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监察制度 PPT课件
27
“官箴石”
明代河北无极县令郭允 礼所书,刻成石碑镶嵌在 县衙大堂的墙壁上,作为 警示自己的居官座右铭。 郭允礼,山东曲阜人, 其志向远大,为官清廉。
28
❖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兼有治官、监督、制衡、 检察、弹劾、惩戒和教育之效能,充分体现 了监督之意。
29
四、古代监察制度的评价
❖ “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 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此其重 台之旨。” ——元世祖.忽必烈
政思想。
张养浩
24
苏述御史牌坊
❖ 位于山东菏泽 市鄄城,建于 明代。
❖ 苏述:万历年 间进士,曾任 知县、浙江道 监察御史。因 治民有功,崇 祯下旨修建牌 坊以扬其名。
25
罕见“父子御史”牌坊重现陕西耀州
26
南阳府衙的大堂“公廉堂”
上联: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 勿骛声华忘政事; 下联: 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 还从宽大保廉隅。
18
亲
监式
临
现
监试
场
的 随
监军
事
监
监决
检
监财
19
参
政
知政
议
政
实
参政
时
监
督
议政
20
四川成都黄龙溪三县衙门
受
理设登闻鼓、立ຫໍສະໝຸດ 石直诉事设匦受四方之书
后
监
督
直接受理检举上诉状
21
总之,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运行方式具有 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的系统化特 点,既有亡羊之前的预防,又有亡羊之后 的补牢。这种运行方式对于加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监察制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13
二、古代监察制度的运行机制和方式
如何对于政府的决策失误和官吏的违纪违法、 失职渎职行为防患于未然,或者迅速及时地发现并 予以补救和纠正,防止更大的失误?
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精心设计并推行了多种监 察方案和措施,几乎涉及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以及 外廷和内廷的所有领域,形成了一套多形式、多渠 道、全方位的监察运作机制和方式。
1
❖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中国封建社会中 的政治制度,不仅在东方,而且在全世界都 是发展最完备、最典型的。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是封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 完备和严密程度,是世界其他封建国家无法 相比的,而且它源远流长,影响当今及后世, 为中外政治家、学者所瞩目。
2
3
一、古代监察制度设置及其特色
14
审
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
核 文
封驳制度
书
的
文册报备稽考制度
程
序
注销制度
监
督
照刷文卷
15
唐宣宗李忱(810- 859年)人称小太宗。
曾任命大将军李燧为岭南节度 使,送达这项任命的使者,已办完 相关手续。给事中萧放认为这项任 命不妥,要求追回诏书。宣宗正在 奏乐,来不及派专使,便立即派现 场的一位伶工,骑马将这封任命诏 书追回。
县乡:督邮
特色:有中央地方之分、监察和行政初步分开。
7
魏晋——发展阶段
殿中御史
魏 御史
御 史 台 : 检校御史
晋 系统 御史中丞
南
督运御史
北
巡御史
朝
谏官 系统
门下省或集书省
特色:形成了中央监察机构的初步统一 谏官系统开始系统、规范化。
8
隋唐——成熟阶段
隋朝 唐朝
御史台
司隶台 谒者台 御史台
监察 御史
设 10 个 监 察区(道)
门下省 谏官
台院 殿院 察院
散骑常侍 谏议大夫 给事中
中书省
右补阙 右拾遗
特色
1、御史 权力扩大, 并享有部 分司法权; 2、形成 台谏并立 的局面。
9
历史上唐太宗以 虚怀纳谏著称。
魏征以直谏敢言著称,是 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 夫,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 次,所言多被太宗采纳。
监察官风闻言事
特色:结束了唐以来监察机构三院制, 实现了监察组织的空前完整和统一。
12
❖ 纵观秦以后历代沿置的监察机构,尽管其 名称和内部组织机构不断变化,但封建帝 王都将监察奉为治国治吏的圭臬,努力使 监察体系自成系统、独立行使纠察弹劾职 权,从而使监察官不受或少受其他部门的 干扰,更加有效地行使职权。
宣宗初年,李藩担任给事中, 对诏书的不妥处,即于诏书末端批 上意见,退还。后升任门下侍郎, 兼宰相。
宣宗想到唐玄宗所修的华清宫 去放松一下,谏官纷纷上谏,谏得 极为激烈,他由是取消了行程。 16
出
使 地
定期和不定期巡察
方
的
巡
察
明察与暗察
监
督
17
❖ 明监察史令牌---山东巡抚都御史王忬象牙腰牌。 ❖ 篆书“给监察御史王忬佩”。
30
❖ 一是统治阶级内部对其利益的认同大大 加强了监察制度的实施,能够调整统治 集团内部的利益关系,维系统治阶层的 稳定性。
31
❖ 二是监察制度作为国家权力的调节和平衡 器,有利于避免国家政令实施中遇到障碍, 剔除不利于统治的因素,使国家在安定的 环境下得以发展。
32
❖ 三是中国古代重视言官谏诤制度作用的发 挥,以匡正君主、谏诤得失、修正统治政 策、维护封建统治。
33
(1)依赖性——取决于皇权的定夺
22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3
❖ 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文学家、 政治家。少年知名,19岁被荐 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 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 书、参议中书省事。居官清正, 敢于犯颜直谏。拜监察御史之 后,他绳纠贪邪,荐举廉正, 弹劾不避权贵,举荐不疏仇怨, “入焉与天子争是非,出焉与 大臣辨可否”。著有《为政忠 告》,该书记载了他深远的廉
谏官言谏系统
纠察官邪,肃正 朝纲,用弹劾手 段,对下纠察百 官言行违失。
讽议左右,以匡 人君,用谏诤封 驳,对上纠正皇 帝决策失误 。
6
秦汉——形成阶段
秦朝 汉朝
中央 地方
中 央
御史府:御史大夫府
监郡御史
御史府
西汉末年 御史中丞
丞相率领 中央直属
汉武帝
丞相司直 司隶校尉
地 方
丞相史
州县郡
汉武帝 州部刺史 13个监察区
10
宋元——强化时期
宋朝
中央承唐制设御史台辖三院 地方:通判 通司:转运司
元 朝 御史台 江南和陕西诸道行御史台
肃政廉访司 22道监察区
特色:首开“台谏合一”先河; 元朝形成全国范围的垂直监察网络。
11
明清——高度完备
明朝
都察院
13道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清朝
巡按御史 都察院
六科给事中 15道监察御史
❖ “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 ----《吕氏春秋。自知》
敢谏鼓---尧庙镇庙之宝
华表上的云板与"诽谤木" 4
一、古代监察制度设置及其特色
❖ 形成于秦汉---❖ 发展于魏晋---❖ 成熟于隋唐---❖ 强化于宋元---❖ 高度完备于明清。
5
一、古代监察制度设置及其特色
御史监察系统
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的两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