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读书笔记

社会学读书笔记

社会学读书笔记
一. 知识要领
) 社会制度 (一
(1).社会制度
含义: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
作用:指导,约束人们的行为.
起源:1.自然起源论: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
2.认为设计论:人们有意识为现实目标而设计的. 特征:普遍性,特殊性(多样性),相对稳定性(规范体系化) 类型:1.本原的社会制度:主要有经济制度,家庭制度
2.派生的社会制度(领域特点明显):政治制度,教育制度, 宗教制度.
3.正式制度:有意识创造的,正式的成文的,具有合法性
4.非正式制度:无意识形成的,不成文的,指导作用
构成要素:价值体系(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规范体系组成系统,设施系统
层次:宏观,微观,中观(较低层次是较高层次的基础,同一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功能分类:1.正功能和负功能2.显功能和潜功能
功能:1.满足人们的需要2.导向功能3.整合与控制功能4.文化传递功能5.社
会制度的负功能
(2).制度化
含义:人们活动方式模式化,定性化的过程或结构
机制:自然起源的制度观,经济学制度观
制度建设:1.组织成员的社会化.即组织通过对其成员进行社会化使其成员认同这些制度,并使制度实行
2.权威机关强制施行某些规则,并对不遵从者进行惩罚
(3).制度变迁
分类:渐进变迁和剧烈变迁;局部变迁和整体变迁
原因:1.人们的需要发生变化2.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3.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结构发生变化等
制度的生命周期:形成阶段,成熟阶段(效能阶段),形式化阶段,消亡阶段
(4).我国的体制改革
内容:从农村进入城市,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教育.卫生.社会管理和政治领域
特点:诱导性制度变迁,渐进式改革,全面性
(二).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
含义:指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不合需要或不可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会群体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特征:破坏性,普遍性,复杂性,时空特征
社会问题的认定(广度和烈度):客观主义的观点和心理认知的观点
看待社会问题的角度:1.社会病理学观点2.社会解组论3.价值冲突论4.偏差行为论5.标签论6.批判取向的社会问题论7.社会建构理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2).人口问题
人口:是一个统计概念,是具有生物特征和社会特征的,一定数量的个体的总称,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
人口问题的实质:人类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出现严重失调,是人口在生产和物质再生产不相适应.
表现: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失调.
人口理论: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积极抑制,道德抑制),适度人口,人口过度论(人口转型论)
中国人口问题表现:1.人口规模过大抑制了社会发展2.年轻人口比重高,规模大,给就业带来巨大压力3.人口总体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要求4.未富先老带来严重挑战
中国人口问题原因:1.历史文化原因2.政治方面的原因3.人口惯性
解决我国人口问题途径:1.控制人口数量2.提高人口素质3.大力发展经济
(3).劳动就业问题
就业含义: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
类型与状态:稳定就业,临时性就业,阶段性就业,灵活就业,充分就
业,不充分就业
意义:略
(4).失业问题
含义: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希望,但找不到劳动或工作岗位,无法实现自己拥有
的劳动力的价值,而使劳动力资源处于闲置状态的现象
表现形式:略
类型:正常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群体性特点),技术性失业,季节性
失业,
当前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1.劳动就业压力巨大2.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使隐性失
业显性化,带来下岗和失业问题.3.产业结构调整给就业带来巨大压力4.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巨大压力5.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不到保护
解决途径:1.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2.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3.发展
服务业,开辟新的就业领域.4.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
(4).贫困问题
含义:是由于收入不足而导致的生活匮乏的状态(界定:贫困线和恩格尔系数) 类型:1.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2.个体贫困与群体贫困3.结构性贫困
理论:1.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2.人力资源投资理论3.社会不平等理论4.贫困文化理论5.功能主义的贫困观
我国的贫困问题:1.我国贫困问题的历史与变化2.当前我国农村
的贫困与反贫困3.当前我国城市的贫困与反贫困.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解决措施:1.扩大就业,通过促进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解决贫困问题2.实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社会救助保障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
(三).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
含义: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类型:1.统治与制约2.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3.在控制与内在控制4.积极的控制与消极的控制
统治:以普遍的政治压迫为基础的,具有不可协调性建立在强制力量基础上的控制方式..
制约:即社会制约,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由于人们认同某种规范而产生的,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控制方式.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结束,外在压力.
正式控制:即形式化控制,它是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主要是法律.条规.规章.具有正规化.普遍化特征.
,非明文规定,非系统化的.常运用道德.信任.全体压力.社会舆非正式控制:不成型
论等手段
功能:1.维持社会秩序2.维持正常生活3.促进社会发展
反功能:1.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多数人的利益2.僵硬而
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
(2).社会控制的方式
主要方式:1.习俗.道德.和宗教2.政权.法律和纪律3.社会舆论与群体意识习俗(风俗和习惯):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具有地域特征.它的社会控
:是一定社会用来制功能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指导和约束.作用明显道德
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两种形态:1.是由理论家或统治阶级提倡并上升为理论的规范2.是虽然未能在理论上表现和表达出来,但世俗生活中得到广泛认同并遵循的习俗性规范)主要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道德具有阶级性.集团性.
宗教:是一种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是在生产力和科学水平低下的条件下产生;作为社会规范主要表现为教规和宗教仪式;它通过教育和制裁两种手段来约束和控制起信徒的活动
政权:是建立在某种合法性之上的.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力,是国家一切权力的基础;主要通过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专政工具施行;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控制手段;
法律:包括法令.法案.条例.决议.命令等具体形式;具有权威性和有效性(表现: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实施保障.具有至上性.不可侵犯性.严肃性.度量界明显.普遍适用性)其真正权威和效力并不在于制裁,而在于警示
纪律:具有约束性和一定程度的强制性;纪律教育是组织成员
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社会舆论特点:1.由现实问题引起2.集体互动的产物3.靠大众传播形成.
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具有一定的约束及社会控制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发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控制效果多样
群体意识:是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的总和.是群体成员为了维护群体的荣誉和利益对自己应该的行为的考虑;是群体成员团结的基础.对成员的行为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属于内在控制;是一种十分有力和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
(3).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含义: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规范的的行为.也称偏差行为
判定及价值问题:1.越轨行为的判定与文化类型2. 越轨行为的判定与全体价值3. 越轨行为的判定与权力结构
类型:1.不同程度的越轨行为(不从俗行为.不道德行为.违纪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2.个人越轨和群体越轨3.正向越轨和负向越轨
对越轨行为发生原因的解释:1.生物学(返祖)和心理学(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解释2.社会学(失范理论;手段-目标理论;亚文化群体论;标签论) 我国越轨行为的突出问题:1.群体性越轨行为2.有权者越轨
控制:周密地推进改革,减少社会解组现象,制定社会政策,减
轻对弱势全体的伤害2.建立社会预警系统3.重建社会道德体系4.加强法制建设
二. 兴趣与思考
1(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和事例
2( 关于民俗,民德的社会学知识
3( 各个领域改革不同步而导致各种制度之间的摩擦,进而降低
改革效率的例子
4(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关社会学知识
5( 如何使中国的人口过剩问题转为“人口红利”,
三. 疑惑
1( 为什么没有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
建设就不可能成功,
2( 能否说现在人生活方方面面都制度化了,没有制度化社
会规范就不能形成了吗,
( 为什么说民俗.民德是社会制度形成的基础,民俗是人 3
们最起码的生物学需要的产物,
4(
5(
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区别人口问题最主要指的是什么,以前是否存在人口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