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研究综述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研究综述

城市社会学课程论文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研究综述**************院系:社会学系任课老师:***1-18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研究综述内容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在80年代后逐渐成为经济建设主要推动力量,从21世纪初开始以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的姿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他们因自身及社会因素影响而陷入内外困境。

本文结合近几年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进行归纳和分析,从人口特征、社会特征、价值观特征及社会心理特征四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加以明确界定。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综述引言:农民工是我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呈现的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向其它产业大规模转移的社会现象。

在转型过程中由于社会、职业、市场和体制之间的转变不同步使农民工在向城市流动、从事非农业产业的过程中,出现了职业流动和社会身份转变的不一致和不协调,从而产生了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农民工。

从民工潮在中国出现到今天,农村大致走出了三代农民工:第一代是出生在上世纪7 0 年代以前,第二代是出生在1 9 7 0 年和1 9 7 9 年之间,第三代出生在8 0 年代以后。

据目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1 9 8 0 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数量已达1 .2 亿人,并日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

2 0 0 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 2 9 7 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 1 7 .2 %。

其中年龄在l 6岁~3 0岁的高达1.41亿人,新生代农民工占了61.6%。

依此推算,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2.3亿职工中占将近一半,占全国总人口l 0%。

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强烈的融入城市的需求,追求体面工作和享受,但在现实中却陷入困境。

2 0 1 0 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温家宝总理也在《20 l 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因此,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有2-18助于深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把握他们的需求,从而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外困境,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借鉴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含义界定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春光研究员的界定,所谓新生代农民工含义有二:一层含义是他们是年龄在25 岁以下,于20世纪90年代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与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在社会阅历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另一层含义就是他们还不是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而是介于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过渡性的农村流动人口(王春光,2001)也有学者在研究中将新生代农民工界定为:2 0世纪8 0年代在农村出生,从2 0世纪末到2 l 世纪初开始进入城市工作、生活的青年流动人口。

与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农民工子女即第二代农民工的概念不同,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那些中小学或大专毕业后到城市就业、在城市连续居住一年以及一年以上、具有农业户籍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务工人员,不包括从小就在城市长大的农民工子女。

(朱力赵璐璐邬金刚,2010)李涛在研究中界定的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1980年之后,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

这部分农民工与传统的农民工相比,文化程度有了显著提高,大部分人拥有高中或职高学历,他们要求融入城市的积极性明显高于传统农民工。

(李涛,2009)虽然学者在对“新生代农民工”界定时有些差异,但总体上是一致的。

而这其中又以王春光的界定影响最大,应用最广。

被绝大多数学者和研究人员所采纳。

本文以王春光的界定为基础,着重强调新生代农民工是在农村接受教育或者童年在农村度过,主要是与在城市出生或者虽在农村出生但在城市成长的农民工子女区别开来。

因此本文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农村出生,且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或幼年在农村成长,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进入城市工作的青少年流动人口。

3-18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出许多属于他们自己的群体特征,本文主要从人口特征、社会特征、价值观特征和社会心理特征来加以归纳和阐释。

(一)人口特征1.年龄特征——年轻化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出现年轻化倾向。

在多数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的文献中,基本上都提到了新生代农民工较老一代农民工年轻化的趋势。

丁志宏(2009)在其人口学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分布非常集中。

分析表明,外出农民工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6—38岁之间,其比例占整个外出农民工的89.2%。

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占45.9%,平均年龄为20.8岁,标准差为2.6岁,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22岁之间;老一代农民工占54.1%,平均年龄为34.1岁,标准差为7.8岁,年龄相对分散。

”。

刘传汀、程建林( 2008 ) 通过抽样调查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较小。

2.性别状况——女性比例较高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之间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新生代农民工中女性的比例较高,而老一代农民工则相反。

“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女性的比例比男性高7.8个百分点,而老一代农民工中,男性的比例几乎是女性的2倍。

”(丁志宏,2009)这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农业投入和产出的巨大差距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从生产中解放出来,加入打工行列。

另一方面也由于传统中国“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性在小学或初中时就毕业了。

她们既没有务农的经验,也没有家庭负担,在农活中也难以发挥她们的作用,因此,“离乡外出务工就成为她们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丁志宏,2009)。

3.婚姻状况——未婚比例偏高4-18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未婚农民工的比例要高于已婚农民工。

