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赤壁赋 ppt课件

后赤壁赋 ppt课件


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 径。
2020/12/2
18
第三段:
呜呼噫嘻:哎呀。 顾笑:回头微笑。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冷清寂寞。正好有一只鹤,
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巴很
随遇而安的淡泊
2020/12/2
17
第二段 小结:
第二段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
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
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
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
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
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
11
第二段:
水落:江水退落。
曾:表示从前经历过,如曾经。
履:践,踩,如“如履薄冰”。 悄然:忧愁的样子。
于是,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 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达千尺;山峦很高,月亮 显得小了,江水退落,礁石露了出来。时间才过了多久? 而以前江山的景色已变得再也不认识了!我就撩起衣襟上 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 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鹰鹘筑巢的高 处,向下俯视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 这个极高处。我放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 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 哀,肃穆惊恐,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返回去登 上船,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停止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
2020/12/2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如此良夜何: 像这样美好的夜晚将如何度过呢?
谋诸妇: 我与妻子商量。
以待子不时之须:“不时之须”指随时的,不是预定 时间的需要。整句译为是为你临时 的需要而准备的。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有两 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 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俯仰 环顾,觉得很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应答。过了一 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 皎洁,清风吹拂,像这样美好的夜晚将如何度过呢?”一位客 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 就像松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 商20量20/,12/2妻子说:“我有一斗酒,收藏了很久,是为你临时的需10 要而准备的。”
请找出第一段中写景的句子,此句写的季节、对象是 什么?说说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如何?题为 赤壁,可这里写的并不是赤壁?为什么?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
仰见明月。”
黄泥坂的初冬月夜,
景色清朗,静谧宁馨。
平静的乐。
良宵、美酒、贵宾、佳肴,使夜游赤
壁的兴致更浓,为游赤壁作铺垫。
2020/12/2
4
面对逆境的态度
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
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 环境的超越态度
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 故的观念
2020/12/2
执着于人生而 又超然物外的 生命范式蕴含 着坚定、沉着、 乐观、旷达的 精神
5
后赤壁赋 苏轼
2020/12/2
6
赤壁全景图
2020/12/2
7
东 坡 赤 壁 全 景 图
2020/12/2
2020/12/2
15
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 后,采取了什么行动?体现他怎样的 情感态度?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听其所止而休焉”,体现 了他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的淡泊态度。
2020/12/2
16
夜游赤壁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
无奈、惊叹
划然长啸
激昂的乐
凛乎不可久留
悲伤、恐惧
听其所止而休
8
整体感知
题目为“后赤壁赋”,但是本文却写了多 个场景,请你把所描述的场景的相关地点 找出来,并说说三段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黄泥坂、家;第二段,赤壁 下、赤壁上;第三段,江上、家。
第一段:夜游黄泥坂。第二段:复游 赤壁的所见所感。第三段:夜半江中 见鹤,梦中道士化鹤。
2020/12/2
9
第一段:
2说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由此 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示苏轼怎样的情感?并生发出怎样 的冲动?联系《赤壁赋》中写景的句子,比较景色的异同。
写景的句子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
落石出”。
全用白描,状景写情,字字如画,景色清冷峭拔。
诗人由此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的感慨。
从中暗示了苏轼无奈、惊叹的情感。
生发出下小舟、登高山,与大自然和而为一的冲动。
《赤壁赋》中写景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
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特点:宁静清幽。
两者都有对人生短促、年华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对大
自2然020/造12/2物之神奇的惊叹。
13
苏轼下小舟、登高山,独自历险,无人能从。 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他为什 么要“划然长啸”?
第一,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激烈 的激昂之情,仿佛自己就是宇宙的精灵, 天地的主宰。第二,抒泄贬谪黄州以来 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感情:激 昂的乐。
2020/12/2
14
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呢? 这种情感在《前赤壁赋》里有体现吗?
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 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 《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 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 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感情:悲伤 恐惧。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2020/12/2
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 治事业的无成。但从中可
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
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 逆境中建立起来的 。
1
苏轼生平的逆境
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 ”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
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 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 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 六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