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A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A


• 条件性学习实验
– 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巴甫洛夫 – 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斯金纳
• 认知性学习实验(杨)
– 顿悟实验:苛勒 – 认知地图实验:托尔曼
6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 感觉记忆实验 • 短时记忆实验 • 长时记忆实验 • 工作记忆实验 • 内隐记忆实验 • 前瞻记忆实验 • 错误记忆实验 • 定向遗忘实验 • 提取诱发遗忘实验
• 运动知觉之似动 – 动景运动(狭义的似动):电影,动景盘 – 诱发运动:月动,还是云动?火车动,还是站台动? – 自主运动:暗室中的烟头 – 运动后效:瀑布错觉
6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知觉与觉察
• 无觉察知觉指的是无意识层面的知觉加工。 • 无觉察知觉的提出来自两个领域的启发
– 神经病理案例 研究者发现,一些脑损伤患者无法知觉到某些刺激,但在一定 条件下却似乎能对这些刺激进行加工。
– 刺激强度:强度越高,CCF越高。
– ……
5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视觉的颜色现象
• 获得单色光的方法
– 滤光片 – 单色仪
• 颜色混合
– 加法 – 减法
• 麦考勒(McCollough)效应(孟)
6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三)知觉实验
• 直接知觉与间接知觉(非大纲内容)
• 知觉组织(略) • 知觉恒常性实验
• 纯音的物理属性由三个因素决定:频率、强度、相位。 前两者大致对应了心理量中的音高和响度。
• 响度
– 主要由声音的强度决定,但又和音频有关 – 响度、音强、音频之间的关系可做等响曲线
6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声音的掩蔽
• 声音掩蔽(1998北师,名解)
– 概念: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受到另一个声 音的影响而减弱,从而使强度阈限提高的现象。
8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知觉与觉察
• 神经病理案例
– 盲视病人D.B.
• 现象:好像左侧视野并 非完全失明,他能够定 位处于该视野区域的物 体。例如,虽然看不见 ,但他能够准确握住别 人伸出的手,还能猜出 物体的运动方向。不过 ,主观报告看不到任何 东西,D.B.将之归因于 猜测和运气。
9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空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 深度视锐(depth visual acuity) – 视锐,视敏度,是人眼的空间辨别能力。 – 深度视锐是能够辨别两个处于不同距离上物体之间距离的能力。
• 运动知觉之真动
– 运动知觉上阈:过于快速的东西我们察觉不到运动,如子弹;
– 运动知觉下阈:过慢的东西我们也察觉不到运动,如时针、分针 。
1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大小恒常性
• Holway-Boring实验
– 观察者坐在两个长长的、漆黑的走廊的交叉处,一个走廊举例观 察者3m远有一个可调节的、发光的圆形刺激物(即比较刺激) ;另一个走廊呈现标准刺激(St),距离观察者3m到36m(如图 )。
– 观察者的任务是调节比较刺激的大小,使其与St看起来相同。
3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 莱博维茨(Lelbowitz, 1967)实验(华东师大, 2001) – 年龄与形状恒常性的关 系。
– 让被试在四种倾斜角度 的比较刺激中选择一个 与St看起来同样的形状 。比较刺激为从圆形到 逐渐拉长的椭圆的一系 列图形。被试年龄4-21 岁。
– 该实验中的自变量、因 变量、控制变量是什么 ?实验结论?
