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动系统1 概述使行驶中的汽车减速甚至停车,使下坡行驶的汽车的速度保持稳定,以及使已停驶的汽车保值不动,这些作用统称为汽车制动。
制动系至少有行车制动装置和驻车制动装置。
前者用来保证第一项功能和在不长的坡道上行驶时保证第二项功能,而后者则用来保证第三项功能。
除此之外,有些汽车还设有应急制动和辅助制动装置。
应急制动装置利用机械力源(如强力压缩弹簧)进行制动。
在某些采用动力制动或伺服制动的汽车上,一旦发生蓄压装置压力过低等故障时,可用应急制动装置实现汽车制动。
同时,在人力控制下它还能兼作驻车制动用。
辅助制动装置可实现汽车下长坡时持续地减速或保持稳定的车速,并减轻或者解除行车制动装置的负荷。
行车制动装置和驻车制动装置,都由制动器和制动驱动机构两部分组成。
为防止制动时车轮被抱死,提高制动过程中的方向稳定性和转向操纵能力,缩短制动距离,所以近年来防抱死系统(ABS)在汽车上得到很快的发展和应用。
1.1汽车制动系统的分类1) 按制动系统的作用(1)行车制动系统——使行驶中的汽车降低速度甚至停车的一套专门装置。
(2)驻车制动系统——使已停驶的汽车驻留原地不动的一套装置。
(3)第二制动系统——在行车制动系统失效的情况下,保证汽车仍能实现减速或停车的一套装置。
(4)辅助制动系统——在汽车下长坡是用以稳定车速的一套装置。
上述各制动系统中,行车制动系统和驻车制动系统是每一辆汽车都必须具备的。
2)按制动操纵能源(1)人力制动系统——以驾驶员的肌体作为唯一制动能源的制动系统。
(2)动力制动系统——完全靠由发动机的动力转化而成的气压或液压形式的势能图1 制动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1-前轮盘制动器;2-制动总泵;3-真空助力器;4-制动踏板机构;5-后轮鼓式制动;6-制动组合阀;7-制动警示灯进行制动的系统称。
(3)伺服制动系统——兼用人力和发动机动力进行制动的制动系统称。
按制动能量的传输方式,制动系统又可分为机械式、液压式、气压式和电磁式等。
同时采用两种以上传能方式的制动系称为组合式制动系统。
1.2汽车制动系的组成右图1给出了一种轿车典型制动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可以看出,制动系统一般由制动操纵机构和制动器两个主要部分组成。
1.2.1制动操作机构产生制动动作、控制制动效果并将制动能量传输到制动器的各个部件,如图中的2、3、4、6,以及制动主缸和制动轮缸。
(1)制动主缸 制动主缸分单腔和双腔两种,分别用于单回路和双回路液压制动系统。
(2)制动轮缸制动轮缸的功用是将液体压力转变为制动蹄张开的机械推力。
制动轮缸有单活塞和双活塞式两种。
单活塞式制动轮缸主要用于双领蹄式和双从领蹄式制动器,而双活塞式制动轮缸应用较广,即可用于领从蹄式制动器,又可用于双向领从蹄式制动器及自增力式制动器。
1.2.2制动器一般制动器都是通过其中的固定元件对旋转元件施加制动力矩,使后者的旋转角速度降低,同时依靠车轮与地面的附着作用,产生路面对车轮的制动力以使汽车减速。
凡利用固定元件与旋转元件工作表面的摩擦而产生制动力矩的制动器都成为摩擦制动器。
旋转元件固装在车轮或半轴上,即制动力矩直接分别作用于两侧车轮上的制动器称为车轮制动器。
旋转元件固装在传动系的传动轴上,其制动力矩经过驱动桥再分配到两侧车轮上的制动器称为中央制动器。
一、制动器分类制动器主要分为两类:鼓式制动和盘式制动。
(一)鼓式制动器1.领从蹄式制动器2.双领蹄式和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3. 双从蹄式制动器4. 单向和双向自增力式制动器以上介绍的各种鼓式制动器各有利弊。
