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2008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1
万绿丛中一点红 别具一格柔带刚
--论李清照的女性意识
邹 晖1
摘 要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诗词创作中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对社会人生以及女性绚丽多彩的情感生活和内心世界的独特把握与感受,传达了浓厚的迥异于时代的女性意识,集中表现在她突出的才女意识、情爱意识、个性意识和忧患意识,体现了一个封建知识女性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和独特的女性生命意识。
Abstract
Li Qingzhao ,the women poet in the Song Dynasty, in the creation of poetry in its own
unique aesthetic perspective on the social life of women as well as the colorful life and the
emotional heart of the world and grasp the unique experience,and conveyed the strong women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times,which focus on the performance of
outstanding talented woman in her sense of awareness of love, the sense of individuality and a
sense of crisis,reflecting a Feudal knowledge of the women's pursuit of an ideal life and unique
sense of the lives of women.
关键词:李清照 女性意识 东方女性美 易安体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个男权社会,文化传统也是男子本位的文化传统。多少聪颖秀慧的女性被这种传统埋没了灵性和才情,平平庸庸地生活,悄无声息地逝去。而李清照,这位生于九百年前的中国最优秀的女作家,却在这千古黯然的背景上怒放成一朵灿烂的奇葩。她以典雅优美、独特而又多彩的诗、词、文,在几乎属于男人世界的封建文坛上卓然而立,成为唯一一个堪与众多男性大家媲美的女作家。正如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所云:“中国文学史上很少有女性文学作家。汉之蔡琰、唐之薛涛、鱼玄机已属凤毛麟角,但不能占第一流的地位,只有女词人李清照却在有宋一代词人中占了个首要地位,独自博得个大作家的荣名。” [1]作为唯一一个享此殊荣的女性,她的作品至今流淌着作者的真情和血泪,流淌着作者与自然、社会紧密联系的生命活力。读她的作品,我们能时刻感受到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柔婉。从创作的另一角度看,李清照的词是对自已生活和心理状态的抒写,是她情感多样和多态的自然流露,更是词人作为一个女性对自身情感体验和认识。这种体验和
1 邹晖(1979年—),湖南邵阳人,隆回沙子坪完全小学教师,主要从事小学语文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西华师范大学2008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2
认识饱含着词人一生热烈而又孤独、痛苦而又执着的人生追求。所以,李清照的词尤其是其后期词总是表现出一种浓郁的感伤意境。在深刻体会这种感伤意境的背后,我们读出了易安词欲求人生理想而未果的深深遗憾,女词人才胜须眉而多悲的愁苦,和生命价值失落而难以排解的伤怀。她的才华和雅趣,她的多情和敏感,她的高傲和叛逆,使易安词具有突出的女性意识。
李清照这种女性意识,是“将自我感情体验和认识自觉化为对外界对象的认识形式和表现形式,使自己的个性气质升华为作品悲喜交融的抒情情调和艺术形象的个性气质,从对象自我化进而自我对象化,形成了创作的个人风格”。[2]研究李清照的女性意识对于深入认识她的生活与创作,并准确把握其复杂女性心理和创作历程具有重要价值。本文试图以一种公正、科学的态度去揭示李清照的女性意识,以期更加接近真实的李清照。
一、才女意识——万绿丛中一点红
女性意识,实际上就是有关于女性的观念,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中国历代的妇女意识,是植根于中国历史土壤的产物,是中国宗法社会、封建专制制度和小农意识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为男尊女卑的轻视妇女的价值观和束缚妇女的道德礼教观,这些观念深深烙印在世世代代的中国的男男女女的头脑之中,习以为常,根深蒂固。[3]
在李清照的时代,中国妇女的处境之艰难依然是有目共睹的。[4]对此,在《吾国吾民》一书中,林语堂先生的结论是,中国妇女自原始时代起就没有得到与男子平等的待遇了。他引述了《诗经》中的著名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封建道德要求女性卑弱自处,甘居人下。生长于相对自由开明的书香门第中的李清照却与这种封建传统格格不入,她丝毫不以自己身为女子而自卑气短,相反,她刚强自信,开朗疏放,甚至颇有争强好胜之心。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以三十三个字将其自在浪漫的闺中生活,活泼洒脱的少女形象表露无遗,全篇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热情。她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词,景象壮阔,气势磅礴,其浑成豪放,不让苏、辛。她的《词论》历评诸大家之短,率直大胆又多中肯綮,裴畅芝谓之“自恃其才,藐视一切„„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5](《词苑萃编》卷9),“狂妄”之诬恰见出李清照难得的锐气。《金石录后序》记录她与丈夫赵明诚于归来堂中烹茶猜书,“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6],可见角胜后李清照那兴奋不已的神情。《打马图序》言“夫博者无他,争先术耳”,“予性喜博”,“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6]。晚年的李清照犹争先喜博,不乏留名后世的壮怀。
同时,李清照又毕竟是个生活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陶冶了她,塑造了她,当她抛弃了封建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卑顺之气的时候,李清照便将典雅的东方女性美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6](《点绛唇》)是可爱少女俏丽西华师范大学2008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3
