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国维的意境论浅析

王国维的意境论浅析

王国维的意境论浅析
河南省温县第一高级中学宋敏
摘要:王国维“境界说”的构成因素一是“情(意)”,二是“景”(物),境界”之特征在“真”,审美效果在于“不隔”。

关键词:王国维境界情景真不隔
王国维是我国境界说的集大成者。

关于“境界”,以及与之含义相当的“意境”,在王国维的著述中有两处较为明确的阐释。

一处是《人间词话》中所说的:
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另一处是《宋元戏曲考》中所说的:
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

元曲亦然。

综观王国维的有关论述,我们可以将王国维境界说的理论内涵,大体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内容:
一、“境界”之本质在“情景交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在王国维看来,历代优秀的作品之所以感人者,都在于作者善于生动传神地描写景物,细腻入微地传达感情。

情(意)与景(物)即是文学作品境界本体存在的基本构成因素,只有当作品表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融合,才有“境界”可言。

对情与景的处理有两种效果类型,即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的创造不是要消弥“我”(情、意)的存在,而只是要求这种存在表现得尽可能的隐晦和宛转。

他将“景”(物、境)在“境界”创造中的积极作用,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审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以物观物”的审美态度其实是华夏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必然产物,因此“无我”,其实是将“我”与外物合一了。

二是从审美表现论的角度来看,“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作用,就在于要“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因此“无我”,其实是
为了更强烈地表现“我”。

“景”(物、境)所具有的这种积极作用。

与对“无我之境”的充分肯定和对“景”的积极作用的强调、突出相一致,王国维对“有我之境”和“情”的积极作用同样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强调、突出。

他指出:词家多以景寓情。

其专作情语而绝妙者,如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顾敻之“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柳永之“衣带渐宽终不诲,为伊消得人憔悴”。

美成之“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饷留情”。

此等词古今曾不多见。

王国维强调的所谓“专作情语”,意在表明言情不必一味含蓄,直抒胸臆也不失为以真诚感人的一条有效途径。

这种理论见解和创作倾向,一方面体现了王国维对诗的情感表达要真实、自然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也是王国维以创作主体的气质因素为作品“境界”之生命本原的心理倾向一种自然的理论延伸和创作追求。

二、“境界”之特征在“真”
“真”即真景物、真感情。

王国维将“真”视为作品“境界”生成的基本特征,例如,王国维赞叹文学史上那些有“境界”的“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一矫揉装束之态”,并认为他们之所以能达到如此“境界”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怎样才能使作者具备“境界”创造的这种基本要求呢?对此,王国维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处理好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这就是王国维所提出的“出入”说: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王国维所谓“入乎其内”,即要求诗人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如此才能用清新的诗句写出生活中蓬勃的生机。

所谓“出乎其外”,则是要求诗人不为现实之种种利害关系所羁绊,能够超然物外,用一种超功利的审美静观之心境来感受生活。

诗人于自然、于社会皆能“入”能“出”,从而做到“所见者真,所知者深”,这是保证能够写出“真景物”、“真感情”,从而创造出诗之“境界”来的基本前提。

三、境界的审美效果在于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王国维将作品“境界”的审美效果概括为“不隔”: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句,妙处唯在不隔。

词亦如是……如欧阳公《少年游》“泳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不隔”的含义,那就是指诗人之言情写景能令读者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

诗人面对生活而能“入”能“出”,故此“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因而能够写出“真景物”、“真感情”。

总之,正是由于“境界”生成的基本特征在于“真”,从根本上决定了“境界”的审美效果必定在于“不隔”。

综观上述对王国维境界说理论内涵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王国维的文艺美学心理建构活动中存在着一种无所不在的基本心理倾向,那就是将任何对立或对应的双方都视为是可以相互沟通乃至融合的。

而所谓作品“境界”,正是世界中所存在的这种无形的整体性关系的一种审美形态的表现。

参考文献:(版本、出版社)
〔1〕王国维.《人间词话》. 上海: 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2〕樊志厚.《人间词乙稿序》.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7年版.
〔3〕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7年版.
〔4〕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上海: 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5〕《文论专题》. 中央广播电大出版社, 2007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