知觉与觉察
4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知觉与觉察
• 无觉察知觉的测量
– 自变量:通过控制SOA来控制觉察水平
– 因变量:观察RT的变化(启动效应)
– 额外变量 • 个体差异:不同被试存在差异,需要事先确定SOA临界值 • 刺激强度、个体情感与动机等等影响RT的因素
5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四)学习实验(孟,自学)
形状恒常性
4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 自变量 – 年龄、倾斜度数
• 因变量 – 恒常性保持程度
• 控制变量 – 可利用线索、刺激、机体
• 结论 – 形状恒常性随年龄增加而 下降。因此,形状恒常性 可能在儿童早期已经习得 ,随着年龄增长变得越来 越不重要;可能具有先天 性。
形状恒常性
5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 间接知觉——Gregory
– 知觉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 内部表征之间的匹配过程,是主动的过程。
– 不可能图形等
• 这一争论在认知心理学中表现为bottom-up和top-down 两种对立的加工过程。
8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经验和知觉恒常性
• 埃默特(Emmert)定律
– 经验和知觉恒常性(杨) – 大小恒常性(朱) – 形状恒常性(杨)
• 空间知觉与运动知觉(杨) • 知觉与觉察(郭)
– 盲视与无觉察知觉 – 无觉察知觉的测量
7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直接知觉与间接知觉
• 直接知觉——Gibson
– 知觉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 证据:视崖实验,6个月大的婴儿已经有了深度知觉。
(五)记忆实验
7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传统记忆研究方法
~ 艾宾浩斯的节省法:重新学习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与初次学习 时间或次数之比。
9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经验和知觉恒常性
• 布伦斯维克比率(BR)
– 我们的恒常性并不是非常准确,所以知觉到的物体大小与实际 大小不太一致。
– 测量恒常性程度的公式:BR=(R-S)/(A-S)
– R指知觉到的物体大小;S为网膜映像大小;A为物体实际大小
– 假设你在5米处观察一个身高为1.8米的人,按照视角计算出的网 膜映像大小为1.8*1/5=0.36m。但是实际上我们可能知觉为1.76m 或者1.84m。
– 分类:主要包括纯音对纯音的掩蔽、噪音对纯音的掩 蔽、噪音和纯音对语音的掩蔽三种。
7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听觉疲劳与适应
• 听觉疲劳
– 达到一定强度的声波连续作用于听觉器官,引起对其 他声波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 听觉适应
– 对于一个稳定的声音刺激,响度先逐步下降,后稳定 在一个水平。
• 听觉掩蔽、听觉疲劳和适应一般都是听觉实验 的额外变量,需加以控制。
onset
2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知觉与觉察
• 认知实验研究
– Stroop启动实验 • Stroop效应:颜色与词一致时,对颜色的命名较快。 • Stroop启动效应:被试的任务是对色块进行颜色命名
•一
•不
•致红
一•绿致
色条
条色件

3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 认知实验研究 – Stroop启动实验 • 为了考察无觉察知觉,可 将掩蔽技术运用于Stroop 启动实验中。通过掩蔽技 术来阻断被试对启动词的 觉察。如果存在无觉察知 觉,则掩蔽无法消除 Stroop启动效应。 • 掩蔽技术:分为前掩蔽和 后掩蔽。前掩蔽指掩蔽刺 激出现在启动刺激之前, 而后掩蔽时掩蔽刺激出现 在启动刺激之后。 • 结果发现,即使被试对启 动词没有觉察的情况下, 启动效应仍然出现。说明 知觉不一定建立在觉察的 基础上。
视敏度( visual acuity )
• 眼睛的空间辨别能力,又叫视锐度,俗称视力。 • 视敏度:V=1/视角
• 测量方法:觉察、再认、解项、定位
4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闪光融合频率
• 眼睛的时间辨别能力,简称CFF。
• 影响因素
– 刺激部位:刺激面积小时,中央窝的CFF更高,即更 易觉察出闪烁;刺激面积增加,边缘部分更易觉察闪 烁,如看电视。
0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 基本视觉现象的测定
– 明适应和暗适应 – 视敏度 – 闪光融合频率
• 颜色视觉
– 视觉的颜色现象 – 颜色的知觉现象
(二)视觉实验
1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明适应和暗适应
2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 暗适应实验过程
明适应和暗适应
3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A
2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ONTLINE
• 听觉实验 • 视觉实验 • 知觉实验 • 学习实验 • 记忆实验 • 情绪实验 • 注意实验 • 常用心理实验仪器与技术
3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一)听觉实验
• 听觉现象的测定
– 声音的心理特性 – 声音的掩蔽 – 听觉疲劳与适应
– Stroop启动实验
• 启动实验范式:启动刺激,目标(靶)刺激。
• 启动效应: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促进或抑制 的作用。促进则为正启动;抑制为负启动。
• 若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完全相同,称为重复启动;若两者有所差 别,则称为间接启动。
• 启动效应还分为知觉启动和语义状、方位等;后者指的是启动效应 由刺激的概念、语义特性引起。
– 认知实验研究 脑损伤患者的无觉察知觉现象,在正常人身上也有表现。
7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知觉与觉察
• 神经病理案例
– 盲视病人D.B.
• 背景:D.B.14岁时,每 六周发生一次剧烈头痛 ,伴随左侧视野一块椭 圆形的暂时性失明。20 岁时,头痛次数增加, 某次头痛后,椭圆形区 域彻底失明。X光显示 ,大脑右侧视皮层某区 域发生病变。手术切除 该区域后,头痛停止, 但是左侧视野失明。
– 知觉后象大小与眼睛和后象所投射的平面之间的距离成正比
– 举例:注视一个离你1米远的黑色背景上的白色方块,它的边 长是10厘米,2分钟后会形成后象。把眼睛投向一个1米远的 光亮平面,你会看到大小相同的黑色方块;若投射到2米远的 平面,则看到的后象大小是原来方块的两倍。
相关主题