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第9课管仲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

高中语文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第9课管仲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学案含解析:第9课管仲列传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

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自《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不拘一格降人才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壮大。

在严酷的争霸过程中,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在乱世中求得生存纷纷招揽贤才,因此,一些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方面有才能的人,不论其身份地位的贵贱都得以重用。

管仲就是这样的幸运者。

在鲍叔牙的举荐下,齐桓公抛弃前嫌,任他为齐相,从此他有了用武之地,其政治才能也得以充分展现。

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终于成就了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成语中的朋友之交人不可以没有朋友,孔子曾经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古人对朋友有许多特殊的称谓:1.管鲍之交: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2.半面之交、一面之交:指只见过一面的人,形容相交的时间极短。

3.布衣之交:以布衣身份交往的朋友,指贫贱之交,也可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的人的交往。

4.金兰之交、八拜之交:指异姓结拜的兄弟姐妹。

5.莫逆之交:情投意合的朋友。

6.总角之交:童年就很要好的朋友。

7.忘年之交:不拘年岁辈分的差异而结交的朋友。

8.君子之交:从道义上相互支持而结成的朋友。

9.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10.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春秋时期,社会剧烈动荡,周王室以血缘宗法维系的系统出现了崩溃的趋势。

一些统治者眼见“礼崩乐坏”的局面不可逆转,便审时度势,开始起用出身低微但具有政治才能的人物,进行各种改革,以取得霸主地位。

齐国首先在中原地区称霸,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齐桓公任用了杰出的政治家管仲为相,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

管仲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救邢存卫援燕,率各国诸侯抵抗戎狄侵扰,对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使其免受落后部族的掠夺和蹂躏,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管仲是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兼思想家。

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一、字音颍.上(Yǐnɡ) 鲍.叔牙(Bào) 匡.(kuānɡ) 海滨.(bīn) 仓廪.(lǐn) 贾.(ɡǔ) 柯.(Kē) 齐桓.公(huán) 少姬.(jī) 二、一词多义(1)见⎩⎪⎨⎪⎧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介词,表被动②项伯即入见.沛公 动词,拜见③思垂空文以自见. 动词,显露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动词,召见,接见 (2)知⎩⎪⎨⎪⎧①鲍叔知.其贤 动词,知道②其真不知.马也 动词,识别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名词,智慧④孰为汝多知.乎 名词,知识⑤绝宾客之知. 名词,交情,来往(3)度⎩⎪⎨⎪⎧①上服度.则六亲固 名词,礼法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动词,推测,估计③春风不度.玉门关 动词,过④乃曰:“吾忘持度.。

” 名词,尺寸,尺码 (4)为⎩⎪⎨⎪⎧①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 前一个“为”,动词,执政,处理;后一个“为”,动词,成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词,向③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动词,是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介词,表被动⑤何辞为. 语气词,无实义⑥君为.我呼入 介词,替(5)游⎩⎪⎨⎪⎧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动词,交往②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动词,遨游③游.目骋怀 动词,放纵 三、词类活用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名词作动词,做官 ②管仲既任政相.齐 名词作动词,辅佐,做……的相国 ③齐桓公以霸.名词作动词,称霸 ④桓公实北.征山戎 名词作状语,向北 ⑤管仲因而信.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⑥召忽死.之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⑦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形容词作名词,好的事情(现象);形容词作名词,不好的事情(现象)⑧富.国强.兵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强 ⑨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⑩贵.轻重,慎权衡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 ○11然孔子小.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小,以……为小 四、古今异义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困厄,处境艰难。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②鲍叔不以我为不肖..古义:没有才能。

今义: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

③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古义:交换货物。

今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

④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古义:两个词,“因”指趁机,“而”指就。

今义:连词,表示结果。

⑤吾尝三战三走.古义:逃跑。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判断句②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判断句③管仲囚焉被动句④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动句⑤岂管仲之谓乎宾语前置句⑥分财利多自与宾语前置句⑦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判断句⑧管仲既用被动句⑨任政于齐状语后置句⑩不以为言省略句○11齐桓公以霸省略句六、成语积累管鲍之交: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学生用书P42])1.管仲治国期间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思想?具体表现是什么?思想表现评价发展经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整体而言,这段文字体现了他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制约的辩说明管仲充分认识到经济是政治教化的基础证思想、民本思想和上层统治者应率先遵法的思想法制思想“上服度则六亲固”,重点强调统治者守法是国家团结安定的关键道德教化“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强调思想道德教化对巩固统治的作用民本思想“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强调国家法令政策要顺应民心,表现了管仲的民本思想[明确]3.从《管仲列传》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对管仲怎样的态度?答:[明确] 司马迁详述管仲与鲍叔牙的交游情谊,说明鲍叔牙对管仲的能知能用,以此礼赞朋友相知的深厚情谊,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寂寞感喟。

