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同步一、基础知识(36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公瑾.(jǐn) 萧瑟.(sè) 纶.巾(lún)淘.尽(táo)B.凄.切(qī) 刹.那(chà) 芒.鞋(wáng) 病菌.(jūn)C.暮霭.(ǎi) 连累.(lèi) 支撑.(chēng) 料峭.(qiào)D.骤.雨(zhòu) 崇.拜(chóng) 迫.切(pò) 模.糊(mó)D 【解析】A项,“纶”应读guān;B项,“芒”应读máng;C项,“累”应读lěi。
2.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浪淘.尽,风流人物淘:冲刷B.樯橹灰飞烟.灭烟:像烟一样C.竹杖芒鞋轻胜马.马:骑马D.一蓑烟雨任.平生任:担负D 【解析】任:任由,听任,任凭。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羽扇纶巾..纶巾:佩有青丝带的头巾。
B.回首向来萧瑟..处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C.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樯.橹灰飞烟灭樯:一种摇船的桨。
D 【解析】樯:挂帆的桅杆。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一尊还酹江月B.被甲上马C.早生华发D.竹杖芒鞋轻胜马D 【解析】A项中“尊”通“樽”;B项中“被”通“披”,穿上;C“华”通“花”。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回首向来..。
..萧瑟处。
B.一蓑烟雨任平生C.一时多少豪杰..拍岸。
..。
D.惊涛A 【解析】古义:刚才。
今义:一向,从来。
6.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回首向来..人物..萧瑟处B.千古风流C.便纵有千种风情....D.同行皆狼狈D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
D.常以身翼.蔽沛公。
C 【解析】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C项无活用现象。
8.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B.“浪淘尽”三字,含蓄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也蕴含了“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
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写“小乔初嫁”,意在以美人衬英雄,赞颂周瑜年少得志。
D.这首词在“怀古”的基础上“伤今”,词作最后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感情沉郁而又悲慨。
B 【解析】“浪淘尽”三字,没有蕴含“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这是为下文“怀古”作铺垫,以表明自己对古人的追怀。
9.下列对《定风波》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B.这首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作者苦乐随缘、开朗乐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C.“莫听”“何妨”两句是作者的人生写照,也是全词的主题,以下词情都是由此而发。
D.“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表达了词人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的精神。
D 【解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理解不正确。
词句表现了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淡然处世的态度。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也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B.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
C.曲调的名称(如“望海潮”“雨霖铃”等)叫做“词调”或“词牌”。
D.古人将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调”“中调”和“长调”。
D 【解析】“小调”改为“小令”。
11.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又称“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
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
B.词始于民间,盛于宋代。
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与内容,苏轼更是无事不可入词,并开创了豪放一派。
C.词是杂言体,即所谓长短句,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
D.绝大部分的词是分段落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不分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C 【解析】“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表述有误,不是由内容决定的,而是由词牌的要求决定的。
12.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只填序号)①而在苏轼看来,一般知识分子恰恰好走这两个极端。
②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他认为"必仕则忘其身"。
③苏轼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他认为"必不仕则忘其君"。
④仕与隐,是古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人生首要课题,从而也构成了古典诗文中的永恒主题之一。
⑤—个人如果永远悠游燕息于山林风月之中,固然可以全身远祸,陶情冶性,但却丢开了为君王效力的义务,没有负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⑥—个人如果一心追求功名爵禄,不顾政局的好坏、执政者是否贤明,就会入迷途而不知返,临危境而不知止,必然招来杀身之祸。
二、课内巩固(共24分)1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试分析这几句诗在景物描写上的表现力量。
以“乱”修饰“穿空”之“石”,表现出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以“惊”修饰“拍岸”之“涛”,表现出拍击江岸的波涛汹涌奔腾,“卷起千堆雪”,“卷起”这个动词,“千堆雪”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汹涌的波涛猛拍陡峭江岸,翻卷而起形成簇簇浪花,宛如堆堆白雪。
这几句诗表现出赤壁古战场的壮丽奇险,体现了词人神驰赤壁古战场的心情。
1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结合全词,分析这几句词句包含作者怎样深沉复杂的情感。
为自己不能象周瑜那样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卓著的功业而感叹自嘲,表达壮志难酬的感伤哀痛;表达作者超越无奈现实的彻悟,走出心灵困境的旷达。
15、《定风波》这首词的上阕叙事写人,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上阕写出了一个在人生的道路上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诗人形象,“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
16、《定风波》这首词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这首词以具体的日常小事寄寓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以曲笔写胸臆,日常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了一起。
三、课外拓展(35分)(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7.这首词下阕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等)。
下阕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被贬后内心的幽愤孤寂之情,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
18.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试简要分析。
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定风波苏轼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
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注】王定国跟随苏轼学写文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广西宾州,歌女柔奴同行。
三年后王定国北归,让柔奴给苏轼敬酒。
苏轼见她眉目娟丽,善于应对,于是写了这首词。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自作清歌”写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流转而出。
B.“风起”“雪飞”驰骋想象,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王定国贬所的艰苦环境。
C.“年愈少”句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直接写出词人历经贬谪后的旷达乐观情怀。
D.“岭梅”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柔奴克服困难的意志,为下文作好铺垫。
E.“试问”的主语是苏轼,试问对方,岭南应该是不好吧!以此引出对方的回答。
BC20.试简析“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思想内涵。
①歌颂柔奴和王定国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
②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
③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解析】题干要求学生“简析‘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思想内涵”,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
下片词人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
这几句话意思是“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从注释来看,“王定国跟随苏轼学写文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广西宾州,歌女柔奴同行”,写柔奴其实也是写王定国,写柔奴的心态,也是写王定国的心态,肯定王定国政治上失意后从容乐观的态度,而写王定国和柔奴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通过歌颂柔奴和王定国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临江仙苏轼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 ①东坡: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和临皋。
21.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
①夸张。
“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
②比喻。
“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像雷鸣一样震耳。
③细节描写。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形象地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景。
④以动衬静。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情的孤寂。
22.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
①“长恨此身非我有”揭示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
②“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与苦闷,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
③“江海寄馀生”表达出作者对隐逸江湖的渴望。
四、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4分)23(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具体描写“江山如画”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