廷便下诏让他继续留在河东。
这时,滕公年事已高,有七十一岁了。
他极力请求到淮南去,哲宗不便勉强,就让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任扬州知州,滕公还未到任就去世了。
6.实词判断推导【答案】CA.姿度雄爽度:气度——既见公,姿度雄爽,问天下所以治乱,不思而对曰【补充】①风度、胸襟: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史记·刺客列传》②揣测,估量: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B.虽中主可以济济:成功——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不治。
【补充】①渡河: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②帮助;救助: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欧阳修《朋党论》③成功: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④众多:人才济济⑤继承,延续。
世济其美,不陨其名。
《左传》C.又中以飞语中:内心——而左右不悦者,又中以飞语,士大夫为公危栗。
【补充】《核按钮》(附录)P97D.治边凛然凛:严厉——治边凛然,威行西北,号称名将。
【补充】①寒冷;②严肃,令人敬畏。
凛凛:寒冷的样子;威严而令人敬畏的样子;恐惧的样子。
7.文意理解A.神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在天下广招奇才,滕元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神宗召见。
B.滕公以蔓草和松柏喻结党小人和无党君子,认为朝廷有朋党,即使圣人也无法治理。
C.滕公妻族有人犯大逆不道之罪,小人借机诽谤,皇帝知滕元发无罪,仍提拔重用他。
D.滕公治理西北时很有威望,宦官却诬陷他不称职,御史向朝廷陈述了他守边的实情。
【答案】C(“仍提拔重用”曲解文意,原文“帝知其无罪,落职,知池州”)8.文言翻译(1)治乱之道,如黑白东西,所以变色易位者,朋党乱之也。
【译文】天下太平和动乱(的规律),就像黑和白、东和西,黑白混淆、东西颠倒(的原因),是朋党(使)它们错乱。
(4分,1句1分)【知识点】“道”“东西”“所以”判断句、省略句、使动用法、句意通顺(2)而执政方立新法,天下汹汹,恐公有言而帝信之,故相与造事谤公。
【译文】当时执政的人刚刚制定新法,天下(反对的)声势很盛,他们担心滕公对新法提出意见而皇帝采信他的话,所以一起捏造事实诽谤滕公。
(4分,1句1分)【知识点】“执政”“天下…汹汹”省略成分、“方”“有言”“造事”9.文意概括归纳滕公“性疏达不疑”在文章第二段中有哪些表现?请简要概括。
(4分)【审题解析】答题区间“第二段”,要求“简要概括”的是“事件+角度+结论”,不是“分析。
务必注意语言表达的简要,事件选择的准确”,分层阅读,首先分出几层意思。
【参考答案】①在皇帝面前论事不掩饰,说的都是肺腑之言;【文本】而公性疏达不疑,在帝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
或中夜降手诏,使者旁午,公随事解答,不自嫌外。
②面对流言中伤,谈笑自若。
(4分,每点2分)【文本】而左右不悦者,又中以飞语,士大夫为公危栗,公谈笑自若,曰:“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忧哉!”乃上书自明,帝览之,释然,即以为湖州。
三、诗歌鉴赏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三)①杜甫彩云阴复白,锦树②晓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