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益阳市箴言中学2017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学月考试历史试卷时量:50分钟;总分:100分高一历史备课组答题说明:1.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需按答题卡要求在答题卡上的相应题号处作答,答在试题卷上一律无效。

2.考生请使用黑色中性笔和2B铅笔作答。

第I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按照血缘关系构成的金字塔式宗法等级制度是A.王——卿大夫——诸侯——士B.王——诸侯——卿大夫——士C.王——诸侯——士——卿大夫D.王——卿大夫——士——诸侯2.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

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

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

该材料主要说明A. 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B. 周天子通过神权强化王权C. 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D. 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3.周王主张实行分封制,而秦朝时李斯坚决反对实行分封制。

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最恰当的评价是A. 都是片面的B. 都是相对进步的C. 都阻碍了历史进步D. 有利于封建统治4.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A. 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 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 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 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5.“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 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 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6. 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一做法使A.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 君主专制造成的失误有所减少C.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 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7.假使有一位秦朝高官,他每天的工作很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要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

这位高官是A. 太尉B. 丞相C. 廷尉D. 御史大夫8.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A. 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D.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9.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到:“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 行省制代替封国制D. 内阁制代替三省制10.历史上时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

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A. 秦朝郡县制B. 西汉郡国并行制C. 元朝行省制D. 清朝军机处11.(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

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A. 施恩于诸侯子弟B. 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C. 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D. 削弱诸侯王的力量12.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了A. 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B. 皇权不断得到强化C.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D. 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13.《元史·地理志》:“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元朝采取的措施是A. 推行郡县制度B. 设置枢密使C. 实行三省制D. 实行行省制度1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B.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15.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以“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

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16.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A.秦朝B. 西汉C. 唐朝D. 宋朝17.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这一制度指的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科举制D. 行省制18.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19.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

这种现象A. 表明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B. 说明内阁参与决策,有决定权C. 体现阁臣在皇权之下参与决策D. 反映内阁地位上升,威胁皇权20.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B. 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D. 明代初年,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21.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

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

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A.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B. 民众失去政治热情C.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D. 政府丧失民众信任22.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里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A.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 B.从治“公民”到治“万民”C.不断健全民主政治 D.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据此可知雅典民主A.体现了广泛代表性的特点 B.调动了公民的参政热情C.明显具有原始民主的特征 D.保障了公民的言论自由24.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公民到狄奥尼索斯(“葡萄酒神”)剧场看戏不仅不用买票,还享有观剧津贴。

同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一样,该剧场还是雅典城邦主要的辩论场所之一。

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A.剧场成为新的政治机构B.城邦活动深受宗教影响C.公民生活具有政治色彩D.民主制度开始走向衰落25.罗素说:“我们习惯于指出,希腊人的’民主’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排除了妇女和奴隶。

但是我们并不总能认识到,在某些重要的方面,它比起当政府的范围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

每位公民对每一问题都能够表决。

”他认为A.雅典民主具有合理性 B.雅典民主有严重的局限性C.雅典民主更强调集体统治 D.雅典民主是人类的黄金时期第II卷(非选择题共2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5分。

)26.(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

……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三:历史学家钱穆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

……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

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

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

宋以下,始是纯碎的平民社会。

……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材料四: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

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4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钱穆所说的宋代政治方面的变化。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

(4)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3分)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4分)益阳市箴言中学2017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学月考试历史参考答案(考试时间:5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