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税法概论

税法概论

国家征税的依据是政治权力
征税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既是目的,也是起因)
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
税收的分类
依据税收归属和征收管辖权限可分为中央税(消费税、关税)、地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增值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依据计税依据不同,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
国家税务总局二○○九年十一月六日印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关于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公告》。
税法的分类
按税法的基本内容和效力的不同,可分为税收基本法和税收普通法
按照税法的职能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税收实体法(确立税种立法)和税收程序法
按照税收征收对象不同,可分为流转税税法、所得税税法、财产行为税税法、资源税税法、特定行为税税法
税目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明确征税的范围,体现征税的广度,凡属于列举税目之内的产品或收入即为应税对象,反之则为非应税对象;二是对具体征税项目进行归类和界定,以便针对不同的税目确定差别税率。为贯彻国家税收调节政策,国家可根据不同项目的利润水平及国家经济政策制定高低不同的税率。
确定税目通常采用两种基本方法:一是“列举法”,按照每一种商品的经营项目或收入项目分别设计税目,必要时还可以在税目之下划分若干子目。适用于税源大、界限清楚的课税对象。另一种是“概括法”,按照商品大类或行业设计税目。概括法适用于品种类别繁杂、界限不易划清的课税对象。
改革方向:以所得税为主体(?),结构性减税
2010年05月21日《经济参考报》:“内地税收加剧贫富分化富人靠偷税漏税发家”
理应成为调节收入差距的税收杠杆被认为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拉大了贫富差距。
目前的税收监管在富贵阶层面前存在一定的“盲区”,由此造成了贫富阶层实际税负不公。
“该收的收不上,不该收的‘挖地三尺’”。如果不首先解决对高收入者的税收监管难题,出台再好的政策也将是一纸空文。
法定减免、特定减免、临时减免【海关法和关税协定】
税基式减免
税率式减免
税额式减免
税法基本要素之十:罚则
税法基本要素之十一:附则
税法的地位及其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税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税法与《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它是制定所有法律、法规的依据和章程。税法是国家法律的组成部分,当然也是依据《宪法》的原则制定的。
3、国务院制定的税收行政法规(实施条例、细则)
4、地方人大制定的税收地方性法规(海南、民族自治地区)
5、国务院主管部门制定的税收规章(解释、细则)
6、地方政府制定的税收地方性规章(实施细则)
税收立法
税收立法、修订和废止程序
1、提议阶段。一般由财政部或国家税务总局负责提出立法方案,上报国务院。
2、审议阶段。有国务院审议,也有人大审议。
税制特征
第三,税收增长很快,税负较重(税收增长远超GDP)
2007年,全国税收累计完成49449亿元,增长31.4%,同年GDP增长率为11.4%,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0.5%。为什么税收增长远高于GDP增幅?国家税务局解释:一是核算方法差异;二是累进税率制度;三是外贸进口影响差异;四是征管效率提高,流失减少;五是政策调整,如2007年证券交易印花税。学者们普遍认为与税制和税收征管能力相关的税收征收率(实际税负/法定税负)较低是过去几年税收收入持续高于GDP增幅达主要原因。
税法与行政法:
第二节我国税收的立法原则
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公平合理的原则(合理负担、量能纳税、考虑环境、税负平衡)
民主决策的原则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与废、改、立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我国税收立法与实施
税收立法
税收立法机关
1、全国人大制定的税收法律(所得税法、征收管理法)
2、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制定的税收法律(暂行条例)
税制构成
现行税收体系分类(国家税务总局的划分方法):
货物和劳务税(又称流转税、商品税,对商品或劳务的销售额或营业额较为敏感,与盈利与否无关)
所得税(以实际利润或利得征税)
财产税(缓解财富分配不均)
特定行为与目的税(政策性强)
增值税
消费税
营业税
进出口税收
车辆购置税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土地增值税
资源税
房产税
立法层次较低,随意性较大,“暗税”繁杂
(1950年12月至今)全部法规12375条,其中基本法规132条,地方法规9587条。
税制特征
第五,税负不均,体现在:
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税负不同
不同类型资产的收益税负不同
不同的纳税主体税负不同
不同的纳税地点税负不同
不同的行业税负不同
不同的纳税时期税负不同
税制特征
依据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不同,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依据税收负担是否转嫁,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按照税收征收对象不同,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特定行为税
什么是税法?