据丁志宏(2009)在的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之间婚姻差异显著,绝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处于未婚状态。

新生代农民工中未婚的比例为83.7%,而老一代农民工中,未婚的比例只有10.2%,绝大部分都已经结婚”。

同时,其他学者的研究数据也提供了佐证,如白小瑜(2006)的研究显示,“就婚姻而言,80 年代外出的人口有89.8%的人已婚,仅有18.2%的人尚未结婚;而90年代外出的人相反,只有24%的人已婚,76%的人尚未结婚”。

新老农民工在婚姻状况上的差异显著。

就其原因,在于新老农民工受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程度不同。

新一代农民工接受了一定的教育,并且受城市各种价值观念、婚姻观念的影响,思想趋于开放,在生活中更加追求自由,提倡自主婚姻,并且希望趁年轻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不是过早的被婚姻束缚住。

4.人口结构——农村青年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齐减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除了上述三个显著特征之外,有学者还指出他们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显著变化,明显变现为“农村青年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齐减”。

张立驰、邓希泉(2011)在他们的研究中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特征。

他们认为,“上代农民工的来源即农村劳动力蓄水池作用非常明显,农村有着丰富的剩余劳动力作为上代农民工的后备力量。

但是,作为新生代农民工源头的农村青年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齐减。

”这可以从我国青年人数的变化看出来。

截止2008年底,我国14—35岁青年总数是4.15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1.31%。

与2003年相比,青年人口总数减少数量为5265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94%。

农村青年人口总数由2003年的2.7315亿减少为2008年的2.1206亿,绝对数量减少了6109万;农村青年人口占青年总人口的比例则由58.31%降至51.0%,相对数量减少了7.31个百分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的调查也显示,74.3%的村庄认为本村能外出务工的青年劳动力均已外出,只有约1/4的村认为本村还有青壮年劳动力可以转移”。

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后备力量与老一代相比存在不足状况。

(国家统计局,2004,2009)5-18(二)社会特征1.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文化程度较高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一个显著特征。

很多研究都有数据印证。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从农村外出务工经商的劳动力中,小学教育水平的比重分别高于文盲、半文盲、初中、高中、大专的比重。

而从20世纪90年代起,则是初中教育水平的比重最高。

根据抽样调查,1986年农村外出劳动力中,小学教育水平占37.2%,初中占21.2%。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末期,农村外出务工经商的劳动力中,初中水平的比例上升到50%以上,且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另有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达到36.9%,比老一代的24.2%高出14个百分点。

文化程度较高不仅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可以在就业和适应城市生活方面具有优势,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可以通过报刊、书籍以及网络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来为自己服务”(吴漾,2009)。

有学者通过自己在某工厂的切身生活经历,通过参与式观察和访谈,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接受了更多的教育,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乔维德、金玉明,2010;李涛,2009)。

这一点也可以在王春光(2001)2000年的一项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中得以证实。

调查结果显示第一代农民工的文盲比新生代高8.1个百分点,而新生代的初中比率高出第一代8.5个百分点,高中比率高出第一代2 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在第一代中无一人,而在新生代中占1.3个百分点。

2.消费观念更加开放吴漾和王文松在他们的研究中同时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较之老一代农民工更加开放。

“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更加开放。

城市人的消费观念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影响很大。

老一代农民工进城打工挣钱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挣了钱最后要回到农村去。

他们生活十分节俭,赚的钱大都会存下来留给家里。

新生代农民工则明显不同,他们的花销不再像父6-18辈那样仅用于简单的衣食住行,他们会把钱花在诸如电器、手机、电脑、网络、服饰,甚至汽车和房子等很多方面······另外,农民工尤其是青年农民工对高档商品和时尚性商品的消费有着一定的渴求,上歌舞厅、健身、看书报、去博物馆、学习技能等。

已经进入了农民工的休闲消费视野”(吴漾,2009;王文松,2010)。

也有学者指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方面带有明显的个人享受消费倾向。

超前消费明显年轻化,新生代农民工的超前意识比上一代农民工要明显。

”并且新生代农民工在进行日常生活消费的时候,虽然工资收入不高,但这不是首要考虑因素,他们会根据自己喜好进行消费选择,如就餐标准、住房等方面就表现的比较明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