就制动效能而言,在基本结构参数和轮缸工作压力相同的条件下,自增力式制动器由于对摩擦助势作用利用得最为充分而居首位,以下依次为双领蹄式、领从蹄式、双从蹄式。
但蹄鼓之间的摩擦系数本身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随制动鼓和摩擦片的材料、温度和表面状况(如是否沾水、沾油,是否有烧结现象等)的不同可在很大范围内变化。
自增力式制动器的效能对摩擦系数的依赖性最大,因而其效能的热稳定性最差。
此外,在制动过程中,自增力式制动器制动力矩的增长在某些情况下显得过于急速。
双向自增力式制动器多用于轿车后轮,原因之一是便于兼充驻车制动器。
单向自增力式制动器只用于中、轻型汽车的前轮,因倒车制动时对前轮制动器效能的要求不高。
双从蹄式制动器的制动效能虽然最低,但却具有最良好的效能稳定性,因而还是有少数华贵轿车为保证制动可靠性而采用(例如英国女王牌轿车)。
领从蹄制动器发展较早,其效能及效能稳定性均居于中游,且有结构较简单等优点,故目前仍相当广泛地用于各种汽车。
(二)盘式制动器盘式制动器摩擦副中的旋转元件是以端面工作的金属圆盘,被称为制动盘。
其固定元件则有着多种结构型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工作面积不大的摩擦块与其金属背板组成的制动块,每个制动器中有2~4个。
这些制动块及其促动装置都装在横跨制动盘两侧的夹钳形支架中,总称为制动钳。
这种由制动盘和制动钳组成的制动器称为钳盘式制动器。
另一类固定元件的金属背板和摩擦片也呈圆盘形,制动盘的全部工作面可同时与摩擦片接触,这种制动器称为全盘式制动器。
钳盘式制动器又可分为定钳盘式和浮钳盘式两类。
盘式制动器与鼓式制动器相比,有以下优点:1)一般无摩擦助势作用,因而制动器效能受摩擦系数的影响较小,即效能较稳定;2)浸水后效能降低较少,而且只须经一两次制动即可恢复正常;3)在输出制动力矩相同的情况下,尺寸和质量一般较小;4)制动盘沿厚度方向的热膨胀量极小,不会象制动鼓的热膨胀那样使制动器间隙明显增加而导致制动踏板行程过大;5)较容易实现间隙自动调整,其他保养修理作业也较简便;盘式制动器不足之处是1)效能较低,故用于液压制动系统时所需制动促动管路压力较高,一般要用伺服装置。
2)兼用于驻车制动时,需要加装的驻车制动装置较鼓式制动器复杂,因而在后轮上的应用受到限制。
1.3 汽车制动系的工作原理制动系统的一般工作原理是,利用与车身(或车架)相连的非旋转元件和与车轮(或传动轴)相连的旋转元件之间的相互摩擦来阻止车轮的转动或转动的趋势。
1)制动系不工作时·蹄鼓间有间隙,车轮和制动鼓可自由旋转2)制动时·要汽车减速,脚踏下制动器踏板通过推杆和主缸活塞,使主缸油液在一定压力下流入轮缸,并通过两轮缸活塞推使制动蹄绕支承销转动,上端向两边分开而以其摩擦片压紧在制动鼓的内圆面上。
不转的制动蹄对旋转制动鼓产生摩擦力矩,从而产生制动力3)解除制动·当放开制动踏板时回位弹簧即将制动蹄拉回原位,制动力消失。
2 汽车制动系的维护与诊断2.1汽车制动系的日常保养制动液:通常制动液的维护周期为2年或者4.8万千米。
对于具有防抱死ABS 功能的制动系,及时地补充制动液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主要是由于其蓄能器中灰尘和湿气的污染会导致价格不菲的阀体发生故障,并由此埋下安全隐患。
当车主发现制动力衰弱时,可以使用制动液湿度测试纸辅助分析故障原因是否因制动液缺损所致。
如果该故障的根源为制动液不足,必须及时补充足量的制动液。
由制动液储液罐通风口处正常渗入(或当储液罐盖打开时非正常进入)的湿气和灰尘缩短了制动液的维护周期。
在对制动液进行维护的同时,切不可疏忽车轮制动部分。