税法与税收制度密不可分,税法是税收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税收制度简称税制,是税法所确定的具体内容。税收制度的内容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不同的要素构成税种;二是不同的税种构成税收制度;三是规范税款征收程序的法律法规。
税法与民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也就是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故民法调整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平等、等价和有偿。而税法的本质是国家依据政治权力向公民进行课税,明显带有国家意志和强制的特点。
税法与《刑法》:税法与《刑法》有本质区别。《刑法》是关于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税法则是调整税收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其调整的范围不同。
狭义的纳税环节:应税商品在流转过程中应纳税的环节,是商品流转课税中的特殊概念。
税法基本要素之七:纳税期限
纳税期限是指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缴纳税款的期限。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纳税期限(确定结算应纳税款的期限,即多长时间纳一次税。一般有1天、3天、5天、10天、15天、一个月等几种。)
缴库期限(确定缴纳税款的期限,即纳税期满后税款多长时间必须入库。)
(1)层次高的法律优于层次低的法律;
(2)同层次法律中,特别法优于普通法;
(3)国际法优于国内法;
(4)实体法从旧,程序法从新。
第四节我国现行税法体系(税制)
税制构成
广义税制是税收法规和征收管理制度的总称,用以法律化、规范化征纳关系。
狭义的税制是指国家设置某一具体税种的课征制度,由纳税人、征税对象、计税依据和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税收优惠、违法处理等基本要素(要件)构成。每个基本要素的具体规定就决定了税收的具体形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税收种类。
税法概论
第一节税法要素及作用
第二节我国税收的立法原则
第三节税法的立法机关及实施
第四节我国现行税法的体系
第五节我国现行税收管理体制
税法要素及作用
什么是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手段(与发行货币、发行国债、收费、罚没不同)
税制特征
第四,税权高度集中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税收征管法》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具有法律效力的税收暂行规定或条例,如增值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等
国务院制定的税收行政规章:《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制定的税收部门规章:《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税务代理试行办法》
税基的概念:又叫计税依据,是据以计算征税对象应纳税款的直接数量依据,它解决对征税对象课税的计算问题,是对课税对象的量的规定。以价值形态作为税基,称为从价计征;以物理形态作为税基,称为从量计征。
税法基本要素之四:税目
税目是在税法中对征税对象分类规定的具体的征税项目,反映具体的征税范围,是对课税对象的界定。
3、通过阶段。有国务院通过,也有人大通过。
4、公布阶段。总理发布,国家主席发布。
税收实施
税收法律的实施过程包括执法和守法两个方面:
1、要求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正确运用税收法律,并对违法者实施制裁;
2、要求税务机关、税务人员、公民、法人、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严格遵守税收法律。
税收执法过程中,一般按以下原则掌握:
相关概念:代扣代缴(稿费)和代收代缴(应税消费品加工受托方)
相关概念:负税人是指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税法基本要素之三:征税对象(课税对象、征税客体)
对什么征税?是征纳双方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客体或标的物,是区别一种税与另一种税的重要标志。
征税对象按其性质的不同,通常可划分为流转额、所得额、财产、资源、特定行为等五大类,通常也因此将税收分为相应的五大类即流转税、所得税、财产、资源、特定行为税。
2010年,全国税收实现稳定增长,完成77390亿元。在税种方面,国内增值税(改革)、国内消费税、营业税分别增长14.8%、27.5%、23.8%,所得税(征收效率和税基)增长20.4%。同期GDP增长为10%左右。
耶鲁大学经济金融学教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志武在《我们的政府有多大》
一文中对1995年以来中国税收增长与个人收入增长的比较
按次纳税
税法基本要素之八:纳税地点
是指根据各个税种纳税对象的纳税环节和有利于对税款的源泉控制而规定的纳税人(包括代征、代扣、代缴义务人)的具体纳税地点。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
企业所在地纳税
营业行为所在地纳税
合并(集中)纳税
口岸纳税
税法基本要素之九:减税免税
是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采取减少征税或者免予征税的特殊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