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分析——现代性的渗入与缺失贾楠郭强摘要:现代性是深刻冲击人类历史的现代文明变迁,在中国的现实情境中,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对于现代性不仅是被动地接受,也有积极地适应和调整。
同时,作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结,农民工拥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巨大潜力。
现代性通过教育、传媒、城市生活的经历等途径渗入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他们更接近于市民,在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对工作目标的追求等方面都已经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然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现代性的实现,还存在结构性的缺失,在中国的现实情境中,横亘着许多刚性的制约因素。
现代性的渗入与缺失都体现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上,这将影响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方向与路径。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现代性;渗入;缺失引言:马克思曾经在《共产党宣言》中描写过现代性冲击下人类社会的状态:“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
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
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①通过马克思的描述可以看出,现代性是深刻冲击现代文明的人类历史的巨大变迁。
“人类在这几百年里发生了以往历史时期的所有变化都不可比拟的全面彻底转变,而且各个前现代国家还在加速向里面奔去,‘内置’国家还看不到走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前景”。
②“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
”③现代性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蕴含着改变世界的力量。
在中国的社会变迁中,随着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的出现,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作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结,农民工拥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巨大潜力。
这种潜力来源于现代性对农民工的改造和影响,也来源于农民工对现代性的适应和反馈。
农民工是一种职业和身份, 是社会对于进城打工农民群体的界定,这一概念结合了农民与工人,却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工人,可以说,农民工这一概念本身就包含了“现代性”的因素。
虽然现代性的概念提出是基于西方社会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现代性”概念是西方社会的舶来品,学术界对其界定、解释、探讨和论争也大多立足于西方社会(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现实状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但作为方法论工具,“现代性”可以说明和解释其自身在中国的发轫与发展。
①从“现代性”的视角出发,多数学者认为外出流动和城市体验能够促进农民工现代性的形成。
郭正林、周大鸣通过对一个外出务工为主的村落的剖析,认为对于不发达的村落社会,外出务工是农民体验工业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现代性程度的基本途径和动力。
②周晓虹认为城市农民工的流动经历和城市体验,是一个普通农民完成其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③蔡志海认为,农民工在流动过程中,受到了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从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上逐步地转变为现代型,农民工的现代性在流动中产生。
④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教育水平、相关制度安排等对农民工现代性实现的影响,王正中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可以在城市就业,但户口不能自由地迁入城市,不能享受市民待遇,造成了中国特有的农民工现象,极大地阻碍了农民的现代性发展。
⑤江立华认为,由于社会结构和制度的隔离,绝大多数农民工只是完成了由农民向工人转变的社会角色转变、由依赖土地向不依赖土地的资源获取方式转变和由农村向城市的空间位置的转变,尚未实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尚未融入城市社会。
⑥在这些研究之外,也有学者关注传统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的代际分化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性问题。
王东、秦伟认为,年龄、初次流动年代、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实际上已经在农民工群体中发生了代际的分化。
⑦许若兰、许传新通过调查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现代性人格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换但更倾向于现代性的过渡型人格中。
⑧姚上海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社会中一个庞大的新型社会群体,其现代性培育和全面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的顺利转型至关重要,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现代性培育的有效路径,推动这一群体的现代性培育进程,才能实现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与和谐发展。
⑨从总体上看,许多学者对农民工从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的过程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对影响农民工现代性实现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但对于农民工现代性总体特征的把握以及中国现代性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学术界还没有做出很好的解答,尤其是作为农民工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出现,使得关于农民工的现代性研究面临新的挑战。
针对这一新的发展状况,应该以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性特征作为突破口,以新生代农民工与现代性的共同演化、融合和发展为主线,分析和展望农民工现代性演进的方向和路径。
