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第七章团体行为与管理考点39 团队及团队的种类(★三级考点,选择、简答)1.团体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满足共同的需要,以一定的社会活动方式和一定的社会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组织的集体形态。
2.由个体构成团体并维系团体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2016.4简答】①团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
这些目标能被团体成员清晰地意识到,并且由团体成员合作来实现;②为了实现团体目标,团体必须有共同遵守的规范和规则;③团体要满足各个成员的归属感,每个成员都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也意识到成员之间有互动作用、相互依存、有感情联系;④团体有一定的结构,每个成员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⑤团体成员之间有工作、信息、思想、感情上的沟通与交流等。
3.美国学者罗宾斯将团体区分为工作团体和工作团队。
4.团队形成不是自发的。
团队经历的发展阶段包括:初步形成阶段(理解目标,开发实施过程)、震荡阶段(矛盾逐渐显现)、规范阶段(分享信息、接受不同选择、积极进行一些需要妥协的决策)、运行阶段(熟练并有效地达到目标)、休整阶段(工作行为结束后的休整期)。
【2011.10/2016.10单选】5.团体的种类:(一)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二)假设团体和实际团体(三)固定性团体和临时性团体(四)工作团队的类型6.根据构成团体的原则、方式和团体结构不同,可以把团体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
梅奥最早提出了与正式团体不同的非正式团体的概念。
【2014.4单选】7.实际团体是指实际存在的、团体成员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团体8.假设团体也叫“统计团体”、“样本团体”这是为了进行某项研究而划分出来的个体彼此没有实际接触的团体。
9.固定性团体是长期存在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组织形态,如生产班组、工段或车间、学校班级等,其组织形态、团体结构相对稳定,一般多指正式团体。
10.临时性团体是指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形成的团体,任务一旦完成,活动宣告结束,团体自行解散。
【2015.4】11.问题解决团队是来自同一部门的5~12名计时工作的员工组成,每周用几小时时间会面,谈论产品质量、效率、改善工作环境等问题,交换看法、提出建议,不能单方面,而须统一地采取行动,如“质量圈”小组就是这一团队类型。
自我管理团队是由10~15人组成,成员间工作业绩相关或相互依赖性,承担了以前由主管承担责任的团体。
交叉功能团队是由来自同一等级但不同工作领域的员工,如设计、制造、采购等人员组成,他们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共同工作的团体。
虚拟团队是利用电脑技术把实际上分散的成员联系起来,以实现一个共同目标的工作团队。
员工在“线上”进行合作等。
考点40 团队功能(★★二级考点,选择、简答)★1.团体的功能:(一)团体对组织的作用。
团体是组织结构的组成部分,其有利于团体与组织的决策,能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来实现组织的总目标,这是团体对组织来说最重要的功能。
(二)团体对个体的作用。
(1)满足成员的安全需要。
(2)满足成员归属需要和社会交往需要。
(3)满足成员的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责任感和尊重的需要。
(4)增强成员的信心和力量。
2.团体影响的行为效应主要有:(1)社会助长效应(2)社会标准化倾向(3)社会顾虑倾向(4)社会惰化现象(5)极化现象与责任扩散效应(6)从众行为倾向。
3.社会助长效应是指由于团体其他成员在场,消除了单调情境,激发了工作动机,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从事简单而熟练的工作,许多人在一起工作比一个人单独工作的效率要高。
【2015.4单选】4.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奥尔波特等还提出“去个性化”现象,他们认为有时,一个人单独活动时,个性化倾向更明显,而在团体中,有个体意识弱化与消退的“去个性化”倾向。
5.社会顾虑倾向也称社会干扰现象,指个人在大众面前由于心理不自在,其行为表现拘谨、反应效果下降的现象。
6.社会惰化现象即指与一个人单独工作相比,当人们作为团体的一个成员工作时,其工作动机、努力水平、个人责任与工作绩效有可能下降的趋势。
平常人们说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就是典型的社会惰化现象。
【2011/2013/2016.10单选】7.极化现象即指与个人单独决策相比,团体决策可能会出现更加冒险与更加保守的倾向。
8.从众行为倾向是指个人在团体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团体压力的影响,促使其行为与团体行为相一致的现象。
【2017.4单选】考点41 团队凝聚力(★★二级考点,选择、论述)★1.团队凝聚力指团体对每个成员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
2.高凝聚力的团体有以下特征:【2015.4论述】①有良好的团体气氛,其成员间意见沟通快,信息交流较为频繁,互相了解较为深刻,民主气氛好,关系和谐;②有较强的吸引力、向心力,其成员愿意参加团体活动,无论是生产或其他活动的出席率较高;③团体成员有较强的集体主义精神与责任意识,愿意承担团体的任务,关心、维护团体的利益和荣誉;④团体成员有强烈的归属感、尊严感、自豪感等集体主义的情感。
3.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1)领导因素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1)团体的同质性对凝聚力的影响(3)外部的压力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4)团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5)团体成员的荣誉感、成就感、归属感等团队精神和情感对凝聚力的影响(6)团体的规模、规范与风气对凝聚力的影响(7)其他因素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