司马迁在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的任人唯贤,充满了神往之意。

4.课文最后一段是作者对管仲的直接评述,它至少包含了几层意思?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怎样表达的?答:[明确] 两层意思:一层写自己对孔子小视管仲之意的揣摩,另一层写自己对管仲取得成功的原因的推断。

作者对管仲的执政水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是他自己观点的体现。

但是,司马迁不是直接评价,而是巧借他人的话委婉道出,其表达方式十分讲究。

《论语》中多次提到管仲,其中虽有批评,但总的来说,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很高的,但司马迁认为以管仲的才能,应该有更大的作为,因而巧借孔子的评论而加以推测,实际上是对管仲治国才干的高度肯定。

管仲任政相齐,其治国方略是司马迁十分赞赏和推崇的,作者引用权威人士的话,对管仲施政的特点进行概括,精到而又耐人寻味。

5.本文所在章节主题是“读其书想见其为人”,那么,管仲的为人怎样?答:[明确] 第一,达而念旧,富贵不忘本。

第二,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

第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6.文章在叙事时具有怎样的特点?答:[明确]①叙事笔墨节俭,并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史记》列传,通常是正文叙事,后加论赞,但本文叙事是十分节俭笔墨的,对管鲍之交几句话便概括完毕。

二三两段集中体现了本文的特点。

先是借管仲之口极力抒发存在于他与鲍叔牙之间的典型的人生知遇之情,一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出自真诚,丝毫没有过分夸饰,令人产生共鸣。

第三段作者议论带叙述,近于今人所谓的“以论带史”。

用作者的评论和管仲自己的言论,带出对管仲相齐成功的原因的补叙。

作者这样写,目的主要不在表彰管仲一人,而在于提供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经验,供人借鉴。

②运用排比手法,增强气势。

文章在写管仲表达对鲍叔牙知遇之恩的感激时运用了排比手法,重叠连贯地写下来,恻怆悲凉,顿挫摇曳,情韵缅邈,使语言充满气势,感激之情真挚、充沛、浓烈。

③突出主要人物,兼顾次要人物,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映衬,使两者形象更加丰满,友情更加深切、浓厚。

管仲“分财”多取,为人“谋事”陷进“穷困”,“三仕”都被逐,作战而退走,这一连串不易为人原谅、为人谅解的行为,鲍叔牙却能原谅,都能理解。

这除了表现鲍叔牙的见事之明,知人之深外,也从侧面表现了管仲的政治才能。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管夷吾是颍上人。

⎣⎢⎡⎦⎥⎤颍上:今安徽 颍上县一带。

少时常与他年轻时经常与鲍叔牙 游, 鲍叔知 其 贤。

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有才能。

⎣⎢⎡⎦⎥⎤游:交往。

贤:有才能。

管 仲 贫 困, 常 欺 鲍 叔,管仲家里穷,处境艰难,(经商分利时)常常占鲍叔牙的便宜,鲍叔 终 善 遇 之, 不 以 为 言。

但鲍叔牙始终好好地对待他,不把(这种事)对外说。

已 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后来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而管仲则侍奉公子纠。

及 小 白 立 为 桓 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等到小白登位做了国君(即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被囚禁了。

鲍 叔 遂 进管仲。

管 仲 既 用,任政于齐,鲍叔牙就向国君推荐管仲。

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施政,齐 桓 公 以 霸,九 合 诸 侯,一 匡齐桓公因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管仲之谋也。

天下,这全是管仲的谋划。

⎣⎢⎡欺:欺负。

这里指管仲少时与鲍叔牙经商分利时常占鲍叔的便宜。

不以⎦⎥⎤为言:不把(这种事)对外说。

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进:保举,推荐。

霸:称霸。

合:会盟。

匡:匡正,纠正。

管仲曰:“吾 始 困 时, 尝 与 鲍 叔 贾,管仲说:“我原先贫困时,曾经同鲍叔牙一同经商,分 财 利 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 知我分财分利时多分给自己,他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这是因贫 也。

吾尝 为鲍叔 谋 事 而 更 穷 困,穷困所致。

我曾经替鲍叔牙出谋划策,却使他处境更加艰难,鲍叔不以我为愚, 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他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运会有不利的时候。

我曾经多次做官见逐于君,鲍叔不以 我 为 不 肖, 知我多次被国君贬斥,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不 遭 时 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