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及其控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借助生活经验,体验和实例,认识噪声,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和控制方法.2.过程与方法: 了解乐音和噪声的区别,由乐音和噪声间的辩证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通过课外活动,了解控制噪声的途径,培养学生采集信息和实践活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学生自己的调查活动,引起学生对噪声的重视,积极参与控制和减少噪声危害的讨论,培养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公民意识。
教学重点:噪声的危害,控制噪声的方法。
教学方法:课外实践活动和上课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科学技术给人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弊端,处理好噪声的问题,在工业发展时代显得非常的重要,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的乐音和噪声的例子。
⑴乐音听音乐。
⑵噪声工地上的机器的声音。
【知识点】乐音:有规则的振动。
噪声:无规则的振动。
区别:物理学的角度、环保的角度。
(注: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是属于噪声。
)一、噪声的来源观察书中P16几列图,分析得噪声的来源为:⑴工业噪声⑵交通噪声⑶生活噪声。
【例题剖析】1.下列声音不是属于噪声的是( A )A.欣赏老师讲课的声音 B. 马路上拖拉机的行驶的声音C.汽车的喇叭声 D. 睡觉时听蚊虫的嗡嗡声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上讲,噪声是 ( D )A. 只是使人难受的声音B. 音乐家唱出的美妙歌声C. 只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D.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以及干扰人们正常工作的声音。
二、噪声的危害人们把噪声称为隐形杀手。
长期在强噪声的环境下,会出现哪些症状或疾病?听力下降、头昏头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心脏病、高血压等【知识点】声音的强弱(即响度)用分贝表示,符号为 dB 。
人耳刚刚能听见的声音为 0 dB, 90 dB以上的噪声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
城市里为了监测噪声,常在主干道上设置噪声检测仪。
它不能减弱噪声么?(填“能”“不能”)。
三、噪声的控制【知识点:】噪声控制的途径1.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 减振、隔振、消声 )2.在传播过程中 ( 隔声、吸声、消声 )3. 在人耳处减弱 ( 耳塞、耳罩、头盔 )观察书中的图1-19 分别说出控制噪声的方法属于哪一种。
【例题剖析】⑴为了减弱噪声,下列措施中简单易行的是(C)A.将噪声大的机器换成噪声小的机器B.在公路和建筑物之间建造一个20m 高的屏障C.在耳朵中塞上一团棉花 D. 关闭所有的电源.⑵语音室和报告厅中为了保证听觉效果的良好,都采用一些特殊材料贴在室内的墙上这种材料的特殊性能主要是 ( A )A. 有吸音、消声的功能B. 增加美观C. 颜色使人赏心悦目D. 增加声音的响度【巩固练习】⑴下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例子是 ( B )A. 给耳机加上隔音罩B. 手枪上装上消音器C. 带耳塞D. 安装隔音臂⑵为了减少噪声,人们应从哪个环节入手 ( D )A. 减少发声体振动的振幅B. 设法减少声音的传播速度C. 减少发声体的振动频率D. 上述方法同时使用⑶“掩耳盗铃”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无声手枪的“无声”是在声源处减弱的,植树造林是在传播过程中处减弱.⑷如果你家附近是建筑工地,而你要复习功课,怎样减少施工对你的影响,请写出两个可行的方法。
关闭门窗、带好耳罩【板书预设】§1.3 噪声一、噪声的来源乐音:有规则的振动。
噪声:无规则的振动。
区别:物理学的角度、环保的角度。
二、噪声的危害听力下降、头昏头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心脏病、高血压等三、噪声的控制1.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减振、隔振、消声)2.在传播过程中 (隔声、吸声、消声)3.在人耳处减弱 (耳塞、耳罩、头盔)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二、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1.确定受力物体;2.找出作用点;3.找出受力方向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5.标出数值和单位;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五、力的相互作用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设计7.1 力一、力的概念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五、力的相互作用⏹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