团体成员的个性特征、思想意识、思想水平、思想方法、工作态度、价值取向及宏观社会风气等也会影响团体的凝聚力。
3.团体的同质性即指团体成员之间的共同性与相似性。
一般来说,同质性有相互吸引的作用,同质性越高,团体的凝聚力也就越高。
但是,当团体成员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时,同质性,可能产生彼此不服气,出现嫉妒、“同行是冤家”、“文人相轻”等现象,这样会破坏团体的凝聚力,造成团体内部的不团结与分裂现象。
【2012.10单选】4.团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存在着较复杂的关系,团体凝聚力高可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也可能降低劳动生产效率。
如果团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则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成正相关;反之,则凝聚力与生产效率成负相关。
【2012.1/2016.4单选】考点42 团队士气(★三级考点,选择)1.士气定义为“对某一团体或组织感到满意,乐意成为该团体的一员,并协助达成团体目标”的一种态度。
2.高士气的团体不一定有高的生产效率,但士气对高效率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因此管理者应当关心如何提高团体的士气。
【2014.4单选】3.团体士气实际是指全体员工的工作态度与满意度。
其测量与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对工作的兴趣与态度;②事业信守(即事业心);③对工作的满意度;④对工作团体的满意度;⑤对工作条件与待遇的满意度;⑥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⑦对团体气氛的满意度;⑧对信息沟通的满意度;⑨对团体领导的满意度;⑩对团体与组织的认同与归属。
有的将此类职业态度调查内容概括为三大类:即工作满意度(一般工作态度)、工作参与(工作认同)、组织承诺(组织认同与组织目标认同)。
4.影响士气高低的原因有:(1)对组织目标的认同与赞同。
(2)公平合理的经济报酬。
(3)团体成员的事业心及对工作的热爱和满足感。
(4)优秀的领导者及领导集团。
(5)团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谐与心理相容性。
(6)良好的信息与意见沟通。
(7)奖励方式得当。
(8)良好的工作与心理环境。
【2015.10单选/2018.4论述】考点43 团队规范、压力和高效率(★三级考点,选择)1.团体规范是指团体所确定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行为标准与行为准则。
【2017.10单选】2.团体行为规范类型有:①团体绩效规范,②团体形象规范,③社交约定规范是非正式场合的交往、礼仪与行为规定;④资源分配规范,规定工资报酬与福利分配、困难与特殊任务安排、新工具与设备分发、学习与进修安排等。
3.从众行为是很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如人们常见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随大流等,都蕴涵了从众心理的因素。
4.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主要有:①团体的规模。
②团体的一致性。
③团体的气氛。
④问题的性质。
⑤个人的个性特征等。
5.高效率的团体有两个重要指标:即生产性指标和团体士气的指标。
前者包括:利润、增长、资源、适应、创新、生产力与效率等。
后者包括社会满意、员工满意等。
考点44 意见沟通的概述、种类(★三级考点,选择)1.意见沟通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经由联络渠道,传递与交流信息、思想观点、情感愿望、意见,达到相互了解与理解的过程。
2.意见沟通的程序是由六种基本要素构成的:【2011/2016/2017.10/2017.4单选】其一为信息发出者;其二为信息编码;其三为信息传播通道,即信息沟通的媒介与渠道;其四为信息接收者,即信息传递至所想达到的对象;其五为译码,即接收者依据过去的经验对信息解释,将编码信息还原;其六为收信者的反应,即信息接收者将采取的行动或产生的反应反馈至信息发出者。
3.从组织层次的观点可分为三种沟通方式:(1)个人与个人的沟通。
(2)团体与个人的沟通。
(3)团体与团体的沟通。
从信息沟通是否反馈看,可分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两种。
(1)单向沟通。
(2)双向沟通。
从组织结构和流动方向上讲,有上向、下向、平行沟通三种方式。
从沟通范围来分有内部与外部沟通,前者是组织与团体框架结构内部按指挥层级系统与管辖幅度为主进行的沟通;后者是组织团体与外部相关利益集团,如供销商、营销商、顾客、社区、金融机构、政府等的沟通,以及内部成员与外部成员之间的沟通。
依据沟通工具来划分有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
其中言语沟通又分为口头言语沟通和书面言语沟通。
4.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哪种效率高呢?美国管理心理学家H•J•莱维特1959年曾设计实验研究这一课题。
实验结果得出下列几点结论:①从速度上看,单向沟通比双向沟通的速度快。
②从内容正确性上看,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准确(用正确画出图形的人数百分率表示)。
③从沟通程序上看,单向沟通安静、规矩,双向沟通混乱、无秩序。
④双向沟通中,接收信息者对自己的判断有信心、有把握;但对发出信息者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因为随时会受到被试的发问、批评与挑剔。
⑤单向沟通需要较多的计划性;双向沟通无法事先计划,需要当场判断与决策能力。
⑥双向沟通可以增进彼此了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014.4单选】5.上向沟通是纵向沟通的一种方式,是团体成员通过组织系统直接向该团体领导者或高级领导者传递情报、反映意见。
下向沟通主要指团体领导者、管理者对职工进行的信息沟通。
平行沟通是指在组织系统中,层次相当的个人及团体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