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2解答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2解答

美尼斯(Menes)是埃及第一王朝的开国国王。

他统一了埃及,开启了法老统治时代,建立了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长期而辉煌影响的王国,约在公元前3100年,他征服下埃及,使整个埃及初步统一成一个国家,开创了古埃及的第一王朝。

他在尼罗河三角洲南端(今开罗附近)修建了新都白城,即后来的孟斐斯城,作为埃及的首都。

美尼斯在统一上、下埃及后,曾向外发动征服战争。

据历史学家推断,埃及著名的“纳尔迈石板”中刻画的征服者可能是美尼斯。

据说美尼斯在位时间达62年,他是在一次打猎中被一头河马袭击不幸身亡的。

荷鲁斯(Horus)是古代埃及神话中法老的守护神,是王权的象征。

他的形象是一位鹰(隼)头人身的神祇。

法老(Pharaoh)是古埃及国王的尊称,也是一个神秘的名字,它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其象形文字写作,意为大房屋,在古王国时代(约前2686~前2181)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

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

第二十二王朝(前945~前730)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

习惯上把古埃及的国王通称为法老。

法老作为奴隶制专制君主,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

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赖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

喜克索斯人(Hyksos)是古代亚洲西部的一个混合民族,可能由塞姆族的部落以及部分胡里特人和其他印欧族的人混合而成。

于前17世纪从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进入埃及东部并在那里建立了第十五和第十六王朝(约前1674年至前1548年)。

赫梯人(Hittites)居于安纳托利亚高原,既是现在的土耳其北部从考古遗迹和文献知道,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由北面移居至安纳托利亚。

赫梯人是一个习惯于征战的民族,赫梯历代国王保持有一支人数多达30万的军队,他们的武器先进,使用短斧、利剑和弓箭。

赫梯人用象形文字记下公众事务,以楔形文字记载其他事迹。

埃及人也以文字和图画记下赫梯人的事迹。

图特摩斯一世(Thutmose I)(公元前1504年—公元前1492年),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

是埃及历史上最辉煌的第十八王朝的真正奠基者。

图坦卡蒙(Tut-ankh-Amun)(前1341-前1323年)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法老。

他原来的名字叫“图坦卡吞”,意思是“阿吞”的形象,后改为图坦卡蒙,意思是“阿蒙”的形象。

说明他的信仰从崇拜阿吞神向崇拜阿蒙神转变,图坦卡蒙9岁君临天下,19岁暴亡,死因为一种家族遗传病。

图坦卡蒙并不是古埃及历史上功绩最为卓著的法老,但他墓葬的发现则代表了埃及考古工作的顶峰,他也因此,成为最著名的法老之一。

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公元前2600年-前1800年),又称“死丘”或“死亡之丘”(Mound of the Dead),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城市,大约于公元前2600年建成,位于今天巴基斯坦的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南部,摩亨佐-达罗是世界上其中一个早期古代城市,有“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大都会”之称,该段时期的其他古文明包括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克里特文明。

多认为是由古印度的白种雅利安人入侵之前达罗毗荼人(即矮黑人)所缔造的都市文明。

哈拉巴文明(Harappa flourish)_印度是地球上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在古代印度,曾先后出现了几个文明。

大约距今4千多年之前,以印度河流域为中心,方圆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兴起了一个高度发展的文明,大量用火砖盖起的房屋,规划严整的城市建设,先进的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2500多枚刻有文字图形和其他图形的印章……一切都在向后人昭示,这是一个代表着当时世界发展最高水平的文明。

这就是被印度学专家称为印度文明“第一道曙光”的哈拉巴文化。

种姓制度(Caste System)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

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

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

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婆罗门(Brahmins)源于“波拉乎曼”(即梵),原意是“祈祷”或“增大的东西”。

祈祷的语言具有咒力,咒力增大可以使善人得福,恶人受罚,因此执行祈祷的祭官被称为“婆罗门”。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

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婆罗门僧侣宣扬,把人分为四个种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经地义的。

刹帝利(“kshatriya)是古印度四种姓之一。

略称刹利。

意译土田主。

即国王、大臣等统御民众、从事兵役的种族,所以也称“王种”。

其权势颇大,阶级仅次于婆罗门。

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

释尊即出身此阶级。

在现代印度,刹帝利表示职业、统治和军事阶层。

吠舍(vaishya),又作吠奢、毗舍、毗奢等,意译作居士、田家、商贾。

是印度四姓之第三阶级,指从事农业、畜牧、手工业、商业等生产事业之一般平民阶级。

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印度,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手工业和商业非常发达,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此时印度的社会财富,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掌握在从事生产活动的“吠舍”阶层手中。

