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天然产物提取与分离第三章_黄酮类化合物
天然产物提取与分离第三章_黄酮类化合物
第三章、黄酮类化合物
第一节 概述
黄酮类化合物:
• 以前,主要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 合物; • 现在,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通过中央 三碳原子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8 7 6 5
1 O
2’ O 2 1‘ 6’ O
3‘ 4’ 5‘
4 O 色原酮
2-苯基色原酮
2’ HO A O 2 1‘ C 6’ O C6-C3-C6 B
(+)-儿茶素
(三)、抗炎作用
芦丁及其衍生物羟乙基芦丁、二氢槲皮素、橙皮 苷、甲基查耳酮等对于角叉菜胶,5-HT及PEG诱发 的大鼠足爪水肿、甲醛引发的关节炎及棉球肉芽肿 等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金荞麦中的双聚原矢车菊苷元有抗炎、祛痰、 解热、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临床用于肺脓肿及其它感染性疾病。 羟乙基芦丁及棉花皮苷对于胃溃疡似有治疗及预 防作用。
芦丁
立可定
(二). 抗肝脏毒性作用 • 水飞蓟素、异水飞蓟素及次水飞蓟素等黄酮类 物质动物实验证明均具有较强的保肝作用。临 床上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多种
中毒性肝损伤等疾病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儿茶素近年在欧洲也用作抗肝脏病毒性药物,
可治疗脂肪肝及四氯化碳引起的中毒性肝损伤
有一定的效果。
花色素类 anthocyanidins
黄烷-3,4-二醇 类flavan-3,4-diols
双苯吡酮类 xanthones
黄烷-3-醇类 flavan-3-ols
异黄酮 isoflavones
二氢异黄酮 isoflavanones
查耳酮类 chalcones
二氢查耳酮 dihydrochalcones
(一)酸性
• 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
显酸性,可溶于碱性水溶液、吡啶、甲酰
胺及二甲基酰胺(形成氢键)中。
• 酚羟基位臵及数目不同,酸性强弱也不同,黄酮
的酚羟基酸性强弱顺序为:
• (7,4‘)二个羟基 > (7或4’)一个羟基 >一
个一般酚羟基>一个(5-)羟基
2’ HO A O 2 1‘ C 6’ O C6-C3-C6 B 5‘ 3‘ 4’ OH
3.镁盐
常用醋酸镁的甲醇溶液。试验时在纸上滴加一滴溶
液,喷以醋酸镁的甲醇溶液,加热干燥,在紫外灯
下观察。
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类可显天蓝色荧光,而黄
酮、黄酮醇及异黄酮类等则显黄~橙黄~褐色。
4.三氯化铁反应 三氯化铁水溶液或醇溶液是常用的酚类化合物显
色剂。 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含有酚羟基可产生阳 性反应。 但一般仅在含有可形成分子内氢键的酚羟基时, 才呈现明显的颜色(?)。
(三)硼酸显色反应
• 黄酮类化合物含有所示结构时,在无机酸或有机 酸存在下,可与硼酸反应生成亮蓝色。
O
C OH
C
C
O
OH O
(四)碱试剂的显色反应
• 利用碱性试剂反应可帮助鉴别分子中某些 结构特征。 • 通过纸斑反应鉴别时,用氨蒸汽处理后呈
现的颜色变化臵空气中会随即退去,因此
碱性试剂一般用碳酸钠水溶液而不用氨蒸
代或3,4’-二羟基取代时,在碱性溶液中不
稳定易被氧化,由黄色~深红色~绿棕色 沉淀。
第三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一、提取
A 提取基本原则
在植物花、叶、果实等组织中,黄酮类化合物多 以苷的形式存在,在木部等坚硬组织中,黄酮类
化合物多以苷元的形式存在。
第二节、黄酮类化合物理化性质及显色反应
理化性质及显色反应用于提取分离或其结构鉴定;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呈色反应发挥着谱学 技术所代替不了的作用。
一、黄酮类化合物的性状
1.存在状态 • 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少数为无 定型粉末。 2.旋光性 • 游离的各种苷元母核中,除了二氢黄酮、 二氢黄酮醇、黄烷及黄烷醇有旋光性外, 其余均无旋光性。
1.游离苷元
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
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及稀碱水
溶液中。
• 黄酮、查尔酮等平面性强的分子,因分子
之间引力较大,难溶于水;
O HO OH
O 黄酮
• 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等,因系非平面分子,
故分子与分子间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降
低,有利于水分子进入,溶解度稍大。
R=H,二氢黄酮 R=OH,二氢黄酮醇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生理活性多 种多样,引起国内外广泛重视。 截止到1974年,国内外已发表的黄酮类化合物 共1674个(主要是天然黄酮类,少数为合成品, 其中苷元902个,苷722个),并以黄酮醇类最为 多见,约占总数的1/3,其次为黄酮类,占总数 的1/4以上,其余则少见。 截止到1993年,黄酮类化合物总数已超过4000 个。
