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专题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专题解说司马迁和《史记》,凡接触过中学语文教材的师生,谁不知道?传统语文教材中就选有《史记》的经典篇目,高考文言文阅读也常从《史记》中取材。
然而,对绝大多数中学师生来说,真正比较深刻地认识了解司马迁,比较全面地学习探究《史记》,恐怕得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的教学开始。
教学《<史记>选读》,当然得从《太史公自序》起始。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
选读《史记》,我们首先要了解作者司马迁其人其事,以及他写作《史记》的目的与经历。
本专题只选了一篇《太史公自序》;还有一篇是同学们在必修五学过的《报任安书》,此处列为“存目”。
如果说《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心灵史”,那么《太史公自序》便是司马迁的“学术史”兼“心灵史”。
两文结合起来阅读,便能走近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撰写《史记》的始末,从而比较具体地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
太史公自序教学定位文本概述司马迁不把《自序》置于卷首,而是将其放在七十列传之末。
这是为什么?清人金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
”金圣叹之言,为我们解读《太史公自序》打开了门。
《太史公自序》既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为自己及其史官家世所作的传记。
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也是我们这册选修教材的总起,更是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司马迁和了解《史记》的开始。
《太史公自序》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文字艰深,学生学习的困难很大,所以教材为它提供了译文。
让学生对照译文读原文,在阅读过程中完成“预读积累”练习,这是学习文言词句知识的主要方法;在复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抓住“传”和“序”的特点,先“传”后“序”,寻找出相关语段和相关语句,加以分条理解和分析归纳,从而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则是学习了解文章内容的主要方法。
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关于《史记》的一些文学文化常识。
2. 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 通过阅读与探讨,比较清楚地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伟大贡献,理解《史记》一书的写作要旨。
学习方法以讲读法与讨论法为主:以练促读,以读助练,自读、自主讨论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预读质疑”,“感知文本”,“选读·理解”;第二课时“探究文本”。
预读文本预读要求《太史公自序》原文与译文对照排列,可指导学生对照译文阅读原文,先理解全文大意;对其中有些段落,可以在回顾《报任安书》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品德与人格,以及第5段忍辱著史的决心的基础上加深理解;然后完成“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太史公自序》原由五部分组成,课文节选了前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结尾两段,共13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请根据下面的划分,简要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见学生用书第2页“感知文本”) 【分析】因为课文附有对照的译文,学生可以顺利理解文章大意,理清全文脉络并不困难;而理清全文思路脉络,是比较全面具体地了解和认识司马迁其人其事的基础。
第一部分(第1—3段):司马迁自叙家世谱系。
第二部分(第4—6段):司马迁叙述自己年轻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第三部分(第7—10段):司马迁通过与壶遂的对话,曲折而又明确地阐述了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第四部分(第11段):司马迁叙述自己忍辱写《史记》。
第五部分(第12、13段):写《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
预读积累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徇.(xùn)朝歌爰.(yuán)及公刘.(chōu)史记石室金匮.(guì)封禅.(shàn) 牝.(pìn)牡.(mǔ)雌雄弑.(shì)君三十六泽流罔.(wǎng)极幽于缧.(léi)绁.(xiè)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堕先人所言堕同隳,毁坏。
弗敢阙阙同缺,空缺。
其指数千指同旨,要旨。
故长于风风同讽,讽喻。
父子相续纂其职纂同缵,继承。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罔同网,像网一样;失同佚,散失。
辅拂股肱之臣拂同弼,辅助。
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俶傥同倜傥,卓越潇洒,不拘于俗。
3. 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无泽为汉市长市长古义:管理市场的长官;今义:一个市的最高行政长官。
故发愤且卒发愤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
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终于古义:最后落实到;今义:最后。
以为天下仪表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乐》乐所以立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结果。
《春秋》以道义道义古义:引导人们遵循道义;今义:道德和正义。
余所谓述故事故事古义:历史旧事;今义:一种以写事为主的文学样式。
整齐其世传整齐古义:整理,归纳;今义:有条理。
夫《诗》《书》隐约者隐约古义:隐晦而言辞简约;今义:看起来或听起来模模糊糊。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末流古义:遗风;今义:最低的等级。
4. 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
