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化学第3章蛋白质

食品化学第3章蛋白质


• 对于阴离子,它们对蛋白质结构稳定性影 响的大小程度为:F-<SO4-<Cl-<Br-<I<ClO4-<SCN- <Cl3CCOO-。 • 在高浓度时阴离子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比 阳离子更强 – 一般Cl- 、F- 、SO4-稳定蛋白质; – SCN- 、Cl3CCOO-是蛋白质去稳定剂。
• 导致蛋白质冻结变性的原因可能是: – 由于导致蛋白质的水合环境变化,破坏 了维持蛋白质构象的力 – 因为一些基团的水化层被破坏,基团之 间的相互作用引起蛋白质的聚集或亚基 重排; – 也可能是由于结冰后,剩余水中无机盐 浓度大大提高,这种高盐浓度导致蛋白 质变性。
(3)机械处理
• 有些机械处理如揉捏、搅打等,由于剪切 力的作用使蛋白质分子伸展,破坏了其中 的-螺旋,导致蛋白质变性。 • 剪切的速度越大,蛋白质变性程度越大
(2)盐类
• 碱土金属Ca2+、Mg2+离子可能是蛋白质 中的组成部分,对蛋白质构象起着重要作 用,所以除去会降低蛋白质分子对热、酶 等的稳定性。 • 例如,液化淀粉酶需要用Ca2+提高其稳定 性。
• 而对于一些重金属离子如Cu2+、Fe2+、 Hg2+、Pb2+、Ag+等,由于易与蛋白质分 子中的-SH 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因而导致 蛋白质的变性。 • 二巯基丙醇为什么能治疗重金属中毒? • 此外由于Hg2+、Pb2+等还能够与组氨酸、 色氨酸残基等反应,它们也能导致蛋白质 的变性。
结合蛋白根据结合物不同分为六类
• 核蛋白类:与 核酸 结合。 • 糖蛋白类:与 糖类 结合。 • 脂蛋白类:与 脂类 结合。 • 色蛋白类:与 色素 结合。 • 磷蛋白类:与 磷酸 结合。 • 金属蛋白类:与 金属 结合。
依据蛋白质的外形分类
• 球状蛋白质:globular protein外形接近 球形或椭圆形,溶解性较好,能形成结晶, 大多数蛋白质属于这一类。 • 纤维状蛋白质:fibrous protein分子类 似纤维或细棒。它又可分为可溶性纤维状 蛋白质和不溶性纤维状蛋白质。
根据溶解度对简单蛋白分类
• 溶解性最差的是 硬 蛋白。存在于骨皮壳等。
• 溶解适应性较强的是 清 蛋白。
• 富含组氨酸、存在于细胞核的是 组 蛋白。
• 只溶于稀酸碱的是 谷 蛋白。存在于植物种子。
• 溶于水和盐溶液的是 球 蛋白。存在于肌肉、 大豆、血清、乳等。
• 溶于醇的是醇溶蛋白。存在于植物种子。 • 富含赖氨酸等碱性氨基酸的是 精 蛋白。 • 既然肌肉中的球蛋白是盐溶性蛋白,那为 什么腌制咸鱼、咸肉不会变成鱼汤、肉汤?
物理因素 (1)热; (2)冷冻 (3)机械 (4)高净压 (5)电磁辐射 (6)界面作用
化学因素 (7)酸、碱因素 (8)盐类 (9)有机溶剂 (10)有机化合物 (11)还原剂
3.3.3 影响蛋白质变性的物理因素
(1)加热 • 加热是食品加工常用的处理过程,也是引 起蛋白质变性最常见的因素。 • 某一温度下,蛋白质将从天然状态转变为 变性状态,这个温度就是蛋白质的变性温 度Td,或称为熔化温度Tm。 • 蛋白质经过热变性后,表现了相当程度的 伸展变形。
• 高压导致蛋白质变性可以在常温下发生 • 静高压处理只是导致酶或微生物的灭活, 对食品中的营养物质、色泽、风味等不会 造成破坏作用,也不形成有害的化合物, 它已经是21世纪食品加工技术的一个重要 新技术。
(5)电磁辐射
• 电磁波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与电磁波的能量有 关 • 一般可见光由于波长较长、能量较低,对蛋白 质的构象影响不大,而像紫外线、x-射线、-射 线等高能量的电磁波,对蛋白质的构象会产生 明显的影响。 • 高能射线被芳香族氨基酸吸收,导致蛋白质构 象改变,同时还会使氨基酸的残基发生各种变 化,如破坏共价键、分子离子化、分子游离基 化等。 • 所以辐射不仅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变性,而且还 可能导致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变化。
O C N H
Asp H C CH2
O C N H
Gln H C COO
-
C CH2 OH
N- 端
CH2 C- 端 CH2 CONH2
CH3 CH3 肽键 OH
CO 2H
• 在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这 种排列顺序称为氨基酸顺序 • 肽链含有游离的-氨基的一端称为氨基端或N-端; 含有游离-羧基的一端称为羧基端或C-端。 • 氨基酸的顺序是从N-端的氨基酸残基开始,以C端氨基酸残基为终点的排列顺序。如上述五肽可 表示为: Ser-Val-Tyr-Asp-Gln • 什么是肽平面?
• 变性时,稳定蛋白质结构的氢键将被破坏, 分子伸展使得一些疏水性残基等暴露,可 以导致蛋白质分子间的聚集反应。
• 蛋白质的热稳定性与其氨基酸组成有关, 一般来说,疏水性氨基酸含量越高,蛋白 质也越稳定;而亲水性氨基酸越多,则越 不稳定。
• 一般在干燥条件下,蛋白质稳定性较高; 含水时不稳定。 • 甘油、丙二醇、糖类等物质有稳定蛋白质 的作用(为什么?)
第3章:蛋白质
3.1 概述
蛋白质存在于所有的生物细胞中,是 构成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物质和功能 物质。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参 与了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过程。
5.1.2 蛋白质的分类
• 简单蛋白质——完全由氨基酸构成。 • 结合蛋白质 —— 除了蛋白质部分外,还有 非蛋白成分。
依据溶解特性简单蛋白质的分类
3.2 氨基酸的物理化学性质
3.2.1一般性质
3.2.1.1 3.2.1.2 3.2.1.3 3.2.1.4 3.2.1.5
3.2.2 化学反应
结构 3.2.2.1 与茚三酮反应 酸碱性质 3.2.2.2 与邻苯二甲醛反 应 疏水性 光学性质 3.2.2.3 与荧光胺反应 旋光性
3.2.1.1 结构
种类
清蛋白 球蛋白 谷蛋白 醇溶蛋白 精蛋白 组蛋白 硬蛋白
存在部 位
动、植物 植物种子 精细胞 细胞核 动物
溶解特性
溶于水、稀酸碱盐,饱和硫酸铵中沉淀
溶于水,溶于盐
不溶于水、乙醇及中性盐,溶于稀酸碱 同上,但溶于70%~80%乙醇 溶于水和稀酸,缺色、酪,富精、赖
溶于水和稀酸,富精、组
不溶,如角蛋白、胶原蛋白、弹性蛋白
–Δ G>0的氨基酸侧链是疏水性的; –Δ G<0的氨基酸侧链是亲水性的。 – 为什么?
• 蛋白质的疏水性可以近似地看做各个氨基酸 的疏水性的平均值。
3.2.3 食品中的氨基酸
• 必需氨基酸:Thr、Ile、Trp、Lys、Phe、 Met、Val、Leu 8种,(婴儿还需强化His、 Arg) • 谐音记忆:笨蛋缬亮来苏伊士。 • 除甘氨酸外,氨基酸分子都有不对称碳原子, 在一般情况下只有L型氨基酸具有生物活性。