CoA
O
CO
OH
HO
OH OH
OH
O
O
O
HO O OH
OH
O
桂皮酸途径形成黄酮类化合物
二、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分类
•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常连接有酚羟基、甲 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官能团。
• 黄酮类化合物常与糖结合成苷。
• 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 臵(2-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 等特点,可将主要黄酮类化合物分类如下:
汽。
1.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碱性溶液中开环,转变成 异构体查尔酮,显现橙~黄色
OH HO O OCH3 _ HO OH O H+ OH HO OH OCH3
OH
O
橙色-黄色
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碱性溶液中开环
2.黄酮醇类化合物在碱性溶液中先呈黄色, 通入空气后变为棕色,以区别其它类黄酮 化合物 3.黄酮类化合物当分子中含有邻二酚羟基取
对 位
三、酸性与碱性
P-Π 共轭
C7位和C4’位处于羰基对位,形成P-∏ 共轭, 若7,4’存在酚羟基则酸性增强
(二)碱性
γ-吡喃环上的1位氧原子,因有未共用 电子对,表现出微弱的碱性,可与强无机酸、 如浓硫酸、盐酸等生成盐,但生成的盐极不 稳定,加水后可分解。
黄酮类化合物溶于浓硫酸生成盐,可用于 鉴别。
.. + o
H
o
四、显色反应
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多与分子中存在 的酚羟基及γ-吡喃酮环有关。
各类黄酮化合物的显色反应
类别 黄 酮 黄酮醇 红~紫 红 紫红 绿黄 黄 黄绿 深黄 二氢黄酮 红、紫、 蓝、 紫红 查耳酮 异黄酮 橙酮
盐酸+镁粉 黄~红 盐酸+锌粉 红
硼氢化钠
柠檬酸-硼 绿黄 酸 醋酸镁 三氯化铝 氢氧化钠 水溶液 浓硫酸 黄 黄 黄
黄酮苷举例
HO OH HO
rutinose O O OH
CH 2OH O
OCH 3
HO
O
OH
O
O OH 葛根黄素
橙皮苷(hesperidin)
C-苷
O-苷
三、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一)、对于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不少治疗冠心病有效的中草药或活血化 瘀类中药中均含有黄酮类化合物。芦丁、 槲皮素、葛根素、人工合成的立可定等 均有明显的扩冠作用,并已应用于临床。 有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低血脂及胆固 醇的作用。
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很高的一种 还原剂,与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产生红~紫色, 其它黄酮类化合物均不显色。
(二)金属盐类试剂络合反应
黄酮类化合物中含有上列结构单元时,可与铝盐、 铅盐、锆盐、镁盐等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络合物。
氯化锶在氨性甲醇溶液中与分子中具有邻二羟 基的黄酮化合物生成绿色~棕色或黑色沉淀。
异黄酮
O
O 二氢黄酮
无交叉共轭体系或共轭链短,不显颜色或微黄色
一般情况下,
——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多呈灰黄-黄色
——查耳酮为黄-橙黄色 ——二氢黄酮醇、二氢黄酮、异黄酮类因不 具有交叉共轭体系或共轭链短,不显颜色或 显微黄色
二存在状态不
同有很大差异。
———例如黄酮类分子中引入羟基,水溶解 度相应增大,但羟基经甲基化后则增加在 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
• 对于花色苷元(花青素)类虽也为平面结构,
但因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盐的通性,故亲 水性较强,水溶解度较大。
2.黄酮苷 一般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等强极性溶剂 中,但难溶或不溶于苯、氯仿等有机溶剂 中。
糖链长度及结合位臵,对溶解度也有影 响。
三、酸性和碱性
• 为什么具有酸碱性?
2’ HO A O 2 1‘ C 6’ O C6-C3-C6 B 5‘ 3‘ 4’ OH
显色反应操作
• 将试样溶于1.0 ml甲醇或乙醇中,加入少许 镁粉(或锌粉)振摇,滴加几滴浓盐酸,12分钟内(必要时微热)即可显色。
• 花青素及部分橙酮、查耳酮在单纯盐酸作用 下也会变色,需做浓盐酸空白对照试验。
• 为了避免提取液本身颜色的干扰,一般观察 加入浓盐酸后的泡沫颜色。
2. 硼氢化钠(钾)反应
橙酮类 (aurones)
高异黄酮类 (homoisoflavones)
一、性状
O
O
OH O O
O
O
OH O
O
+ O
O
OH
OH
OH
O
O
OH O
O
OH
O
O
O CH
OH
O
O
O
O
黄酮甙类化合物
•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以苷类(苷元+糖) 形式存在,并且由于糖种类、数量和联接 位臵及联接方式不同,可组成各种各样的 黄酮苷类。 • 组成黄酮苷的主要糖类有:单糖类(如葡 萄糖)、双糖类(如槐糖)、三糖类(如 龙胆三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