其在卫者,相中山相:名词用作动词,做……相。
事武安君白起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坑:名词用作动词,坑埋。
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王:名词用作动词,封王。
于是迁仕为郎中仕:名词用作动词,做官。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显: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耀。
学者至今则之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准则。
忠臣死义之士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正《易传》,继《春秋》正:形容词用作动词,辨正。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善、恶(前):形容词用作动词,奖励,贬斥。
善、恶(后):形容词用作名词,好人,坏人。
贤(前)、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贤,以……为贱。
贤(后)、不肖: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不肖(品行不好)之人。
存亡国,继绝世存: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存。
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继续下去。
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科条:名词用作动词,按类别条目编写。
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典:掌管。
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徇:夺取,攻占。
耕牧河山之阳.阳:山之南、水之北。
宣周邵之风.风:教化。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次:按次序编排。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被:蒙受,遭受。
《尚书》载之,礼乐作.焉作:兴起。
海外殊俗,重译款.塞款:叩。
退而深惟.曰惟:思考。
6.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 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译文:于是秦惠王派司马错为将,攻打蜀国,随即攻下,(司马错)便做了蜀地郡守。
(2)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译文:礼是在坏事发生之前加以防范,法是在坏事发生之后予以惩处;法施行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难以察觉。
(3)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译文:因此可以说,《仪礼》用来节制人的行为,《乐经》用来启发人的和乐之情,《尚书》用来指导政事,《诗经》用来表达情意,《周易》用来阐明变化,《春秋》用来引导人们遵循道义。
(4)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译文:这些人都是内心积聚了忧郁愤懑,不能实现自己的主张,所以才叙述往事,寄希望于后来人。
7. 根据自己的积累和阅读填空。
(1)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
(2) 司马迁自述编撰《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金圣叹称《史记》为“才子书”。
(3)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司马迁为《史记》作的引序,也是司马迁为自己及其史官家世所作的传记。
第二专题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专题解说《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是中国第一部“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俱全的正史。
这一专题的课文除了大家熟悉的“列传”之外,其余各种体例也各选了一篇。
学习本专题,一是要认识和了解《史记》各种体例特点;二是选学其中部分内容,尤其是大家熟悉的一些故事。
由于文字艰深,篇幅较长,故不宜以“文本研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可以重点采用“问题探究”的学习方法。
“本纪”是按世系和年代次序记载帝王大事的一种体例。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其中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位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可以重点阅读第5—7段。
“世家”主要记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
但个别特殊而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的传记,也列入了“世家”。
《鲁周公世家》为我们塑造了在我国政治史上、文化史上极为重要的周公形象。
可以重点阅读第2、3两段,了解周公旦这一形象和“握发吐哺”这一典故。
“书”主要用以综述典章制度。
《河渠书》是一篇专门记述水道的著作,可以参照课文译文了解其内容特征。
“表”即大事年表,是一种以表格形式记事的体例,如《六国年表》。
“书”与“表”只要让学生有所了解,不必全文阅读。
本专题最好放在史家传统、理想人格、刻画艺术、叙事艺术等专题教学之后进行,此时学生对文本较为熟悉,便于总结和提高。
夏本纪教学定位文本概述《夏本纪》是记述夏朝各代君主兴亡事迹的史篇,《史记》十二本纪中的第二篇,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夏桀淫骄,乃放鸣条。
作夏本纪第二。
”全文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记述了大禹治水定九州的事迹。
学习本文主要为了认识和了解“本纪”体例,同时熟悉大禹治水的故事。
本文文字比较艰深,故课本提供了译文,可对照阅读。
教学目标1. 通过自主学习和问题探讨,让学生掌握和积累文中涉及的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知识,了解关于“本纪”及《夏本纪》中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
2. 引导学生对照译文阅读全文,了解大意;选读语段,理解语段内容。
学习方法以自主阅读和自我练习为主,点拨讲解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