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及其可能——以《社会分工论》为例谢丽丽(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 涂尔干乐此不疲地致力于社会整合,也即社会秩序问题,主要是为了解决西方国家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期中遭遇的各种社会问题,建立社会秩序。
文章以《社会分工论》为例,系统梳理了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分析了社会整合思想及其可能。
[关键词]涂尔干;社会整合;社会分工;社会失范社会整合一直是社会学家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早在社会学概念形成初期,孔德就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如何重建社会秩序问题,即用何种理论工具最大程度地解决当时的社会混乱问题,并提出了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理论;此后,斯宾塞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社会发展不畅问题;而涂尔干对于这一问题的论述更为全面,因而其贡献也更为显著。
涂尔干在其《社会分工论》中围绕社会团结——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深入研究了劳动分工的发展及其所引发的社会转型过程的各种社会失范问题,探讨了社会整合和重建社会秩序这一主题。
一、问题:社会整合的社会原因涂尔干毕生关心和探索的研究领域是社会的整合,也即秩序问题。
涂尔干一生的秩序情结让他乐此不疲地致力于社会整合机制的研究,而这是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
涂尔干生活于19世纪后期,这是西方发达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时期。
由于社会急剧转型,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导致社会危机。
涂尔干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道德关怀,致力于研究各种危机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能够有效消除这些危机现象的办法。
《社会分工论》一书是涂尔干(Emile Durkeim)的博士论文,也是他的第一部理论巨著。
该书创作于19世纪末期,当时西方国家正经历着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危机(经济危机、精神危机、社会危机)。
由于维系传统社会整合的纽带已经瓦解,而新的整合机制又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欧洲社会曾经陷入了极端混乱的状态。
由于社会急剧转型,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导致社会的危机,在涂尔干看来,这就是社会失范造成的。
涂尔干认为社会失范(social anomie),是指当社会变迁剧烈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者是某种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者是几种规范体系相互冲突,从而使人们失去了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不知所措。
涂尔干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讨论了欧洲社会出现失范的原因,他认为个人与社会之间联系的脆弱性,即社会解组,是社会失范的根源所在,在对其所处的社会进行了深刻分析以后,涂尔干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社会失范的出现:第一,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急剧滋长,这一方面是因为工业化的发展使得传统规范失去了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个人的发展,会使得他们要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渴望实现更理想的目标。
第二,现代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个人的欲望。
第三,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其中经济危机则是社会动乱的首要根源1。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涂尔干带着自己的人文关怀探讨了社会整合和重建社会秩序这一主题。
他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围绕社会团结的主题问题,讨论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并且回答了诸如,众多的个人如何构成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如何达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共识等问题。
二、社会整合的社会基础: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涂尔干主张根据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来划分社会类型,并依此标准建立了机械团结的社会和有机团结的社会这种两分法。
机械团结。
它是原始社会、古代社会以及现代的那些不发达的社会的一种社会团结方式,它通过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很强的诸多个体凝结为一个整体。
用涂尔干的话来说,在这样的社会里,团结“来源于相似性,它将个人与社会直接联系起来”2。
由于社会分工不发达,他们对集体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人们的个性不被张扬,而是淹没在对集体的遵从和让步当中。
机械团结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中人与人的差异很小,集体成员有相类似的特质;由于人与人之间没有分化,这样的社会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人与人之间保持着相似性与相同性是以集体湮没个性为代价的;个人的行动总是自发的、不假思索的和集体的;社会与宗教结为一体,宗教观念渗透了整个社会。
机械团结的一个明显的客观标志是“镇压的权利”,即对差别性、异质性的强制压抑。
这种团结的形式对应的是原始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氏族社会,氏族中各个成员都是可以相互替换的,“你见到了一个美洲土著,你就见到了所有的美洲土著”3。
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团结,机械团结的社会的法律特征是压制性制裁。
在这种制裁制度下,盛行的主要是刑法,其任务是严惩那些破坏了风俗习惯和法律的个人,因为这些人的行为是违反集体意识的行为,从而加强人们的集体归属感,巩固社会秩序。
涂尔干之所以将这种团结类型称之为“机械的”,是因为由此连接成的社会实际上就像无机物的类聚一样,它的分子都是类似的,而连接方式是机械的。
