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半导体车载冰箱电子制冷原理

半导体车载冰箱电子制冷原理

半导体车载冰箱电子制冷原理
(资料来源:中国联保网)半导体电子制冷又称热电制冷,或者温差电制冷,它是利用“帕尔帖效应”的一种制冷方法,与压缩式制冷和吸收式制冷并称为世界三大制冷方式。

1843年,法国物理学家帕尔帖在铜丝的两头各接一根铋丝,再将两根铋丝分别接到直流电源的正负极上,通电后,他惊奇的发现一个接头变热,另一个接头变冷;这个现象后来就被称为“帕尔帖效应”。

“帕尔帖效应”的物理原理为:电荷载体在导体中运动形成电流,由于电荷载体在不同的材料中处于不同的能级,当它从高能级想低能级运动时,就会释放出多余的热量。

反之,就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即表现为制冷)。

所以,“半导体电子制冷”的效果就主要取决于电荷载体运动的两种材料的能级差,即热电势差。

纯金属的导电导热性能好,但制冷效率极低(不到1%)。

半导体材料具有极高的热电势,可以成功的用来做小型的热电制冷器。

经过多次实验,科学家发现:P型半导体(Bi2Te3-
Sb2Te3)和N型半导体(Bi2Te3-
Bi2Se3)的热电势差最大,应用中能够在冷接点处表现出明显制冷效果。

通上电源之后,冷端的热量被移到热端,导致冷端温度降低,热端温度升高,这就是著名的Peltiereffect。

这现象最早是在1821年,由一位德国科学家ThomasSeeb
ack首先发现,不过他当时做了错误的推论,并没有领悟到背後真正的科学原理。

到了1834年,一位法国表匠,同时也是兼职研究这现象的物理学家JeanPeltier,才发现背後真正的原因,这个现象直到近代随著半导体的发展才有了实际的应用,也就是[致冷器]的发明(注意,这种叫致冷器,还不叫半导体致冷器)。

由许多N型和P型半导体之颗粒互相排列而成,而NP之间以一般的导体相连接而成一完整线路,通常是铜、铝或其他金属导体,最後由两片陶瓷片像夹心饼乾一样夹起来,陶瓷片必须绝缘且导热良好,看起来像三明治.
电子冰箱简单结构为:将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以及铜板,铜导线连成一个回路,铜板和导线只起导电作用,回路由12V直流电供电,接通电流后,一个接点变冷(冰箱内部),另一个接头散热(冰箱后面散热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