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下
3、(1)D(喻证法) (2)因为当时战火纷飞,征伐不断,各国 的老百姓都吃够了战争的苦头,就像生活 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样,痛苦不堪。如果这 时候有哪个国君公然树起和平的旗帜,不 再让他的老百姓去打仗卖命,而营造出一 派社会稳定和发展生产的局面,那天下的 老百姓都会闻风而至,诚心归服了。
4、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 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 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 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 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 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 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 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孟子· 梁惠王上》1)
《孟子》 (梁上下)
1.阅读下面选自《孟子》文段,回答问题。(6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 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 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 梁惠王上》1)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不仅要将仁爱之心施与家人,还要将这 种仁爱之心推广到他人身上,这样才可以达到自如地 统治天下。 B.《诗经》所说的“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 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的道理与孟子所说的推 恩是一样的。
5答案 (1)C(而且还要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 点,切实吸取并付诸行动,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 善了。) (2)由上文可见,孔、孟在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 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这个问题上也是一脉相承的。今 天我们说,与人为善,是指善意帮助别人。这与孟 子所说的意思既密切相关又略为有所不同了。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要真正按孔、孟的要求做 是非常难的。这里面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 一点,还是有没有宽广的胸襟和肚量的问题。没有 宽广的胸襟和肚量来处理人与我之间的关系,莫说 与人为善,就是闻过则喜也是绝对做不到的。做得 到的,只有闻过则想,文过饰非而已。
(1)下列各项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一定要谨慎,否则,就会 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疏远的超过关系亲近 的。 B、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不能听左右之人和大夫的 意见,而要听国人的意见,只有国人的意见才是可靠 的。 C、孟子认为国君在任用贤人的时候能做到一切都听 从国人的意见,这样的国君就真正是百姓的父母之君 了。 D、老百姓认为可以,就任用他;老百姓认为不可以, 就不任用他,这是一个深具全民意识的观点。 (2)在这里,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出了现代人的民主 思想,结合语段,谈谈你的理解。 答:
(2)(3分)答:只有与民同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7、阅读下面选自《孟子》文段,回答问题。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 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 “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 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 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 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 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 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 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 以为民父母。 (《孟子· 梁惠王下》2)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孟子从子路说起。因为子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闻 过则喜,听到别人给自己指出过错就高兴。 B、除了子路以外,夏禹也是这方面的模范,他只要一 听到别人对他说有教益的话,不仅高兴,而且还要就地下 拜,行上一个大礼。 C、比起子路和夏禹来,大舜的“与人为善”就更高一 筹了,不仅高兴,不仅下拜,而且还要放弃自己,听从别 人,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了。 D、从闻过则喜闻善言则拜,到与人为善,虽然有程度 的不同,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 点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2)在《论语· 学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丘也幸,苟 有过,人必知之。”把别人能够给自己指出过错看做一大 幸事。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与人为善”的理 解。 答:
(2)分析上面选段,你认为和下面选段在表 现孟子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析。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 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答:
(1)D(这句不是直接揭露梁惠王的残暴行径,而是委婉 说明产生这种情况无异于驱兽食人。) (2)两个选段都体现了孟子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 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 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 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宣王认为如果不攻取燕国会违背天意。 B、孟子认为要不要攻打燕国要看齐国的百姓 乐意不乐意。 C、孟子认为燕国的百姓欢迎你大王的军队是 为了摆脱水深火热的日子。 D、孟子肯定周武王能够为百姓的利益平定天 下。 (2)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结合上 面的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答:
4. (1)D(“不能”应是指没有能力) (2)“推己及人”,首先自己做起,然后 推及自己的夫人、兄弟,再到整个家族和 国家。那么,天下便可安定。
5、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 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①大 焉,善与人同②,舍己从人,乐取于 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 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 人为善③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 善。” (《孟子· 梁惠王上》1)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孟子用的是逻辑上的归谬法,先假定了两种荒唐的 说法:“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 之末,而不见舆薪。” B、当宣王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还有些不清楚时,孟子 又作了生动的举例说明,这就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与 “为长者折枝”的区别。“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是 做不到,而“为长者折枝”则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了。 C、孟子就是要使齐宣王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 不能,而是不为。也就是说,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做。 D、这里所说的“不为”和“不能”,即是指国君不推 恩与百姓,也就是对百姓不实行仁政。 (2)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与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样意思,结 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
7答案(1)A (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 一定要谨慎”是指“国君任用贤人时,会 出现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疏远的 超过关系亲近的”这种情况,所以要谨 慎。) (2)左右近臣与“国人”比,毕竟是少数 的几个人,少数服从多数,所以应该以 “国人”的意见来决定提拔、贬斥或杀人 的可否。这也就是一切以全民意向为依归, 是人类早期的民主思想。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 确的一项是( ) A、这里记录的是孟子见了梁襄王后的感受和他的 自述的谈话内容。 B、“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两 句著名的话描绘一个国君不成器的样子,真是形象生 动而入木三分。 C、孟子给梁襄王谈的其实是两个层次的内容。第 一层,天下统一才能够安定。第二层,谁能统一天下? 孟子说得非常简单:不喜欢杀人的人能够统一天下。 D、孟子在这里用了两个举例论证,表面上分别写 的是百姓“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和百姓归顺犹如水往 低处流的不可阻挡。实际上更指实行仁义之后的天下 统一。 (2)就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孟子定天下”主 张的理解。 答:
6、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 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 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 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 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 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 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 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 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 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孟子· 梁惠王上》1)
C.孟子用“足以保四海”和“无以保妻子” 造成强烈的对比,说明推恩与不推恩其结 果是不同的。 D.孟子认为古时候的人大大地超过今人的 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推销自己。 (2)“推恩”就是推行仁政,这里孟子用 什么样的方法来劝导齐宣王?请谈谈你的 认识。 答:孟子用的是推己及人的方法。儒家的政治理念是
(1)下面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只有贤人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不贤的人 纵然拥有珍禽异兽,也不会感到真正快乐。 B、老百姓积极支持文王建筑灵台,灵台很快就 建好了。说明百姓能主动与文王共同拥有快乐。 C、文王依靠民力造起了高台深池,但百姓却高 高兴兴。说明文王能够主动与百姓共同拥有快乐。 D、《汤誓》中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 我们要跟你同归于尽!”当百姓要与统治者同归 于尽时,统治者是不会快乐的。 (2)概括上面选段的主旨。 答: (1)B(3分)
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 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③问曰:‘天下恶乎 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 ⑤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 苗渤然⑥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 人牧⑦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 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⑧ 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 梁惠王 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