4有机团结。
有机团结是由发达的社会分工,以及社会成员间的异质性所决定的另一种社会团结方式,它的典型就是近代工业社会。
其主要特征表现在:社会上个人与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变得错综复1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41页。
2Durkheim,E.,op.cit.,1933,p.106。
3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94页。
杂,社会的基本任务以各种曲折的方式由人们共同来完成;分工导致了职业的专门化,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感和团结感,以及成员对社会的联系感都不断的深化。
涂尔干将有机团结的社会与具有各种器官的动物有机体进行类比分析,体现了明显的有机论色彩。
涂尔干认为:“一方面,劳动越加分化,个人就越贴近社会;另一方面,个人的活动越加专门化,他就越成为个人。
……我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时候,还是要符合法人团体共同遵循的习惯和程序。
与此同时,我们以另一种方式所承受的重任已经不再像承受整个社会那样沉重了,社会已经给了我们更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1。
所以,社会部分的个体化越鲜明,社会整体的统一性也就越大。
在有机团结的社会中,其法律是恢复性的,这种法律的目的不是惩罚,也不是集体共同意识或情感的表达,而是成了已分化的个体之间有条件的行为规则,用涂尔干的话说,就是“拨乱反正,把已经变得混乱不堪的关系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2。
集体意识。
在涂尔干看来,社会团结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分工,精神基础是集体意识。
他继承孔德的思想,突出和强调社会共识对社会整合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集体意识的概念。
集体意识是“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3。
涂尔干认为,这些信仰与情感系统有它自己的生命。
集体意识尽管只能依赖个人意识而存在,但它又不同于个人意识,他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整个社会的精神象征。
在机械团结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里,集体意识几乎笼罩着全部的个人意识,驾驭大部分的个人,左右他们的日常生活,表现出强大的社会强制力4。
在个人分化较显著的有机团结社会里,虽然由于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的发展和加强导致了集体意识的强制力的缩小,为每个人自由的信仰、意愿、兴趣甚至个性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空间,但是它并没有消失。
在复杂的有机社会中,仍然对社会团结做出贡献。
在现代社会的各种特殊群体中,集体意识在一些由共同的的信仰联系自己成员的教会、亲属、种族等社会团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5在现代社会的各种职业群体中,共同的职业活动和利益会导致一种群体内部的同质性,这种同质性很可能使群体内部的个人形成共同的习惯、信仰、情感和道德伦理,而这些群体的成员在他们的行动中就会受到这种集体意识的制约和指导。
“在职业群体里,我们尤其会看到一种道德力量,它遏制了个人利己主义的膨胀,培植了劳动者对团结互助的极大热情,防止了工业和商业关系中强权法则的肆意横行。
”6三、面向未来:社会整合何以可能1.社会分工与社会整合1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91-92页。
2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2页。
3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42页。
4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90页。
5侯钧生:《西方社会学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社会分工产生社会团结,这是涂尔干有关社会团结主题的主要论点之一,社会分工是社会团结的物质基础。
与古典经济学家把分工研究建立在“私利”与“公益”基础上的取向不同,涂尔干从关注联系个人的社会纽带,即具有道德属性的集体意识出发,揭示了分工特有的社会功能。
1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进步既不能用个人快乐或追求幸福,也你能用快乐增长和提高劳动效率的愿望来解释,“我们只有在社会环境的某些变化里,才能找到解释分工发展的真正原因”2。
涂尔干认为劳动分工的发展或工业社会的出现既不是像孔德所说的那样是人类知识进步的结果,也不是像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是人们长期以来不断追求劳动生产率或增加物质幸福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社会容量”(即人口数量及关系)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间交往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之间生存竞争不断加剧的结果。
只有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同时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分工。
“两个有机体越是相似,就越容易产生激烈的竞争。
正因为它们有着同样的需要,追求着同样的目标,所以它们每时每刻都陷入一种相互敌视的状态中”3。
有了新的专门领域,“各种不同的职业可以同时存在互不侵害,因为他们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
就像动植物一样“它们之间的差别越大,就越不容易发生斗争”4。
由此,“社会的成员越多,这些成员的关系就会更加密切,他们的竞争就会越残酷,各种专门领域也会迅速而完备地产生出来”5。
这样,劳动分工就会一步步发展起来,最后导致了以高度劳动分工为特征的工业社会的形成。
与古典经济学家强调劳动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同,涂尔干认为:“劳动分工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这种功能分工方式提高了生产率,而在这些功能彼此紧密的结合。
分工的作用不仅限于改变和完善现有的社会,而是使社会成为可能,也就是说,没有这些功能,社会就不可能存在。
”6“事实上,劳动分工所产生的道德影响,要比它的经济作用显得更重要些;在两人和多人之间建立一种团结感,才是它真正的功能。
”7涂尔干认为现代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既不是斯宾塞所说的追求个人利益的自由竞争,也不是孔德和滕尼斯所说的国家,而是常态的社会分工。
分工是高度发达社会的特征,也是有机团结的物质基础,分工的高度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转变到有机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