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高考物理中的“八大”解题思想方法

一、高考物理中的“八大”解题思想方法

第二部分应考技巧指导——超常发挥,决胜高考一、高考物理中的“八大”解题思想方法现如今,高考物理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能力和科学素养,其命题越加明显地渗透着对物理方法、物理思想的考查。

在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物理习题浩如烟海,千变万化,我们若能掌握一些基本的解题思想,就如同在开启各式各样的“锁”时,找到了一把“多功能的钥匙”。

.估算法半定量计算(估算)试题在近几年各地高考题中屡见不鲜,如2018年全国卷ⅡT15结合高空坠物情境估算冲击力。

此类试题是对考生生活经验的考查,要求考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影响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使问题得到简捷的解决,迅速获得合理的结果。

【针对训练】1.高空坠物极其危险。

设想一个苹果从某人头部正上方45 m 高的楼上由静止落下,苹果与人头部的作用时间约为 4.5×10-4s,则头部受到的平均冲击力约为()A.1×102 NB.1×103 NC.1×104 ND.1×105 N解析苹果做自由落体运动,则h=12gt2,苹果从静止下落到与人头部作用的全程根据动量定理有mgt-FΔt=0-0,其中Δt=4.5×10-4s,取g=10 m/s2,一个苹果的质量m≈150 g=0.15 kg,联立并代入数据解得F=1×104 N,选项C正确。

答案 C2.如图1所示,某中学生在做引体向上运动,从双臂伸直到肩部与单杠同高度算1次,若他在1分钟内完成了10次,每次肩部上升的距离均为0.4 m,g取10 m/s2,则他在1分钟内克服重力所做的功及相应的功率约为()图1A.200 J ,3 WB.2 000 J ,600 WC.2 000 J ,33 WD.4 000 J ,60 W解析 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 kg ,他做引体向上运动,每次肩部上升的距离均为0.4 m ,单次引体向上克服重力所做的功约为W 1=mgh =50×10×0.4 J =200 J , 1分钟内完成了10次,则1分钟内克服重力所做的功W =10W 1=2 000 J ,相应的功率约为P =W t =2 00060 W =33 W ,选项C 正确。

答案 C3.(2019·山东日照模拟)2018年3月22日,一架中国国际航空CA103客机,从天津飞抵香港途中遭遇鸟击,飞机头部被撞穿一个直径约一平方米的大洞,雷达罩受损,所幸客机及时安全着陆,无人受伤。

若飞机的速度为700 m/s ,小鸟在空中的飞行速度非常小,小鸟的质量为0.4 kg 。

小鸟与飞机的碰撞时间为2.5× 10-4 s ,则飞机受到小鸟对它的平均作用力的大小约为( )A.104 NB.105 NC.106 ND.107 N解析 鸟与飞机撞击时系统动量守恒,以飞机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由于鸟的质量远小于飞机的质量,鸟的初速度远小于飞机的速度,故鸟的初动量远小于飞机的动量,可以忽略不计,由动量守恒定律可知,碰撞后鸟与飞机的速度相等,为v ≈700 m/s ,对小鸟,由动量定理得F -t =m v -0,解得飞机对小鸟的平均作用力为F -=m v t =0.4×7002.5×10-4 N =1.12×106 N ,接近106 N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飞机受到小鸟对它的平均作用力约为106 N ,选项C 正确。

答案 C4.(2019·重庆七校联考)2018年2月7日凌晨,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 成功通过猎鹰重型火箭将一辆特斯拉跑车送入绕太阳飞行的轨道。

如图2所示,已知地球中心到太阳中心的距离为r D ,火星中心到太阳中心的距离为r H ,地球和火星绕太阳运行的轨迹均可看成圆,且r H =1.4r D ,若特斯拉跑车沿图中椭圆轨道转移,则其在椭圆轨道上的运行周期约为( )图2A.1.69年B.1.3年C.1.44年D.2年解析 设跑车在椭圆轨道上的运行周期为T ,椭圆轨道的半长轴为R ,由开普勒第三定律有r 3D T 2D=R 3T 2,其中R =r D +r H 2,T D =1年,解得跑车在椭圆轨道上的运行周期T ≈1.3年,选项B 正确。

答案 B【知识链接】 解决此类问题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的数据,例如:原子直径数量级为10-10 m 地球半径约为6 400 km地球自转周期约为1天(24小时) 地球公转周期约为1年近地卫星的运行周期约为85分钟 月球绕地球运行周期约为27天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 g 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 g一袋牛奶的质量约为200 g 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 kg课桌的高度约为80 cm 每层楼的高度约为3 m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 m/sπ2≈10 .图象分析法 物理图象是将抽象物理问题直观、形象化的最佳工具,能从整体上反映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理量的定性或定量关系,利用图象纵、横坐标的物理意义,以及图线中的“点”“线”“斜率”“截距”和“面积”等方面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利用图象解题不但快速、准确,能避免繁杂的运算,还能解决一些用一般计算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

【针对训练】1.如图3所示,有一内壁光滑的闭合椭圆形管道,置于竖直平面内,MN是通过椭圆中心O点的水平线。

已知一小球从M点出发,初速率为v0,沿管道MPN 运动,到N点的速率为v1,所需时间为t1;若该小球仍由M点以初速率v0出发,而沿管道MQN运动,到N点的速率为v2,所需时间为t2。