首陀罗(shudra),又译为旃荼罗,是印度种姓之一,颜色是蓝色,地位最低。

这个种姓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

乔达摩·悉达多(巴利文:Gotama Siddhattha;梵文: 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古印度迦毗罗卫国释迦族人,佛教的创始者。

被后世尊称为释迦牟尼佛。

八正道(EIightfold Path)佛教教义。

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

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①正见。

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②正思维。

又称正志,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③正语。

即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③正语。

正确的话语,说话应该诚实可靠,不说谎;④正业。

正确的行为。

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⑤正命。

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⑥正方便。

又称正精进,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槃的理想境地;⑦正念。

念念不忘四谛真理;⑧正定。

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

小乘佛教(Theravada)也叫做“小乘教”,"小乘教法",略称“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是对三乘佛法中之:“声闻乘”、“缘觉乘”的统称。

“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像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

阿育王( Asoka),(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佛教护法名王。

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早年好战杀戮,统一了除南亚次大陆的整个印度,晚年笃信佛教,放下屠刀。

又被称为“无忧王”。

阿育王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建筑,据说总共兴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

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争议,为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阿育王邀请著名高僧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召集1000比丘,在华氏城举行大结集(此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结集),驱除了外道,整理了经典,并编撰了《论事》。

迈锡尼文明(Mycenaean civilization)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它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

迈锡尼文明是爱琴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了克里特文明。

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迈锡尼人开始在巴尔干半岛南端定居到公元前1600年才称立王国。

迈锡尼文明从公元前1200年开始呈现衰败之势,后多利亚人南侵,宣告了迈锡尼文明的灭亡。

这是古希腊青铜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包括《荷马史诗》在内,大多数的古希腊文学和神话历史设定皆为此时期。

米诺斯文明(Miooan civilization)也译作弥诺斯文明,是爱琴海地区的古代文明,出现于古希腊,迈锡尼文明之前的青铜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前1450年。

该文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

黑暗时代(荷马时代Homeric Age)Greek Dark Ages, c.1100 B.C.E–c.800 B.C.E 希腊黑暗时代(约前1100年至前800年)指的是希腊历史中从假设中的多立斯人入侵及迈锡尼文明灭亡的公元前十一世纪直到公元前九世纪最早的希腊城邦之崛起;以及公元前8世纪,荷马史诗等最早的希腊文写作的出现。

希腊文明(Hellenic civilization)是指约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300年发生在希腊半岛上的文明。

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到拜占庭和中世纪时期,希腊又是东方文化和欧洲文化的交汇点。

悠久的文明给后代留下了绚丽灿烂的文化遗产,它们是希腊人的,也是全人类的无价瑰宝。

希腊文明诞生于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域。

与起源于大河流域尽享水土之利的民族相比,这里的自然条件可谓恶劣.古典时代(Classical Age)c.500-c.325B.C.E.前期是城邦的繁荣昌盛时代,后期则盛极而衰。

这一重要历史阶段的起点是希腊与波斯的战争。

希腊化时代(Hellenistic civilization)从公元前323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去世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这一时期的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历史。

19世纪30年代以后西方史学界开始称这一时期为希腊化时代。

多利亚人(Dorians)是古希腊人的一支。

在古典时代,多利亚人的国家斯巴达、克里特诸邦曾显赫一时。

多利亚人不喜欢舞文弄墨或建城设防,却以全民为战,战斗中义无反顾著称。

这似乎成了他们是入侵者的佐证。

无论是古典作家还是现代作家,几乎都没有怀疑多利亚人的移民,或曰入侵,或曰赫拉克勒斯子孙的返回。

荷马史诗中也提到“赫拉克勒斯子孙和许多人是从伊庇鲁斯出发南下的”。

修昔的底斯甚至明确说,多利亚人同赫拉克勒斯的子孙占据伯罗奔尼撒是在特洛耶战争以后80年发生的事。

1.寡头政治(社会少数阶层控制着国家所有权力的政府形式,如古希腊城邦)2.贵族政治(社会地位最显要的群体来掌握权力的政府形式)3.君主政治(权力归于个人的政府形式,君主政体类似于专制政体,但是其中有个重大区别:君主政体不能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而专制政体则可以远超过法律。

君主立宪制就是君主政治的畸变。

)4.君主专制(权力归于君主个人,且君主的意志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无法制约)5.代议制度(就是议会制度,英国的首相就是又议会选出,而美国的总统则是全民选出)6.共和制度(共和政体是一种赋予人民或其代表,而不是一个君主或独裁者最高权力的制度)7.总统制(国家领袖为总统,又全民选举产生)8.军国专政(指一个国家的政治权力由军队所拥有)梭伦(Solon, 前638年- 前559年),生于雅典,出身于没落的贵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