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1301 康鹏飞
中国自古以来就提倡“孝道” 、“尊老” ,并衍生出独特而纯粹的“孝”文化;而西方则因其注重个性与自我的文化氛围,衍生出完全不同的“待老,待亲”文化。
中国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
“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主要指子女对父母的道德义务,是家庭伦理的范畴之一。
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正如孔子所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
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
”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
在统治者看来,忠孝观念是每个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规范。
无论家与国, 其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而皇帝通常被称为君父, 皇帝派遣的官吏、地方行政官员则被视为老百姓的“父母官” 。
“以孝治天下” 成了历代君王成功施政
的经验总结。
可见,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 孝文化不仅仅局限于单纯地敬养父母,已经明显地扩展和泛化了。
《孝经 ? 开宗明义》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德修业才是孝之终。
这与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思想相一致, 与儒家“身—家—国” 的模式相统一。
可见, “孝” 已经同时向个体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扩展, 它起源于个体道德修养, 贯穿于家庭中赡养父母和家庭和睦,终于进德修业,对国家和社会履行职责。
而西方历史上,不仅没有把“孝廉”作为人才选拔的要求,也很少有政府或统治者会公开宣扬“孝道” , 甚至在讲求法治的西方社会中,大多数国家甚至对于“子女必须抚养父母” 都没有硬性的法律要求。
但是在现实中, 西方人更加注重生活中亲人的地位。
大多数西方国家也加强了对老年人的优抚,大多通过政策优惠如住房优惠,养老保险等来保障老年人权益。
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与小农经济,造就了她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个体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和相互爱护,以集体利益为重, “孝文化”也就随之发展逐渐“积厚” 。
尽管可以预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增长、社会福利的普及与提高, 中国的家庭代际关系也会逐渐地松散, 但相较于几千年的历史传统, 这点变化还不足以撼动中国传统的浓厚的“孝文化”地位。
从个人来讲,我更倾向于我国对待“孝”的态度和对待亲人的态度,因为它更加充满了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