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上古史、中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上古史、中古史名词解释

一.原始社会1.南方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是被国际学术界肯定了的最早的人科成员。

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约在550—100万年前,其化石主要发现于南非和东非。

南方古猿分为粗壮型和纤细型两种。

是人类形成阶段的主要代表之一2.能人(完全形成的人):学术界确定的最早的人属成员,也称“早期猿人”。

能人头骨壁薄,眉脊不明显,頬齿,特别是前臼齿,比南方古猿非洲种为窄,能人最显著的特点是脑量扩大。

下肢骨明显具直立行走的特征,手骨表明其拇指和其他四指能够对握,但还不很精确。

“能人”化石所在的地层,年代约为距今180万年。

奥杜韦文化3.直立人:承上启下,语言,火(天然火),旧石器时代早期4.智人:脑量增大尤为明显,体质进化和文化发展,人工取火,旧石器时代中期5.原始群:最初的人类社会群体,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

其经历的时间大致是距今1400万年前到距今300万年间,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是其代表群体。

由于他们处于由猿到人的过渡阶段,为了生存,他们以群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集体劳动和生活。

这种组织形式尚不稳定,尚没有真正的组织原则和规例。

6.血缘家族:人类社会生活的群体或族群按血缘群婚关系组成,族内同辈男女之间可以互为婚配。

因为它出现在氏族公社之前,所以又被称为前氏族公社。

它存在的时期大约相当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7.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细胞。

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

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

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氏族的管理实行民主制,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

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8.普那路亚婚:是母系氏族社会时的一种婚姻形态,又叫做族外群婚。

在一定范围内的同辈男女共为夫妻,即一群姊妹和另一群男子或一群男子和领一群怒自相互通婚,但禁止旁系的和同胞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这时共夫的姊妹间、共妻的兄弟间互城“普那路亚”9.母系氏族公社:早期氏族的形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新石器时代社会的基本细胞。

早期氏族中,由于婚姻是族外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是按照母系计算的。

氏族基本成员是本族妇女。

新石器时代是其繁荣时期10.对偶婚:相比于族外群婚来说是一种发展,此时已经有一对比较确定的夫妻,但是他们的结合不牢固,极易解除。

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望门居住”,二是“居妇家制”,对偶家庭还不构成独立的经济单位11.部落:由几个有亲属关系的胞族组成,最高权力机构是部落议事会。

12.胞族:母系氏族人口增殖后分裂成许多小氏族,原来的氏族叫做胞族,即大氏族13.新石器革命: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发明,使人类从采集经济过渡到生产经济,这一变革在史学上被称为“新石器革命”。

14.父系氏族公社:以男性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世系及财产为父子继承制二.上古西亚(前5千纪-前4世纪):(一)两河流域南部国家的形成与早期发展1.苏美尔城邦:上古西亚早王朝时期的城邦,从公元前2900年开始,到约公元前2350年被阿卡德王国取代为止,主要分布于两河流域下游冲击平原。

发展鼎盛期是早王朝三期。

2.阿卡德王国(前2296-前2112):萨尔贡领导的塞姆人集团在两河流域北部建立的国家,首都是阿卡德城。

经过扩张,疆域达到空前辽阔。

气候变化导致长期干旱,新兴的专制国家在统治理念和管理手段上存在缺陷,国家衰落,阿卡德王朝末年政局混乱3.萨尔贡:统一两河流域冲积平原南北地区,萨尔贡在位基本上确立了专制国家的雏形4.乌尔第三王朝(前2112-前2004):乌鲁克城邦军官在乌尔建立的王朝。

再次统一两河流域南部,因其是在乌尔建立的第三个王朝,称乌尔第三王朝。

后期由于边境危机,内忧外患,王朝最终走向灭亡5.舒尔吉改革:广泛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三级管理机构、附属国制度、税收制度改革,(二)公元前2—前1千纪两河流域地区的王国1.古巴比伦王国(约前1894-前1595):大约在公元前1894年,一支阿摩利人占据了巴比伦城,建立起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开创了巴比伦统治的新纪元,又称“巴比伦第一王朝”,在汉谟拉比时期古巴比伦达到鼎盛。

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赫梯人攻破巴比伦城,古巴比伦王国灭亡2.汉谟拉比:古巴比伦的国王,颁布《汉谟拉比法典》,开创了巴比伦统治的新纪元,使古巴比伦国家达到鼎盛。

征服诸多城邦,首次统一包括巴比伦尼亚和亚述在内的两河流域大部地区。

汉谟拉比时代,国家土地所有制广泛发展,王室经济发达,君主政治达到较高的水平,国王成为统一国家的象征。

3.《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典。

汉谟拉比王颁布的法典,目的是为了宣扬王室权威,内容覆盖社会生活各方面,1.夹杂着原始传统的残余2.定罪与惩罚的粗略性3.缺乏系统化和理论性:没有十分的条理化;缺乏法理思想基础意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维护社会的等级制度;颁布了许多类似社会生活保障的法令;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地保存至今的法典,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三)公元前1千纪的帝国1.亚述帝国(前934-前612):经历两个阶段:一(前934-前745):全面复兴时期,亚熟人努力从中亚述晚期的低谷中走出;二(前745-前610):亚述帝国大规模对外扩张,建立庞大帝国,走向鼎盛,前612年,在巴比伦人和米底人的联手进攻中,亚述帝国走向灭亡。

在萨尔贡和阿淑尔巴尼拔时期,亚述帝国达到鼎盛。

创建了早期帝国的雏形2.提格拉特皮莱赛尔三世:亚述帝国国王,执行亚述帝国的扩张政策3.名年官制度:古亚述时期开始实行的一种社会制度4.新巴比伦王国(前626-前539):迦勒底人那布珀拉沙尔宣布光复巴比伦,前616年,巴比伦统治秩序逐渐恢复,新巴比伦王朝开始获得认可。