刹车垫、制动鼓、旋转体及制动钳:当前驱车辆主领潮流时,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对担当了2/3制动任务的前轮制动系进行科学有效的维护。
现在,由于各种后驱车、全驱车、货车和SUV遍地开花,人们“重前轻后”的传统观念已经在逐步改变。
逐渐取代石棉衬片的半金属刹车垫将导致旋转体全表面的严重磨损。
对车轮制动部件或刹车垫的检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并不是简简单单地从两边目测一下前轮刹车垫中间点的磨损量。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即使制动钳的开口距离恰好能够让您看到两边的刹车垫,也并不等于就可以得心应手、畅通无阻地操作了。
此外,由于制动器防护罩的普及应用,使得旋转体与刹车垫的接触面被多重遮挡、难以察看。
至于采用盘式制动的后轮,那更是深藏不露,令人难窥其貌。
通常,只有系统出现明显泄漏时,我们才会着重检查制动液的密封性。
其全面系统的检查包括传统的静态检查(即原地静态查找泄漏点)和动态检查(即检查制动过程中的密封状况)。
无论如何,当车辆制动系维护后续驶里程达到4.8万千米时,便需要对车辆的制动系进行一次全面的专业维护。
制动旋转体上的轻微划痕并无大碍。
不过由于紧固螺母拧紧力不均和制动旋转体厚度不均而导致旋转体的过度磨损将严重影响制动性能。
为了减轻重量,许多旋转体采用了非常规结构尺寸,从而难以满足部分机床加工夹持的基本要求。
如果您发现某一旋转体已经过加工,那么请按照同一车轴上第二只旋转体的尺寸对其进行更换。
理论上,可以仅更换一只旋转体,但是为了获得最佳的制动平衡效果,还是建议同时更换同一车轴上的两只旋转体。
该建议同样也适用于后轮制动鼓。
在制动过程中,通过感受制动钳活塞的回复运动,便可以完成制动钳关键功能的自动检查工作。
如果制动钳活塞回位不顺,请更换一只新的制动钳;如果要泄放或充注制动液,请确认泄放阀可以正常打开;如果泄放阀凝结,请更换为新的制动钳。
如果石棉衬片已经磨损了3.175mm,此时即使在轻载负荷下,其安全续驶里程也已经很有限了。
另外,如果此时需要进行中高负荷的刹车,该磨损衬片衰弱的制动力必将使行车的安全性大打折扣。
一些后轮盘式制动的后驱车采用了帽式旋转体,该帽式旋转体还充当了驻车制动鼓。
有很多车主常常忽略取消驻车制动便直接驱动汽车,其旋转体和制动蹄进行直接的金属-金属摩擦,结果必将导致旋转体、刹车垫和制动蹄发生严重磨损。
2.2 汽车制动系统的故障诊断一、制动效能不良现象:汽车行驶中制动时,制动减速度小,制动距离长。
原因:1.总泵有故障。
2.分泵有故障。
3.制动器有故障。
4.制动管路中渗入空气。
诊断:液压制动系统产生制动效能不良的原因,一般可根据制动踏板行程(俗称高、低)、踏制动踏板时的软硬感觉、踏下制动踏板后的稳定性以及边疆多脚制动时踏板增高度来判断。
1.一般制动时踏板高度太低、制动效能不良。
如连续两脚或几脚制动,踏板高度随这增高且制动效能好转,说明制动鼓与磨擦片或总泵活塞与推杆的间隙过大。
2.维持制动时,踏板的高度若缓慢或迅速下降,说明制动管路某处破裂、接头密闭不良或分泵皮碗密封不良,其回位弹簧过软或折断,或总泵皮碗、皮圈密封不良,回油阀及出油阀不良。
可首先踏下制动踏板,观察有无制动液渗漏部位。
若外部正常,则应检查分泵或总泵故障。
3.连续几脚制动时,踏板高度仍过低,且在第二脚制动后,感到总泵活塞未回位,踏下制动踏板即有总泵推杆与活塞碰击响声,是总泵皮碗破裂或其连续几脚,回位弹簧太软。
4.连续几脚制动时踏板高度稍有增高,并有弹性感,说明制动管路中渗入了空气。
5.连续几脚,踏板均被踏到底,并感到踏板毫无反力,说明总泵储液室内制动液严重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