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文化一、龙舟运动的概况龙舟运动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的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的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
据考证,龙舟竞渡起源于楚国。
长期以来它深深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龙舟运动之所以几千年来经久不衰,兴旺发展,是因为它本身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与运动魅力决定的。
对中国人来说,龙舟运动有着很厚重的历史沉淀,很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崇高的精神寄托,这是中华民族对龙的图腾崇释决定的。
“月亮汪汪,大水茫茫,留下屈原,淹死坏王。
”汩罗江畔代代相传的楚谣和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一样,是对龙舟竞渡、纪念屈原由何而来的诠释。
公元前278年,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湖南汩罗投江殉国,其中以唐初魏征的《隋书·地理志》考辩最详:“屈原以五月望五赴泪罗,士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
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
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
其迅揖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看如云,诸郡率然”。
可见,纪念屈原的龙舟“竞渡之戏”是从汩罗江逐步推向全国各地的。
二、龙舟运动的发展龙舟的自由竞渡发展到以名次决定胜负的夺标之赛发源于唐代的岳阳。
在唐代以前没有龙舟竞渡夺标的记载。
唐开元年间,滴为岳州太守的诗人张说在端午节举办了一次有争标活动的龙舟赛,并作诗描述“画作飞鸟艇,双双竞拂流。
低装山色变,争棹水华浮……鼓发南湖槎,标争西驿楼”。
当时的龙舟竞渡起发点是南湖,而西门城楼上的岳阳楼刚为夺标的终点,声势浩大,场面壮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舟竞渡逐渐以民间地方习俗演变成具有官方色彩的专业竞技活动,形成有章法、有规范的龙舟体育文化,它被世界的华人、华侨所传承。
近二十年来,国内国际上的龙舟运动得到了长足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84年9月16日原国家体委决定将龙舟运动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1985年6月5日中国龙舟协会成立。
1983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正式龙舟比赛暨“屈原杯”龙舟赛。
另外,国内的“南舟北移”也有了飞快的发展,过去多是集中在我国长江以南的省市、区开展的龙舟运动,近年来也不断往北方发展。
多年来,它伴随华人的迁移而传播到世界各地。
自1976年在香港首次举办国际龙舟赛开始,世界各地先后举办国际龙舟赛事。
1991年,国际龙舟联合会在香港成立,迄今该组织的成员已遍及到欧、美、澳、亚、非五大洲近60个国家与地区。
上世纪80年代末,已盛行国内外的龙舟赛事“寻根问祖”,先后在“龙舟之源”的岳阳举办了几次国际性的龙舟大赛,正所谓“洞庭三千入东海,龙舟之源在岳阳”。
而在今天的中国,拥有着成千上万支龙舟队与成百万、上千万的龙舟运动的热情观众和爱好者。
湖北宜昌举办的长江三峡76公里龙舟拉力赛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吉林松花江龙舟赛开创零下三十度划龙舟的先河,被国际龙联列入正式比赛项目。
广东南海、顺德、番禹等地是全国开展龙舟比赛活动最为广泛的地区,每年的端午前后,百姓扶老携幼,万人空巷观看赛事。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也将龙舟赛作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在黄浦江、苏州河进行比赛,不惜中断航运。
天津的国际大学生龙舟赛,国际警察龙舟赛已成为天津国庆期间的一大亮点。
西北宁夏的沙湖,靠龙舟比赛,使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了解宁夏,向往宁夏。
湖南的沅陵每年的端午节传统龙舟赛已经成为当地政府对外推出的一个品牌。
从目前的情况看除了经济发达的城市外,一些经济不发达的省、市、区也在利用龙舟竞赛来带动当地三个文明的建设。
三、龙舟活动的定义、形式、类别及组创龙舟运动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依靠单片浆的划桨作为推进方式,运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
中国龙舟协会的标准比赛龙舟配备有龙头、龙尾、鼓手、舵手,以及保持中国民族传统。
龙舟竞赛分别为:直道竞速赛、环绕赛、拉力赛三种形式。
龙舟,具有独特的观赏性,它分“专职龙舟”和“业余龙舟”两大类。
“专职龙舟”只作竞渡,不作它用。
“业余龙舟”则是以生产船临时改装而成,赛后又恢复为生产用船。
专职龙舟又分为专用龙舟、简便龙舟、游龙及造型龙舟等。
各种龙舟的构造大致相同:分别为船体(包括浆梢或橹)、龙头、龙尾、各种装饰物和锣鼓。
