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性特征认识
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的新生群体,一方面,与老一代农民工同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面临共同的社会境遇。
另一方面,因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明显带有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的时代烙印。
概括起来,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出三大群体性特征——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
时代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数量达到了2.3亿,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达到了1.5亿,16——30岁的农民工所占比例为61.6%,以此推算,2009年一年时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达到了8900万人左右,如果将就地转移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计算在内,现阶段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总额约为1亿人。
第二,婚姻状况,据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已婚人群仅占群体总量的20%左右。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数据也显示,2006年,农民工中80%以上的人已婚。
对比这两组数据不难看出,新生代农民工与之前的农民工相比,他们要在外出务工期间解决从恋爱、结婚、生育到子女上学等一系列问题。
发展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
一项调查显示,在珠三角地区,老一代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平均年龄为26岁左右,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的平均年龄只有18岁左右,90后的平均年龄只有16岁左右,他们不仅缺少从事农业生产的能力,也没有基本的产业工人生产技能。
第二,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相对老一代农民
工有所提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3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大于26%;年龄在21-25岁之间的达到31.1%,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
第三,在制造业、服务业的就业比重有所上升,建筑业呈下降趋势。
根据2004年《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在服务业、建筑业和制造业中,农民工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1.7%、33.3%和22.9%;而2009年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农民工比例分别为:39.1%、25.5%和17.3%。
对比这两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5年间,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百分比分别上升了5.8和2.6,建筑业则下降了5.6个百分点。
这说明,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行业上呈现出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靠拢的趋势。
第四,有着与城市同龄人相似的成长经历。
与城市同龄人一样,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没有经历农村到城市的成长过程,而是自小跟随父母迁入城市,或是在完成义务教育后即进入城市工作,致使熟悉于城市生活,而对农业生产不够熟悉。
据统计,89.4%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做农活,37.9%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来没有务工经验,这与城市同龄人群有着相同或是相似的历程。
双重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外出务工就业动机从“改善生活”向“改善生活、体验生活”转变。
老一代农民工主要是“挣票子、盖房子、娶妻子、生孩子”,为了改善贫穷的生活状态而工作。
而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动机带有明显的年龄阶段性特征。
一项调查显示,外出就业目的,选择“出来挣钱”的,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占76.2%,70年代出生的占34.9%,80年代出生的只占18.2%。
同时,在8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中,选择“锻炼自己”、“积累经验”、“学习技术”、“积累资本”的人高达71.4%。
第二,对劳动权益的诉求,
从维护基本权益向基本权益实现和追求体面工作、好的发展机会转变。
20世纪80年代,农民工刚刚出现时,他们外出就业的目的基本上只是挣钱,因而对劳动权益的诉求相对较低,只要能够按时足额领到劳动报酬,他们对社会保障和职业健康等权益并无强烈要求。
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背景、家庭环境和个人文化技能有了显著提高,为他们外出就业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他们对劳动权益的诉求层次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