前539年,波斯人在居鲁士大帝的带领下进攻巴比伦地区,新巴比伦王国灭亡5.尼布甲尼撒:,与埃及人激战,攻陷耶路撒冷,强制犹太人迁徙,有著名的“巴比伦之囚”6.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攻陷了耶路撒冷,灭亡了犹太,还把城中大多数居民掳掠到巴比伦进,史称“巴比伦之囚”7.波斯帝国(前550-前332):居鲁士统一波斯人各部落,之后发动米底战争。

波斯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将波斯帝国纳入马其顿领土8.居鲁士大帝:前546-529年。

扩张:统一波斯部落,发动米底战争,灭亡了新巴比伦王国,希腊人评价他是理想统治者的典范。

进攻中亚,败于马萨革泰人。

9.米底战争:居鲁士大帝打败米底人10.大流士一世:在波斯宫廷内乱中胜出,征服扩张并进行一系列改革措施11.大流士改革:波斯帝国版图辽阔,民族成份极其复杂,阶级牙盾和民族矛盾极其尖锐,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而波斯的统治阶级又十分年轻、国家机器十分薄弱。

因此,统治并不稳定。

为了巩固波斯帝国,大流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在历史上称作大流士改革。

大流士的改革加强了帝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通知基础,扩大了帝国境内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关系,促进了帝国境内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但对被征服地区的民众来说,它意味着更残酷的统治。

12.薛西斯:是波斯帝国国王,在其统治时期,波斯与希腊城邦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希腊本土加入反复波斯统治的大潮3.希腊波斯战争:前492年,希腊人与波斯人之间的战争。

希腊人获胜,4.琐罗亚斯德教:琐罗亚斯德创立的宗教,被大流士确定为波斯帝国的国教,借以巩固统治。

经典《阿维斯塔》。

教义是二元论思想,是世界上最早的具有一神教崇拜观念的宗教、最早的帝国国教,对于以后犹太教、基督教以及众多地方宗教都产生深远影响三.上古埃及(一)埃及国家的形成与发展:1.涅伽大文化:埃及前王朝时期上埃及文化的代表,直接促使了第一王朝的产生2.涅伽大文化二期:国家在上埃及形成3.诺姆:埃及城市国家的称名4.纳尔迈调色板:5.埃及古王国(前2686-前2125):古王国时期也叫古典时期,包括第三至第八王朝,首度在孟斐斯。

古王国衰落的原因是大饥荒的流行,对外贸易中断,统治家族内部王位继承存在矛盾,政治混乱,经济衰退,古王国终结6.金字塔:体现了古王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空前强化下中央政府组织和支配全国人力和物力,位于尼罗河西岸,是为了使死去的国王灵魂升天而作。

最著名的是胡夫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埃及人们智慧的象征,更重要的在于,金字塔是古王国时期埃及政治文化的浓缩,但它也是埃及统治者压迫和剥削人民的历史见证。

7.狮身人面像:哈夫拉组织建造的斯芬克斯8.第一中间期:包括第九第十王朝以及第十一王朝的前半部分,古代埃及历史上第一个分裂期,经过30余年的征战,在蒙图霍特普二世,埃及重新获得统一9.中王国时期(前2009到前1650年):10.希克索斯王朝:由希克索斯人建立的王朝,是埃及历史上第一次民族融合时期11.希克索斯人:阿摩利人的一支(二)全盛时期的埃及:1.新王国时期(前1550-前1069):以驱逐希克索斯人的战争为开端,是埃及国家的全盛时期和帝国时期,从第十八王朝到第二十王朝。

中央行政管理体系和瘫痪和经济的衰退导致社会的混乱,利比亚人骚扰埃及边境,内外交困之中,新王国宣告终结2.埃赫那吞改革:阿蒙神庙祭司阶层壮大,王权神权斗争升级,埃赫那吞改革肇始于宗教改革,提倡阿吞崇拜,是这次改革的核心内容。

埃赫那吞之子图坦卡蒙即位后废止宗教改革,宗教改革以失败告终,但是在古代埃及乃至世界宗教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有利于形成一种超越地区和民族传统习俗局限的文化形态,并引发了埃赫那吞在文学和艺术上的改革。

改革的实质是宗教改革形式的政治斗争3.图特摩斯三世:发动米格都战争为代表的对外战争,是成功的进攻阶段4.拉美西斯二世:埃及的对外战争进入到以失败的进攻为特征的第二阶段5.米格都战役:是图特摩斯三世一系列亚洲战役的首战,是古代世界中记载的最详细的一次战役6.卡代什战役:埃及和小亚强国赫梯交战于卡代什,埃及以失败告终,失去了对叙利亚地区的控制权7.阿蒙霍特普四世:把首都从底比斯迁到埃赫那吞,自己改名埃赫那吞,埃赫那吞改革8.图坦卡蒙:废止埃赫那吞改革(三)晚期埃及:1.第三中间期(前1069-前664):第二十一到第二十五王朝,是埃及历史上遭受外族入侵的时代世界中古史:(时间、背景、概括定位)一、《萨利克法典》1.时间:5C2、背景:萨利克法典发源于法兰克人萨利克部族中通行的各种习惯法,因此得名。

在公元6世纪初,这些习惯法被法兰克帝国国王克洛维一世汇编为法律。

3、概括定位:5世纪时萨利克人的习惯法汇编,萨利克法典是查理曼帝国法律的基础,萨利克法典主要是一部刑法典和程序法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