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现代统计学原理》是为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知识。
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二、先修课要求该课程的开出在经济学基础、经济数学基础、基础会计学课程之后。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计量经济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
另一方面也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提供数量分析方法。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考虑到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把本课做为基础课开设,本课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能掌握现代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因此有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将在各章的教学内容中加以说明。
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一)学时和学分1、学时:课内学时54课时,复习考试6学时2、学分:3学分(二)教材本课程教材是由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其他教材等多种媒体组成的一体化教材,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
1、文字教材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用书,是教学的主要媒体和课程考核的基本依据,教材除系统、全面的反映了本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外,在每章开头有教学目的及要求,章末有扼要的内容小结,对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掌握进行指导,并配备有一定数量的思考练习题,帮助有扼要的内容小结,对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掌握进行指导,并配备有一定数量的思考练习题,帮助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为陈平、李兆和主编的《现代统计学原理》(第三版),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
2、其他教材现代统计学原理CAI课件是学生自学的辅助教材。
课件以日常练习为重点,每一习题除有正确答案外,还提示做题所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适量的、针对性较强的习题练习,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对于错题,计算机自动记录到拾遗补缺中,学生可进行查阅和强化练习。
此外,在课件的重点、难点解释、例题分析和套型试题等内容,对学生把课程重点、难点,掌握做题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都有很大帮助。
3、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教授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培养基本技能。
课堂辅导:解决在教学和学生作业中遇到的问题。
4、作业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作业是必不可少的。
除教材各章后所附的作业要按教学要求完成以外,还可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必要的统计实践活动,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熟悉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
具体的作业见教学进度计划表,学生必须按要求完成,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平时作业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期末考试。
作业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
5、考试考试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难度适中,题量适度,对未作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不作考试要求。
具体的考试要求及题型以本课程考核要求为准。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第二部分学时分配课程教学总学时数54学时,XXX学分。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一、统计总论(一)教学内容:1、统计的涵义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3、统计研究方法4、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1)统计总体、总体单位(2)单位标志与标志表现(3)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5、国家统计的职能(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的目的在于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提供基本的认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一般了解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国家统计的职能、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统计调查(一)教学内容:1、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和要求2、统计调查的种类(1)统计调查根据被研究总体的范围,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2)统计调查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3)统计调查按所搜集资料的来源分为直接调查、凭证调查和询问调查。
3、统计调查方案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项目、调查表、调查时间和时限、调查的组织工作等内容。
4、统计调查方法掌握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及应用条件。
1、普查。
2、抽样调查。
3、统计报表。
4、重点调查。
5、典型调查。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阐述统计调查的意义、种类、调查方案及调查的各种方法等问题。
通过教学,使学生一般了解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和要求,重点掌握统计调查的方法和调查方案的制订。
三、统计整理(一)教学内容:1、统计整理的概念和内容(1)统计整理的概念(2)统计资料整理的主要内容和步骤2、统计分组(1)统计分组的概念及分类(2)分组标志的选择(3)统计分组的方法a 品质标志分组的方法b 数量标志分组的方法按数量标志分组即选择反映事物数量差异的数量标志作为分组标志进行分组,确定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并通过数量上的变化来区分各组的不同类型和性质。
数量标志分组有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两种形式。
组距、组数的确定;组限的表示方法;组中值的含义及计算3、统计分布(1)统计分布的概念、组成要素及分类(2)变量分配数列的编制4、统计表统计表的构成和种类(二)教学目的和要求: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它既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前提。
通过本章学习一般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和内容、统计分组、分配数列及统计表等概念和内容。
要重点掌握统计分组的方法,在分组的基础上进行次数分配数列的编制,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资料.四、综合指标法(一)教学内容:1、总量指标(1)总量指标的概念(2)总量指标的种类a按其反映总体内容的不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b按其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c按其计量单位的不同,分为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量指标。
2、相对指标(1)相对指标的概念、作用和表现形式(2)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计划数为绝对数时,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的计算计划数为相对数时,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的计算3、相对指标的应用平均指标(1)平均指标的概念和作用(2)平均指标的计算a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形式算术平均数与强度相对数的区别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权数对平均数的影响作用权数的选择简单算术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关系b调和平均数的计算调和平均数的概念加权调和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关系加权调和平均数的计算根据相对数或平均数的资料求平均c 众数、中位数的概念和作用4、变异指标(1)变异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种类(2)变异指标计算a全距全距的概念和特点b平均差平均差的概念和特点c标准差标准差的概念、特点及计算d变异系数变异系数的意义和计算5、综合指标的运用(二)教学目的和要求:广义上说,所有的统计指标都可以称为综合指标。
根据综合指标数字的表现形式,可将综合指标分为三大类即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本章对这三种基本的综合指标作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本章的学习,一般了解各种综合指标的概念、作用及种类,理解各种综合指标的特点和应用场合并熟练掌握其计算方法,能作简单的分析。
五、动态分析法(一)教学内容:(一)动态数列的概念和种类1、动态数列的概念2、动态数列的种类(1)总量指标动态数列(2)相对指标动态数列(3)平均指标动态数列3、编制动态数列的原则(二)、现象发展水平指标1、发展水平2、平均发展水平(1)由总量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由时期数列计算由时点数列计算掌握每天数字资料时的计算时点间隔相等时的计算时点间隔不相等时的计算(2)由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三)现象发展的速度指标1、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及相互关系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计算2、增长量(1)逐期增长量与累积增长量及相互关系(2)平均增长量(3)增长量的计算3、增长速度定基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4、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1)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几何平均法的计算方程式法的概念两种方法的不同点(2)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四)现象变动的趋势分析1、影响动态数列的四个因素2、直线趋势的测定方法(1)时距扩大法(2)移动平均法(3)最小平方法3、季节变动的测定(1)季节变动的概念(2)按月平均法和趋势剔除法的不同特点(二)教学目的和要求:动态数列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的重要的统计分析方法。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动态数列的概念、种类及编制原则。
掌握现象发展水平指标和现象发展速度指标的计算,了解时间数列的影响因素,掌握直线趋势测定的各种方法。
六、指数分析法(一)教学内容:(一)指数的概念及种类1、指数的概念及作用广义指数的概念狭义指数的概念指数的作用2、指数的种类(1)按其所反映的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2)按其所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3)按其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综合指数、平均指数。
(二)综合指数1、综合指数的概念2、综合指数的特点编制综合指数,作为同度量因素的指标应该固定在哪个时期,要根据编制指数的具体任务以及指数式的经济内容来决定。
以经济内容为依据,确定综合指数中的同度量因素所属时期,具有一般应用意义。
同度量因素时期确定的一般方法是: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应以计算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说明在计算期实际条件下,此指标的变动对现实造成的影响具有实际意义。
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则应以基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说明在质量指标保持不变的水平时,数量指标的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