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word 版附答案)一、走进化学世界选择题1.下列各有关的叙述,反映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A.加油站内严禁烟火,严禁接打手机B.相同条件下,铁的密度比镁的密度大C.在潮湿的空气中铁易生锈D.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受热变成黑色【答案】 B【解析】【详解】A、加油站内严禁烟火,严禁接打手机是因为加油站内有很多的油分子,油分子易燃烧发生爆炸,是利用了油的化学性质,故 A 错;B、相同条件下,铁的密度比镁的密度大,说的是物质的密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 B 正确;C、铁生锈生成了一种主要成分为氧化铁的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所以在潮湿的空气中铁易生锈属于化学性质,故 C 错;D、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受热变成黑色,是碱式碳酸铜分解成氧化铜、水、二氧化碳,所以利用其化学性质,故 D 错。
故选: B。
2.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A.氧气验满B.读取液体体积C.气密性检验D.液体加热【答案】 C【解析】【详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即可,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B.量筒内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操作正确,故符合题意;D.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故选 C【点睛】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决此类试题的关键。
)3.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面上酒精燃烧起来,灭火措施正确的是(A.用嘴吹灭 B.用水冲灭C.不管它,让它自然熄灭D.用湿抹布盖灭【答案】 D【解析】【分析】灭火原理:① 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 隔绝氧气或空气,③ 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详解】A、用嘴吹时,气流带走的热量太少,不会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达不到灭火目的,故 A 不正确;B、用水浇可使燃烧的酒精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但扑灭后实验桌上到处是水,酒精着火时最简单的灭火方法是使用湿布盖灭,能起到降温和隔绝氧气的作用,故 B 不正确;C、酒精燃烧产生热量多,让它自然熄灭,可能会导致火灾,故 C 不正确;C、用湿布覆盖在燃烧的酒精上以隔绝酒精与氧气的接触,达到隔绝氧气而灭火的目的;扑灭后不会在实验桌上残留其它物质,故 D 正确。
故选D。
4.下列书本中的演示实验,水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B.C.D.【答案】 B【解析】A、铁丝燃烧实验中,水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集气瓶底,导致集气瓶炸裂,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该实验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溶液变红,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C、探究燃烧条件实验中,水的作用主要是隔绝空气及升高温度,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浓硫酸的稀释中,水做溶剂,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 B。
5.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热量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D.电解水时,与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答案】C【解析】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 A 正确;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大量热,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 B 正确;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实验现象描述不与事实符合,应为“有无色气体生成”,故C错误;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出现白雾,说法正确,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D 正确.故选 C.6.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利用膜法从海水中获得淡水B.从石油中分离出汽油、柴油C.煤焦化得到焦炭、煤焦油D.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答案】 C【解析】【详解】A、利用膜法和热法淡化海水只是混合物的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 错;B、石油分馏出汽油、煤油、柴油等是利用各物质的沸点不同,进行混合物的分离,属于物理变化,故 B 错;C、煤焦化产生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等,有新物质焦炭、煤焦油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C 正确;D、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氮气,是利用各物质的沸点不同,进行混合物的分离,属于物理变化,故 D 错。
故选: C。
7.标签向着手心,以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污染或腐蚀标签;8.下列能量的转化中, 不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热水B.水力发电C.燃烧天然气做饭D.电取暖器取暖【答案】 C【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详解】A、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热水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B、水力发电是将水能转化为电能,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C、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D、电取暖器取暖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
故选 C。
9.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向青少年连续开展多次报告.下列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选项问题对问题的回答A火焰为什么向上?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B 吹灭蜡烛产生的白烟是什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么?C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比较?点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的明亮D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程度A. A B. B C. C D. D【答案】C【解析】A、主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属于解释与结论;B、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属于解释与结论; C、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的明亮程度,属于实验现象的分析;故选D、与C.10.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蒸馏 B.升华C.爆炸)D.燃烧【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A、吸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C、爆炸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锅炉爆炸就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故选D。
11.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
下表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选项问题对问题的回答A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火焰为什么向上?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
A. A B. B C. C D. D 【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C 选项为解释性的回答;A 选项的回答属于结论性回答;B 选项的回答属于解释性的回答; D选项的回答属于验证性的回答,故答案选择 D。
1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下列关于蜡烛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A.“泪”是指石蜡燃烧生成的水B.“泪”说明蜡烛燃烧只发生物理变化C.“泪”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D.“泪”说明石蜡不能燃烧【答案】 C【解析】试题分析:“泪”指的是高温下蜡烛融化变为液态,属于物理变化,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
考点:化学常识点评:本题属于对化学常识的考察,近几年中考加大了对化学常识记的考查力度,特别是和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
13.用试管加热时试管破裂,其原因可能是()A.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B.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1/3C.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便开始加热D.先用外焰均匀加热,再固定位置加热【答案】 C【解析】【分析】【详解】A、试管对着人可能伤人,但是不会造成试管破裂,错误;B、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1/3 可能造成液体外溅,错误;C、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便开始加热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炸裂,正确;D、先用外焰均匀加热,再固定位置加热是试管加热的正确方法,错误。
故选C。
14.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聚沙成塔B.百炼成钢C.滴水成冰D.铁杵成针【答案】 B【解析】试题分析∶A.聚沙成塔, C.滴水成冰,D.铁杵成针,均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
B.百炼成钢是降碳量,除S,P 调 Si,Mn 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考点∶ 考查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
15.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以蜡烛为主题,对青少年发表了一系列演讲,其演讲内容被编成《蜡烛的化学史》一书。
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蜡烛燃烧时,在顶端会形成一个液态石蜡的凹槽B.用玻璃管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的白烟是水蒸气C.蜡烛燃烧时,液态石蜡抵达烛芯上汽化并燃烧D.拿住火柴梗一端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约 1 -2 s 后取出,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炭化变黑【答案】 B【解析】A、蜡烛燃烧时,温度升高,蜡烛会熔化,在顶端会形成一个装满了液态石蜡的凹槽,正确;B、用玻璃管从蜡烛火焰中引入的可燃物是蜡的蒸气,而不是水蒸气,错误;C、蜡烛燃烧时,液态的蜡要气化,液态石蜡抵达烛芯上端汽化并燃烧,正确;D、蜡烛的外焰温度最高,拿住火柴一端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2后取出,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炭化,正约 1 s确。
故选 C。
16.量取液体时,某学生俯视读数为5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平视读数为3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A.大于20mL B.小于20mL C.等于20mL D.无法确定【答案】B【解析】【详解】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
该学生倾倒液体前俯视液面,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5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平视读数为30mL,那么实际体积应等于30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小于20mL。
故选: B。
17.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 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答案】 B【解析】A、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含量降低,故曲线①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故错误;B、反应后有一氧化碳生成,故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反应,故正确;C、蜡烛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故错误;D、当氧气的浓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时蜡烛就熄灭,故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