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1)
学号班级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
A 物质和意识
B 有神论和无神论
C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为()
A静止B运动C矛盾D统一
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为()
A 唯物主义
B 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 辩证法
4.从主观想象和主观意愿出发是下列哪种思想路线()
A 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
C 形而上学
D 辩证法
5.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况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主要强调规律是()
A 发展变化的
B 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 事物发展过程自身固有的
D 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6.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
18个月就要更新一次。
这一事实表明()
A 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
7.“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B.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
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8.“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指()
A 客观实际
B 客观规律
C 主观愿望
D 正确观点
9.有的同学,对自己十分满意,怎么看都好;对别人总是说三道四,一无是处。
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
A 两分法
B 两点论
C 一点论
D 一分为二
10.“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也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也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1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A.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要坚持运动的观点
C.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D.矛盾观点
1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A.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矛盾分析方法
C.唯物论
D.实践论
13.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14.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指()
A.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B.叙述问题、回答问题时出现首尾不一、相互打架的现象
C.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
D.事物内部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明()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相互斗争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D.矛盾双方各有差异
16.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是()
A.运动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17.“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
“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
哲理是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8.《老子·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丑就产生了;天下的人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的,恶就产生了。
这说明()
A.善和恶不是客观的,是人们头脑里主观自生的东西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在美丑、善恶的矛盾中,美与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D.美与丑、善与恶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下列成语体现这个方法论的是()
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③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④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9.发展的实质是()
A.旧事物的灭亡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C.运动 D.事物自身性质的变化
20.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这里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与认识互相决定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二、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每小题2分,共20分)
1.规律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人生选择具有多样性和可能性()
3.有的物质是不运动的()
4.物质运动是没有规律的()
5.联系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6.成功和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而存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7.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8.通过学习人生哲学,可以从中吸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
9.想问题,做事情,凭主观愿望,就能成功()
10.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可以不考虑社会发展实际,使自己的主观愿望适应时代潮就行了()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什么是新事物?如何区分新旧事物?
2.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是怎样?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四、材料分析题(共10分)
1.从职校中走出来的毕业生,事业有成者有之,庸庸碌碌者有之,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者也有之。
其实,这种差别在学校期间就出现了。
有的同学上职校是出于无奈,把自己定位于中考的失败者,看不到自己的前途,认为上职校就是混三年。
也有的同学,把上职校看成是新的人生起点,努力学习,一切从头开始。
也有的同学,把上职校看成是人生的一次机遇,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强项,在校学习期间就是学习的有心人。
(1)结合上述材料,用哲学的观点分析人生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5分)
(2)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生境遇(顺境和逆境)?(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