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生理学 Cap5 消化生理

动物生理学 Cap5 消化生理


排遗 与排泄的区别 不能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最终以粪便的形式排除体外。
消化生理
二 动物消化的进化 细胞内消化(单细胞动物,海绵)
出现细胞外消化+细胞内消化(腔肠动物水螅 出现胃水管腔)
细胞外消化 三 消化方式
肠外消化(龙虱的幼虫) 把消化液注入寄主的组织
机械性消化 Physical digestion(物) : 碎 混 推
胃泌素
胆囊收缩素
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和分泌
eg 胰泌素
作用 调节其他激素的分泌
胃动素
调节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营养作用)
P物质 等
脑肠肽:某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肽;也存在消化道,这种双重
(三) 消化道的免疫功能
分布的激素被称为脑肠肽
内在神经系统 五 平滑肌的神经支配 外来神经系统
(一)内在神经系统
③ 伸展性 最长可达原长的2-3倍 ④ 紧张性活动。
定义:消化道平滑肌经常处于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 意义:使消化道保持一定的形状、位置和一定的基础压力。
特点:是自身的特点,但受神经体液调节。
⑤ 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张刺激的敏感性,但对电刺激不敏
ACh 收缩 NE 舒张
2 消化道的运动形式
运动形式(参与肌群) 存在部位 作用
Cap.5 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消化管的运动及其调节 第三节 消化液的分泌及其调节 第四节 吸收
第一节 概 述
机体所需营养物质
一 基本概念 消化
蛋白质 糖类 脂类 无机盐 维生素 水
三大营养物质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 消化分解后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 环的过程。
+ 对胃肠运动和腺体 分泌起抑制作用
(三)中枢神经系统
通过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协调各部分的活动
消化生理
六 采食调节 (一)短期调节
血管壁和肝脏的 感受器(血糖或 VFA,CCK)
NE促进采食
高位中枢 5-HT抑制采食
脑肠肽
视觉 嗅觉 味觉 外界刺激
机械
ⅠⅡ采食中枢
(下丘脑)
迷走神经
摄食中枢 饱中枢
杂食动物 在植食性条件下,与草食动物相似
合成B族维 生素和VK
三 大肠的运动
袋状往返运动 定义 意义 环行肌无规律的非推进性往返运动,利于水分的吸收。
集团运动:是大肠中的一种移行速度快、传播远的强烈蠕 动。一般从横结肠开始,将肠的内容物推进到降结肠,甚 至到直肠
蠕动和逆蠕动
四 排便 食物残渣
粪便
脱落的肠上皮细胞 细菌
化学性消化 Chemical digestion 在消化酶的作用下由大分子
物质变为小分子物质的消化过程.
生物学消化 :由于消化道内微生物的作用,饲料中的营养物质被分解
(微生物消化) microbial digestion
食草动物的瘤胃 或盲肠
牛 马
羊 骆驼 兔等
分解几乎所有的纤维素
肉食兽大肠内的细菌 分解未消化的蛋白
2 消化酶的作用 胃蛋白酶、胃脂肪酶、凝乳酶等
蛋白质 蛋白示胨
①胃蛋白酶原 腔 HCL
胃蛋白酶(内切酶)
胃蛋白酶原 ②凝乳酶原 幼畜哺乳期 凝乳酶
胃蛋白酶 (自身激活作用)
(一系列)
3 黏液
乳汁结块、延长停留期
可溶性黏液(腺性黏液,主要成分可溶性粘蛋白)
不溶性黏液(粘滞性大,呈凝胶状,主要成分糖蛋白)
一 咀嚼 是随意运动 二 唾液
唾液分泌 吞咽
(一) 唾液腺 腮腺 浆液细胞 水样液
三对大的 唾液腺
颌下腺 舌下腺
黏液细胞+浆液细胞 含粘蛋白水样 黏液细胞 含粘蛋白的粘稠液
口腔黏膜中的许多小腺体 (二) 唾液
但人(6.6-7.1)
1 性状 无色、透明、粘稠液体,呈弱硷性
2 组成 水 99%
无机物 高的 HCO3_和K+
第五节 大肠内的消化
一 大肠液 HCO3- 来自胰液和肠液,结肠也分泌一部分,缓冲作 HPO42- 用,维持pH在8.3-8.4
黏液 保护黏膜,润滑粪便。
二 大肠内的微生物消化 肉食动物 蛋白质 腐败菌 有毒物质
肠黏膜吸收入血,肝解毒随尿排出
随粪便排除
草食动物 大肠消化甚为重要,容积大,具 (非反刍) 有和反刍动物瘤胃相似的作用
远侧区:运动强 碎 推入十二指肠
贲门 幽门
一 胃内化学性消化
胃 外分泌腺 贲门腺 分泌碱性黏液

壁细胞(HCl、内因子)

胃底腺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黏液颈细胞(黏液)