• 一个氨基酸的氨基 与另一个氨基酸的 羧基之间失水形成 的酰胺键称为肽键, 所形成的化合物称 为肽。
由两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称为二肽,由多个氨基
酸组成的肽则称为多肽。组成多肽的氨基酸单元 称为氨基酸残基。
Ser H H3N
+
O C N H
Val H C CH
O C N H
T yr H C CH2
豆类中胰蛋白酶抑制剂热变性能显著地提 高某些动物所食用的豆类蛋白质的消化率; 部分变性的蛋白质比天然的更易消化和具 有较好的起泡和乳化性质,为什么? 热变性也是食品蛋白质热诱导胶凝的先决 条件。例如鱼糜制品、鸡蛋煮熟
Native molecule
Denatured molecule
3.3.3 影响蛋白质变性的物理因素
-
C H R
-H pK2 ' +H
+
+
COO R
-
H2N C H
PH 1 净电荷 +1 正离子
7 0 两性离子 等电点PI
10 -1 负离子
3.2.1.3 氨基酸的疏水性(hydrophobicity)
• 氨基酸的疏水性影响到它的溶解性、与疏水 性物质的结合能力等 • 将氨基酸从乙醇中转移到水相中,其体系自 由能将发生变化,这种自由能变化Δ G可以 用来表示氨基酸的疏水性。
• 无旋光性的氨基酸有 甘 。
脂肪族 甘 丙


异亮

半胱

甲硫

苯丙

色 组



谷.2 氨基酸的酸碱性质
• 如果要使氨基酸带正电,则要使介质 pH < ( < >)等电点 。
COOH H3N
+
C H R
-H pK1 ' +H
+
+
COO H3N
+
3.3.4 影响蛋白质变性的化学因素 (1) pH值
• 大多数蛋白质在pH4~10是稳定的 • 若处于极端pH条件下,更易于变性。
– 原因:分子内部的可离解基团如氨基、羧基等离 解,产生强烈的分子内静电作用,分子产生伸展、 变性。
• 有些蛋白质经过酸碱处理后,pH又调回原来 的范围,蛋白质仍可以恢复原来的结构。 • 但一些蛋白质在极端pH值时仍较稳定,例如 胃蛋白酶,在pH1时仍很稳定。
– 例如在pH3.5~4.5和80℃~120℃的条件下, 用8000 s-1~10000 s-1的剪切速度处理乳清 蛋白(浓度10%~20%),就可以制成一种 脂肪替代品。
(4)静高压
• 球型的蛋白质分子不是刚性球,分子内部 还是存在一些空穴,具有一定的柔性和可 压缩性,高压下(一般温度下,100 MPa~1000 MPa)蛋白质分子会发生变 形现象(即发生变性)。 • 而纤维状蛋白质往往内部不存在空穴,所 以纤维状蛋白对高压稳定性较高 。 • 有时,由于高压而导致蛋白质的变性或酶 的失活,在高压消除以后会重新恢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