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提纲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提纲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社会十分看重。婚礼有六道程序,
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 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 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 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
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 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咏国民党纸币》 袁水拍
跑上茅屋去拉屎, 忽然忘记带草纸, 袋里掏出百万钞, 擦擦屁股满合适。
民歌
江苏:茉莉花 四川:太阳出来喜洋洋 湖南:浏阳河 陕西:东方红 山东:沂蒙山小调 安徽:凤阳花鼓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 杂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 曲艺和杂技;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
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 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
包括放风筝、打角螺、弹弓、跳房子、 看西湖景、跳绳子、拈石子、老婆拳、 老鹰担鸡、斗蟋蟀、滚铁环、解绷绷、 捉迷藏、骑马马、拔纸牌、折纸、七巧 板、变虎猫、剪纸、跳皮筋、丢手绢等。
(三)传统技艺、医鼻烟壶 4 彩绣 5皮影 6口技 7 布袋戏 8 变脸 9 捏面人 10 绣花鞋 11 吹糖人 12 核雕13 空竹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婚嫁礼仪、寿诞礼仪、建房乔迁礼仪、庆贺 礼仪、交往礼仪、丧葬礼仪、节日礼仪、称 谓礼仪等八大部分
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
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 鞋帽衣物。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 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 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 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 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
打油诗:打油诗,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要求的文学知识 和格律不高,便于普通人口耳相传。同时是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对现
实的批判,对社会的认识以及面对生活所表达的一种形式。打油诗,创造起 来较易,便于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便于记忆等。
《咏雪》 (唐)张打油
江山一笼统, 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 言
是口口相传的文学作品,是民间文学的主要流传方式,其内容可以包括诗歌、 故事等。在民间口头文学中,打油诗、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是数量最多的三类。 例如,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等就是由口头文学慢慢成型的。
常见的口头文学的样式:打油诗、对联、绕口令、谚语、谜语、歇后语、民歌、 民谣、笑话等。每种文学样式都有各自的艺术特点与内涵,都是民俗文化应了 解的内容。
谢谢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中国传统戏剧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一般均表述依次为:京剧、越剧、 黄梅戏、评剧、豫剧。
京剧:《空城计》、《霸王别姬》等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 等 黄梅戏:《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评剧:《刘巧儿》、《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 豫剧:《穆桂英挂帅》等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 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
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主要的节庆
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 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 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 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传说地宫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 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民间要 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 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