幽门腺 分泌碱性黏液
内分泌腺 位于幽门区,G细胞分泌胃泌素
(一)胃液的成分及其生理作用
无色 透明 pH值 人及高等哺乳动物为0.8~1.5
作用: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来自粘液细胞和壁细胞)
①胃黏膜的表面形成500um厚的黏液层 (机械保护); ②中和缓冲胃酸,防御胃蛋白酶对自身的降解(化学保护)
黏液层形成pH梯度(7-2.0)
4 内因子
一种糖蛋白,与进入胃内的VB12形成复合物,防止VB12
在回肠吸收之前被破坏。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1 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调节
定义 存在肠壁内,有感觉、运动、中间神经元
黏膜下神经丛 调节上皮细胞和腺细胞 (黏膜下神经丛)
肌间神经丛 调节平滑肌细胞 (肠肌神经丛)
具有兴奋性神经元与抑制性神经元,释放的递质有 ACh,NE,其他肽类物质。
消化生理
(二)外来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
迷走神经 盆神经
交感神经系统 (影响很小)
+ 对胃肠运动 及腺体分泌起 兴奋作用
胆色素 与消化无关,胆红素是血红素的降解产物,
3 肠肝循环
胆绿素是胆红素的氧化产物
进入小肠的胆汁酸(盐),经小肠吸收返回肝脏, 被肝细胞再次分泌,这一过程称为
4 胆汁的作用 ① 胆酸盐是胰脂肪酶的辅酶,胆汁中和胃酸,为胰脂肪
酶提供合适的pH环境
② 胆盐、卵磷脂、胆固醇是脂肪的乳化剂, + 面积,
③ 胆酸盐和脂肪酸(脂肪的分解产物)结合,带至小肠
上皮刷状缘,促进其吸收 ④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⑤ 刺激小肠运动
脱落的黏膜 胆固醇结晶 其他物质
(三)小肠液 无色或灰黄色的 浑浊液 呈硷性
肠致活酶(真正由小肠腺分泌)
蔗糖酶 乳糖酶 细胞内酶,脱落到肠内有一定活性。
肠肽酶类
肠脂肪酶 位于肠上皮刷状缘部分,营养物质吸收
淀粉酶
后进行细胞内消化,是小肠所特有的。
蠕动与逆蠕动(环纵) 食管胃小肠 推进 混匀
分节运动(环)
小肠 大肠 混匀
摆动(纵)
小肠 大肠 混匀
紧张性收缩(环) 胃肠括约肌 阻滞通过 分开
不同于紧张性活动
(二)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不仅是消化器官,而且是内分泌器官。
胃肠激素:胃肠黏膜层有40多种内分泌细胞,胃肠道内的生物活性
肽或胺达50多种。统称为胃肠激素。
四 消化淋道的巴主小要结功能
肌层
粘膜下层 粘膜
肌间神经丛
粘膜下神经丛
外膜
粘膜下腺
消化管壁一般结构模式图
(一) 消化道的运动功能
肌细胞
骨骼肌 平滑肌
口腔 咽 食管上段 肛门括约肌
1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与骨骼肌相比)
① 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T收缩>骨骼肌 ② 自动节律性. 不比心肌,且变异程度大
血糖 酮体
容积 (粗饲料扩张胃容积刺激胃牵张感受器)
化学(CCK)
温度
渗透压 (消化过程中出现的单糖 双糖 氨基酸 脂肪酸等)
(反刍动物的VFA)
(二)长期调节
成年后,体重和采食量相对稳定
±10% 体脂起主要作用 调节体脂代谢的激素
生长激素 甲状腺激素 雄激素 糖皮质激素 瘦素
均可促进采食量
第二节 口腔消化 咀嚼
有机物 粘蛋白 a-淀粉酶(人鼠兔) 溶菌酶 免疫球蛋白
润湿、溶解产生味觉,蒸 发散热,冲淡稀释有害物质。
中和胃酸性有机物 形成食团 中性环境分解淀粉 溶菌酶有杀菌作用
3 唾液的形成过程
唾液
1 钠泵的作用Na+主动重吸收 K+主动分泌(由于为3:2, ∴Cl_顺电位差被动吸收), 2 HCO3的主动分泌(唾液导 管上皮的的功能)
唾液淀粉酶 原始唾液 和(或)粘蛋白
离子浓度同细胞外液
浆液细胞:浆液性分泌物,富含唾液淀粉酶 构成 黏液细胞:黏液性分泌物,富含黏液,润滑和保护
4 唾液分泌的调节
舌神经
非条
舌咽神经
面神经的鼓索支 迷走神经的传入支
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高位中枢
延髓初级中枢
采食时食物的形状 条 颜色气味以及采食
的环境等信号
消化生理
(二) 胆汁
1 产生 性状 存在
肝胆汁 稀薄 弱硷性 胆囊胆汁 浓(水和HCO3_被吸收)、暗 、
苦 粘性液体 2 组成
pH低弱酸性
水.80-86%
胆固醇的水溶性衍生物
胆盐 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偶联组成的钠盐或钾盐
胆固醇 脂肪酸 卵磷脂 无机盐
为胆汁酸的前身,肝脏内脂肪代谢的产物, 胆盐与胆固醇的适当比例是维持胆固醇呈溶 解状态所必须的。其的沉积形成结石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胰液 整个消化过程中 胆 汁 化学性消化 最重要的阶段 小肠液
小肠的运动 机械性消化
一 小肠内的消化液

(一) 胰腺 外分泌部 胰液 无机离子 Cl- HCO3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