龙舟的龙头大多用木雕成。
无论专职龙舟或是业余龙舟,龙头都是竞度前才装上船头前。
龙头造型千姿百态,根据各地风俗而定。
在民俗特点不同的区域。
龙舟造型在头尾设计方面分为凤舟、象牙舟、龟舟、虎头舟、牛头舟、天鹅舟、蛇形舟等形状。
龙头多染成红色。
称“红龙”。
也有涂为黑色或灰色的,称“黑龙”或“灰龙”。
龙尾大多用整木雕成,充满鳞甲。
龙舟的大小按划龙舟的人数区分:3人、5人、10人的为小龙舟,长约1丈半到2到丈;20到50多人的为中龙舟,长5丈到7丈;60到100人以上的龙舟为大龙舟,长9丈到10丈;还有150人至200人的特大龙舟。
小龙舟只有划手和舵手,中龙舟配鼓手和锣手各一人,大龙舟配鼓手和锣手各两人。
龙舟竞赛分为两大类:正式比赛及邀请赛,其中正式比赛可分为:世界龙舟锦标赛、世界俱乐部龙舟锦标赛、洲际龙舟锦标赛、全国龙舟锦标赛既屈原杯龙舟赛、全国综合性运动会龙舟赛、地方龙舟赛。
邀请赛分为:国际龙舟邀请赛、全国龙舟邀请赛、地方龙舟邀请赛。
龙舟竞赛组别分为:男子组、女子组、混合组、成年男子组、成年女子组、成年综合组、青年男子组、青年女子组、青年混合组、少年男子组、少年女子组、老将男子组、老将女子组、老将混合组及公开组15个组别。
其中混合组必须有至少8名最多12名女子选手参与,所有选手无年龄限制。
成年混合组,青年混合组,老将混合组都一样。
公开组参赛选手无性别与年龄限制。
各组别比赛都不得少于18名选手。
四、龙舟运动员选材龙舟运动属于体能类项目。
运动员通常选拔膀大腰圆、力量与在耐力素质较好,年龄在17—28岁,男子身高应在1.73-1.83米,女子身高在1.63-1.73米的人参加为宜。
对上肢力量、腰、腹力量的要求较高,对、柔韧、协调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
因龙舟运动是一项集众多划手在统一的鼓点指挥下,统一整齐的用划浆划水向前推前的一项运动,所以对运动员的要求较高。
龙舟的速度取决于浆划水的频率与浆划水的幅度的大小的乘积决定的。
龙舟运动的训练要紧紧围绕提高这二大要素来开展。
五、黔东南龙舟运动的发展龙舟运动在黔东南州称为划龙舟,又名划龙船,其渊源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祭礼苗族祖先。
以纪念屈原而开展的龙舟竞渡,一般都是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而开展,以竞速为主,盛行于黔东南氵舞阳河畔的镇远县和清水江畔的麻江、锦屏等县,以祭祀苗族祖先而开展的划龙舟活动,时间一般在五月初五端午节后,以表演为主,流传于清水江畔的台江、施秉等县。
以竞速为主的龙舟以镇远为代表。
明嘉靖年间《贵州通志》卷三风俗记载:“镇远端阳竞渡,府临河水,舟楫便利,居人先期制造龙船,绘画首尾,集众搬演剧戏,以竹叶裹米为粽,弃水中。
船争先得渡者,是岁做事俱利焉。
清乾隆《镇远府志》卷九“风俗”镇远府端午日作龙船戏,结彩两岸,观看如堵,以念稔。
行极词有云:“鸿锣急响在船头,划浆争行较劣优。
独有游人听不得,翻身直上玉皇楼。
”镇远龙舟一般采用航运木船,总长18.4米,船长15.5米,宽1.1米,舱深0.3米,木雕龙首龙尾,力求神似。
桡长80厘米,下宽15厘米,上半部呈圆柱形,下半部扁平而略宽。
水手坐而划之,一般为36人(指挥、鼓手、舵手除外)。
随着龙舟运动的不断演变和规范发展到现在的20名划手,鼓手、锣手、舵手各一名的传统龙舟运动。
1984年,镇远举办了首届“屈原杯”龙舟竞赛,此后每年都举办规模大、小不一的龙舟竞赛。
而随着龙舟运动的普及,黔东南龙舟竞赛运动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和发展。
镇远、麻江、施秉、锦屏等县龙舟运动的水平不断的提高,从以前座姿演变成站姿等方式来提高成绩。
以祭礼苗族祖先而开展的划龙舟活动,以表演为主。
流传于清水江畔的台江、施秉等县。
清光绪《苗疆·闻见录》一书称:“好斗龙舟,岁以五月二十日为端午,竞渡于清江宽深之处。
其舟以走木刳成,长五、六丈,前安龙头,后置凤尾,中能容二、三十人。
短桡激水,行走如飞。
”清乾隆《镇远府志》写道:“重安江在胜秉入清水江。
苗人于五月二十五日,亦作龙舟戏。
形制诡异,更大树挖槽为舟,而树合并而成。
舟极长,约四、五丈,可载三、四十人,皆站立划浆,险极。
”如上史籍所述,从不同程度地描绘当时清水江苗族划龙舟的盛况,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虽都未言明始于何时,并且节目的日期亦有差异,还有“后置凤尾”或“首尾具备”等不确之处。
但至少可以看到,早在公元1790年,苗族龙船节已经是过得热闹,并且一直延续下来。
清水江独木龙舟形状,一般由三根粗大、完好的树挖成槽而成。
中间粗大的船体苗语称“合迷”意为“母船”。
母船长约21至25米,宽0.7米,前部接龙头处,翅离水面0.9米。
母船有六、七个舱,每舱长约1.8至5米,中间回舱供装载节日期间沿岸亲友所送的家畜、家禽和当日桡手的饭菜。
两侧的两只船,苗语称“嘎呆”意为“子船”。
子船比母船小,长度在15至17米左右,宽0.5米,主要为桡手划船站的地方。
龙头长3至5米,直径约0.3米;龙头上雕有(角、耳、鼻、眼、腮、胡须)。
龙头上分别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对水龙或山龙。
清水江苗族表演独木龙舟与竞速龙舟有很大的区别,舟上划手为32人,服饰对苗族独特的对襟衣服、大裤脚、带鞋、腰带(银腰带)、马尾斗笠、白色大襟长衫、红色或黑色马褂、锣一个。
不管与是“专职龙舟”、“业余龙舟”,还是竞速龙舟、表演龙舟,两千多年来,龙舟运动的经久不衰,它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弘扬的是爱国进取、团结求索、拼搏奋进的民族精神,也可称之为“龙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