则()图3A.v1=v2,t1>t2B.v1<v2,t1>t2C.v1=v2,t1<t2D.v1<v2,t1<t2解析由于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小球沿管道MPN运动到N点与沿管道MQN运动到N点的速率相等,即v1=v2。

小球沿管道MPN运动到N点与沿管道MQN运动到N点的路程相等,而沿管道MPN运动比沿管道MQN运动的平均速率小,所以沿管道MPN运动到N点比沿管道MQN运动到N点的时间长,即t1>t2,故选项A正确。

答案 A【以题说法】在题中出现时间比较问题且又无法计算时往往利用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求解。

画图时一定要抓住初、末态速率关系,利用图线斜率表示加速度大小定性分析。

2.水平推力F1和F2分别作用于水平面上的同一物体,一段时间后撤去,使物体都从静止开始运动而后停下,如果物体在两种情况下的总位移相等,且F1大于F2,则()A.F2的冲量大B.F1的冲量大C.F1与F2的冲量相等D.无法比较解析画出两种情况下物体运动的v-t图,如图所示,图线与横轴所围图形的面积表示位移,两种情况下物体运动的总位移相等,两种情况下物体运动的时间t1<t2,由动量定理,Ft′-μmgt=0,可知F2的冲量大,选项A正确。

答案 A3.(多选)如图4甲所示,一等腰直角斜面ABC,其斜面BC是由CD和DB两段不同材料构成的面,且s CD>s DB,先将直角边AB固定于水平面上,将一滑块从C 点由静止释放,滑块能够滑到底端。

再将直角边AC固定于水平面上,让同一滑块从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滑块也能够滑到底端,如图乙所示。

滑块两次运动中从顶端静止释放后运动到D点的时间相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4A.滑块在两次运动中到达底端的动能相同B.两次运动过程中滑块损失的机械能相同C.滑块两次通过D点的速度相同D.滑块与CD段间的动摩擦因数大于它与BD段间的动摩擦因数解析滑块第一次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由动能定理得mgh-mg cos θ(μ1·s CD+μ2·s DB)=12m v 21,滑块第二次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由动能定理得mgh-mg cos θ(μ1s CD+μ2s DB)=12m v 22,由此可见滑块两次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相同,两次运动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相同,故选项A、B都正确;由于两次运动过程中滑块到达D点的时间相等,由s CD>s BD,t CD=t BD,得滑块与BD段间的动摩擦因数大于它与CD段间的动摩擦因数,故选项D错误;两次运动的位移相同,可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滑块在两次运动中的v-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看出滑块两次通过D点的速度不相同,故选项C错误。

答案AB.逆向思维法正向思维法在解题中运用较多,而有时利用正向思维法解题比较烦琐,这时我们可以考虑利用逆向思维法解题。

应用逆向思维法解题的基本思路:①分析确定研究问题的类型是否能用逆向思维法解决;②确定逆向思维问题的类型(由果索因、转换研究对象、过程倒推等);③通过转换运动过程、研究对象等确定求解思路。

【针对训练】1.(多选)如图5所示,完全相同的三个木块并排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颗子弹以速度v水平射入,若子弹在木块中所受阻力恒定,且穿过第三个木块后速度恰好为零,则子弹依次射入每个木块时的速度之比和穿过每个木块所用时间之比分别为()图5A.v1∶v2∶v3=3∶2∶1B.v1∶v2∶v3=3∶2∶1C.t1∶t2∶t3=1∶2∶ 3D.t1∶t2∶t3=(3-2)∶(2-1)∶1解析子弹依次射入每块木块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零,采取逆向思维,即子弹从第三个木块开始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v21=6ad,v22=4ad,v23=2ad,解得v1∶v2∶v3=3∶2∶1,A错误,B正确;子弹依次射入每块木块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零,采取逆向思维,子弹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通过相等位移内的时间比为1∶(2-1)∶(3-2)反过来,子弹依次射入每块木块的时间之比为t1∶t2∶t3=(3-2)∶(2-1)∶1,C错误,D正确。

答案BD2.在体育课上,某女生练习投篮,她站在罚球线处用力将篮球从手中投出,如图6所示,结果篮球以一定的速度水平撞击篮筐,已知篮球质量约为0.6 kg,篮筐离地高度约为3 m,罚球线离篮筐的水平距离约为4 m,则该女生投篮时对篮球做的功最接近()图6A.5 JB.10 JC.30 JD.50 J解析以篮球出手所在平面为零势能面,忽略空气阻力,篮球在上升过程中机械能守恒,该女生对篮球所做的功等于篮球出手时的机械能,也等于击中篮筐时的机械能。

可把篮球的逆运动视为平抛运动处理,该女生身高约为1.6 m,篮球出手的高度约为 1.75 m,根据h=12gt2,则篮球运动的时间t=2h g=2×(3-1.75)10s=0.5 s,水平速度v=xt=8 m/s,篮球的机械能E=mgh+12m v2=26.7 J,故选项C正确。

答案 C.极限思维法在某些物理状态变化的过程中,可以把某个物理量或物理过程推向极端,从而作出科学的推理分析,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极限法一般适用于定性分析类选择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