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译文赏析
朱自清先生一直认为,散文就应该是画,是“以文字作画”,而《荷塘月色》就是“用文字作画”的范本,甚至被称为“是梦娜丽莎微笑似”的美文。

该篇散文文笔优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出神入化,宛如一幅逼真的山水名画。

语言充满音乐美和绘画美,读起来令人心旷神怡。

所以要成功翻译这篇散文,译者必须要再现原文的艺术美感,即“换一种文字作画”。

而幸运的是朱先生的译文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则再现原文内容和形式方面达到了“化境”,既保留了散文的形式,又很好的把握了作者了细腻的感情,从而使译文同时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

钱钟书先生评价译文没有因“不同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感觉读起来在读原汁原味的写景状物的英语散文。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译文是怎么达到化境效果的。

首先,文章一开头就点出了全文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想借游览荷塘来排解自己苦闷的心情,于是从一开始就以独处的心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给整篇文章定下基调。

下面看一下译文: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朱纯深译文:It is peaceful and secluded here, a place not frequented by pedestrians even in the daytime; now at night, it looks more solitary, in a lush, shady ambience of trees all around the pond. On the side where the path is, there are willows, interlaced with some others whose names I do not know. The foliage, which, in a moon less night, would loom somewhat frighteningly dark, looks very nice tonight, although the moonlight is not more than a thin, grayish veil.
幽僻,寂寞,阴森森,淡淡等词语都营造一种孤寂的气氛,而译文中peaceful and secluded,solitary,grayish veil ,很好传达了孤寂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符合整篇文章的基调。

其次,《荷塘月色》的绘画美和音乐美主要是通过大量叠
音词、平行结构、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体现出
来。

朱先生的译文基本保留了原文的修辞手法和表现形式,达到了与原文相同的表达效果。

㈠叠词的运用,《荷塘月色》之所以成为美文,大量叠音词
的使用起了很大作用,这也是该文的一大语特色。

比如:曲曲折
折的荷塘,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峭楞楞的黑影。

在翻译时
朱先生采取了多种方法翻译这些叠音词,尽量保留了这些叠音词
带给读者的美感。

⑴头韵法如:树色一例是阴阴的——
the leafage,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Over the trees appear some distant mountains,but merely in
⑵名词复数如:层层的叶子——Iayers of leaves,碧天里的星星——twinkling stars,缕缕清香——breaths of fragrance
⑶类韵法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Here and there,layers of leaves are dotted with white lotus blossoms ㈡.平行结构的运用,《荷塘月色》的第二大语言特色就是频频使用平行结构。

使用平行结构,可以让读者读起来感觉到顿挫有致。

顺口悦耳,具有节奏的美感。

这也是散文的一大特色,朱纯深先生的译文中也很好的采用了类似的平行结构,表现出了原文的对称美和均衡美。

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译文:I like a serene and peaceful life,as much as a busy and active one;I like being solitude,as much as in company.原文是典型的平行结构,译文中也得到了很好体现,译文用的是地道的英语平行结构,将原文中作者追求安宁、幸
福、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很好的再现了出来。

⑵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译文:Here and there,layers of leaves are dotted with white lotus blossoms,some in demure bloom,others in shy bud,like
scattering pearls,or twinkling stars,or beauties just Out of the bath.
译文保留了原文的句式,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现了荷花不同的风姿,把荷花的种种美感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读起来有力,均衡美十足,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美感。

⑶: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译文:A profound sleep is indispensable,yet a snatched doze also has a savor of its own.
原文“酣眠”与“小睡”对照,译文译为“a profound sleep”和“a snatched doze”,也形成了很好的对比,而且用词很确
切,正好反映了原文作者的审美情趣。

两个短句构成了匀称
的平衡结构,很好的表达出了作者对于不同美的喜爱之情。

㈢修辞的运用,原文运用了大量新颖、奇特、富有美感的比喻、比拟,有很强的表现力。

译者恰当选用了一些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方式,再现了原文的鲜活意象。

⑴通感,新颖别致的通感修辞为《荷塘月色》的语言之美,朱先生的译文也调动了读者的“通感”心理,使人
产生新颖隽永的意象,在想象中感知文中景色音乐般的美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译文:A breeze stirs,sending over breaths of fragrance ,like faint singing drifting from a distant building.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译文:in a harmonious rhythm of light and shade,like a famous melody played on a violin.
这两处通感,一个把属于嗅觉的幽微的“清香”转换成听觉上“渺茫的歌声,可见这香气忽浓忽淡,飘忽不定,时断时续。

一个用“名曲”和谐的旋律来形容月光和月影,以听觉写视觉,译文中虽然没用通感,但是这两处通感译者都采用明喻,取得了与原文类似的效果,让译文读者能够领悟到原文作者笔下的美景,从而达到了化境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