活泼、羞涩含情的美;“绣面芙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响约来”[6](《浣溪沙》),这是年轻姑娘娇丽妩媚,于矜持中寓万钟风情的美;“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6](《花阴》),这是美丽思妇清雅哀凄、风流蕴藉的美;“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藉,不减荼蘼。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6](《多丽》),这是高雅才女借咏菊以自喻,冰清玉洁、风韵拔俗的美;“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6](《遇乐》),这是老年嫠妇思乡爱国,悲凄忧愤,让人闻之涕下的美。
词本有“男子而作闺音”的传统,素以柔婉藉为当行本色。传统与女子天性的契合,使李清照创作起词来更加得心应手。同时,她更以真正女性化的词作,展示出女性特有的矜持、含蓄、真、深挚、细腻、清雅,使那些男性文人代拟的闺词相形见绌。可以说,李清照借词将东方女性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她的这些词作不但和些男性文人表达居高临下的怜爱同情,甚或猥亵地观赏玩弄之情的作品绝不相类,就是和那些性文人客观描摹和刻意体验的作品也大相径庭。李清照这些词作透露出的是对女性那不可替代的体貌和心灵之美的真诚而严肃的赞美,是对女情感世界和独特品格的充分尊重和肯定,是源于本真的对自身、对女性的真正认可。概而言之,李清照展示出既无附庸卑顺之气,又不失女性柔魅力的崭新境界的东方女性美,是对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一种摒弃,正所谓“万绿丛中一点红”。
二、情爱意识——热烈的渴望与追求
李清照女性意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她的爱情婚姻观。
众所周知,词是人们内在情感的感性形式,是一种抒情性最强、最集中、最深透的艺术形式。易安词着眼于女性特有的心理特质,着眼于塑造真实可感的自我形象,抒写了她的爱情的烦恼与忧愁、幸福与欢乐,表现了宽泛而厚实的真爱和挚情。透过她的文字,我们看到她对待爱情,她“不是裹着沉重的礼教外衣,失去女性自我意识和情感世界,迎合三从四德审美规范的雕塑品,而是有独立意识和情欲要求的灵魂和肉体完美统一的真实、活泼的女人”。[7]
李清照和大多数人一样追求真挚的爱情,渴望幸福的婚姻,而她高于常人之处在于将志同道合的爱情作为婚姻存在的基础,她的幸运在于她拥有过这样一段封建社会里极难得的婚姻。赵明诚虽是官宦子弟,却嗜书笃学,决非纨儿郎。陈师道说他自幼颇好文义,又好苏、黄文诗,不惜失好于父[8](《与鲁直书》),可见颇有独立见解。他对李清照也确有一份真情与爱意,他《易安居士画像》题云:“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来兮,真堪偕隐。”
[9](况周颐《蕙风词话》卷4),可谓敬爱有加。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赵明诚《白居易〈楞严经〉跋》等文都记载了夫妻二人在搜罗天下古奇字,撰写《金石录》过程中得到的极大的精神愉悦。而归来堂烹茶猜书则更是封建时代少有的夫妻谐美的佳话。至于李清照那些西华师范大学2008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4
优美的怀远悼亡之作,更是千古流传,为人称道。李清照和赵明之间的确存在着“乐在声色狗马之上”[10](《金石后序》)的精神上的共鸣,这种高层次的志同道合的爱情使他们共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岁月,给了李清照终生不能忘怀的幸福和不能割舍的情意。鉴于此,虽然其中有赵明诚的“冶游纳妾”,但对李清照来说,这段婚姻却没有破裂的理由。所以,她只能婉言相劝:“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6](《青玉案》)而更多的时候,她只是无奈地慨叹“酒意诗情谁与共”,而后“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6](《蝶恋花》),含悲隐忍,以度时日。固然,李清照身上也体现着封建社会里女性最普遍的悲剧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李清照不过是个信奉“夫为妻纲”的封建女性,她之符合妻德的客观表现,更多地还是源于珍惜爱情的主观追求,封建礼教的影响实在其次。
如果说,在和赵明诚的婚姻中李清照还有几分柔弱的话,那么,她和张汝舟的短暂婚姻则充分体现出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强个性和追求爱情与婚姻统一的高洁心志。张汝舟本是一无耻小人,他觊觎李清照的书画古玩,便乘其病重境苦之际,以“如簧之说”、“似锦之言”[6](《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骗得婚姻。婚后即露出凶恶面目,对李清照“遂肆欺凌,日加殴击”[6](《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这婚姻里实无半点志同道合的爱情可言,李清照便以决绝的态度,不惜受身陷牢狱之苦,甘心冒世人讥笑之耻,毅然讼告其夫,与之离异。只要我们不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就会从这段给李清照的身心都带来重创的婚姻中更深入地体察她进步的女性意识。李清照不但有勇气再嫁,主动追求现实的情爱,更有勇气离异,自觉挣脱丈夫的虐待,哪怕代价惨重。从一而终的观念既为她所摒弃,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道德更与她格格不入。这段婚姻一直被看作是李清照的一个污点,不但在封建时代如此,在今天仍有不少持这种态度者。其实,这段婚姻正从多个方面展示出李清照进步的爱情婚姻观,应该说,这是李清照的不幸却更是她人格观念的一个亮点。
三、个性意识——别具一格柔带刚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还表现在她别具一格的个性。
在创作手法上,她并不是一味沉醉于古人的艺术海洋中没有进取,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花团锦簇的宋代词坛仁,她开径独行,自成一体,被誉为“易安体”。我们只要读读《如梦令》一二首就可以看到她的一同没有一点尘俗气,也无一点书卷气,甚至脂粉气也不甚浓。她继承柳永白描和叙事之长,而以变化多样的手法,构造婉曲细密的意境。她词中情景分写,直陈平叙之处不多,而惯于使人物紧密联系环境,在物我交融中跌宕起伏地刻画出内心的奥秘。语言具有率真美,在字句上创造奇迹,由惊词险句一变而为平易浅近,所谓灿烂之后归于平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她的词是她真情的喷涌,表现出一种冷峻的对生命价值的内省和感悟。沈曾植在《菌阁琐淡》中谈到李词在读者中引起的美感效应时说:“堕情者醉其芳馨,飞想者赏其神骏。”人们容易被“芳馨”导引而沉醉,但它的实质是其中蕴含着一种不同凡响不随流俗的“神骏”,由独特风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