一、形式现代性与实质现代性一方面,作为一种历史状况,相对于传统性或前现代性的农业经济、礼俗观念、专制统治及单一同质、封闭僵化的社会结构及生活方式而言,现代性是祛蒙昧性与祛传统性的历史描述和生活境况;另一方面,现代性扫除了人类蒙昧、未开化的精神世界,相信人类理性的无限能量和拓展空间,崇尚人类社会永恒进步的价值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性是一种精神状态。
农民工的现代性是指他们在适应城市生活时所形成的一套新的行为方式、心理态度和价值观念。
大批农民流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实现了由农业向非农职业的转换。
但是农民工现代性问题的核心是进城和进化,这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层面,其中进城(职业非农化)是外在的空间迁移,而进化就涉及比外在空间迁移更为深层的内在心理变化。
“现代性产生的表层原因虽然来自于农民工的城市生活体验和流动经历,但深层的机制却体现为农民工在对先前的农村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一种解构的同时,开始重构从流动经历和城市生活体验中所获得的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解构和重构同一的过程。
”①农民工现代性的获得和提高是多方面的,需要社会的帮助,打破现实和陈规的束缚,需要农民工自身的努力,发挥主体性、创造性和自身所蕴涵的能力,以获得独立的人格,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②有学者认为, 西方现代性从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的概念出发,其基本特征是“人们主观心智上的‘除魅’和人们现实的行为方式与社会生活秩序的‘理性化’,把入世的理性主义与入世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正面地排斥各种世俗诱惑,作为上帝的选民在世间以‘职业人’的身份保持合理性而禁欲的生活方式,这种与其他宗教迥然不同的信奉加尔文宗的清教徒对待世俗社会生活的态度,最终成了改变世俗生活方式的力量源泉。
而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作为一种世俗伦理体系缺乏超验的领域,但具有清醒的入世理性主义,其理性以适应现世为目的。
”③正因为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即具有十分强大的入世理性,因此,西方所谓“理性化”的过程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并不明显,反而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的对于“形式现代性”———器物现代性的追求远远大于对“实质现代性”④———人的现代性的追求。
现代性是一种独特的然而又是复杂的历史进程,这个进程是非人格化的物质层面上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和技术层面上的逐步现代化。
这个进程迂回曲折,但它们最后还是汇合成一个相近的目标。
⑤在我们的概念中,形式现代性即是整个现代性进程(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发生变化的非人格的物质性的存在,包括经济上创造的物质财富、政治和社会的相关制度等。
现代性的物质化进程绝不单单是自己孤独地前行,它毫无疑问地将现代人裹挟在其中,激发人的体验,驱使着人不断地品尝和回味这个历史性的现代性浪潮。
汪安民认为:“现代人和现代化进程之间就存在着这样一种互动的复杂的经验关系:现代生活锻造出了现代意义上的个体,锻造出他们的感受,锻造出他们的历史背影;同样,这个现代个体对现代生活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想象和经验。
物质性的现代性进程、被这种进程席卷而去的现代人,以及这二者之间敏感而丰富的经验关系,最后,贯穿在现代时期的对这个进程推波助澜或者相反的冷嘲热讽的各种哲学观念,所有这些,是现代性的核心内容。
”⑥与其说是现代性裹挟着人并激发了人的体验,不如说是人在现代性中得到了锻炼和启示,并不断地适应和改造着现代性。
我们所指的实质现代性,即人的现代性,具体指的是经过了现代性的洗礼,通过对自身主体性的反思、对现代性的反思,学会并与现代性共同进化的人。
这样的人的出现,意味着实质现代性。
从新生代农民工身上现代性的演进路径来看,形式现代性的影响先于实质现代性,形式现代性改变、塑造着农民工,农民工对于形式现代性不仅是被动地接受,也有积极地适应和调整。
从第一代农民工到第二代农民工,这一群体逐渐褪去身上的传统性,增添了现代性。
可以说,实质现代性具有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实现的可能。
然而在中国的现实情境中,形式现代性的影响与实质现代性的实现中间横亘着许多刚性的制约因素,现代性的渗入与缺失都体现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上。
二、现代性渗入新生代农民工:途径及影响所谓新生代农民工⑦(第二代农民工),即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
他们身上存在着与他们的父辈 (第一代农民工)的不同,这种不同,不管是社会的影响还是自身的变化,都能够反映出现代性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刻画的痕迹。
这种痕迹的刻画,来源于形式现代性,但却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实质现代性的启蒙与实现。
(一)途径1.教育和职业技能水平提高从教育水平上来看,2008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仅占10%。
而根据2009年的数据,在新生代外出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其中,3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在26%以上,在21-25岁之间年龄组的达到 31.1%。
从职业培训水平来看,新生代群体与传统农民工群体相比优势更加明显,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高出传统农民工14个百分点,达到36.9%。
①这些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相对第一代农民工,文化和职业技能拥有较大的优势,已有较大提高。
2.现代性信息的冲击截至2009年,我国共完成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3万亿元,建成光缆网络线路总长度达826.7万公里。
目前,我国99.1%的乡镇和92%的行政村接通了互联网,95.6%的乡镇接通了宽带,3G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国。
我国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促进了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
②网络的普及、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通信技术的进步,都提升了新生代农民工寻找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他们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传媒网、移动电话网等渠道接受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